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明清徽州建筑宅门的类型研究与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18-01-04 19:30

  本文关键词:明清徽州建筑宅门的类型研究与文化传承 出处:《华侨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徽州建筑 类型学 宅门 入口空间 地域文化


【摘要】:徽州建筑宅门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发展行迹与社会价值取向。本文试图以类型学的方法对明清徽州建筑宅门加以归纳分析,探讨其类型,,旨在总结出一套宅门类型因子,能对现代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前三章)主要对徽州大门的起源、发展以及背后所隐含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做了较为精炼的概述。其次对宅门的形制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其装饰特征与风水文化。第二部分,(第四、五章)引入了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宅门的形制与空间类型研究中,总结抽象出其主要的类型特征,以及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第六章)从类型的角度出发,结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质的典型实例,分析徽州宅门文化特征在遗存保护中与现代创新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力图通过较为详实的分析论证,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建筑同仁们在当今时代设计潮流中,重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Abstract]:Huizhou building gate culture broad and profoun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izhou architecture,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behalf of the city's history traces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he typolog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building we analyze and summarize and explore the types, aims to summarize a set of house type factor, can provide a useful theoretical support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main conten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Chapter three) origin mainly to the Huizhou gate, the hidden behi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re summarized. Secondly the shape of more refined house classification, and expounds its decorative features and geomantic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the fourth, fifth chapter) introduces research methods typology, and apply it to study the shape and type of space in the house, summed up and abstract the main features, and behi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third part (Chapter sixth) starting from the type of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some typical examples in nature, analysi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Huizhou house heritage and modern innovation in the desig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ries to provide a way of thinking through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hoping to build a trend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贵祥;两难中的北京新建筑[J];装饰;2002年05期

2 蓝滢;;对建筑文化的再思考[J];山西建筑;2006年02期

3 刘维彬;殷青;孙颖;;建筑传统与创新问题的重新审视[J];建筑科学;2006年03期

4 吕文明;吴春明;;湘西石头建筑[J];中外建筑;2007年08期

5 宋欣;;中外海上交流与古代广州建筑发展[J];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04期

6 赵慧宁;;建筑文化的创新与探索[J];城市问题;2008年07期

7 华秋燕;;简述中国建筑传统文化民族风格[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2期

8 于迪;;关于中国建筑“硬”传统与“软”传统继承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1年08期

9 王天锡;建筑形式及其在建筑创作中的地位[J];建筑学报;1983年05期

10 希撒·佩利;马良伟;;建筑的形式和建筑的传统[J];新建筑;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晓东;;建筑更新的观点与方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锐;张大玉;;浅议全球化进程中的建筑趋同[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先逵;;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4 孙皓;张永强;;传统—现代—建筑[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2008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先逵;;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罗哲文;;哪些古建筑需要保护——选择保存古建筑的条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二辑)[C];1981年

7 蔡镇钰;;世纪之交建筑随想[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郭维钧;;建筑由智能化到数字化[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9 杨鑫;张琦;;意大利南部特鲁利建筑文化与建造技艺的发展与更新[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年

10 聂向东;;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从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等工程设计谈起[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敏邋陈琳;建筑与其缔造的政治话语[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汤璇 实习生 王游婧;取传统文化之精髓 应现代建筑之需求[N];广东建设报;2007年

3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李行;“建筑是艺术”吗?[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李行;建筑二律——地点律[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千姿百态的竹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查玮;在现代建筑中找寻传统印记[N];中国环境报;2004年

7 伯克;重拾现代精神 再释建筑自由[N];中华建筑报;2009年

8 记者 王尚锋 见习记者 陈波;张锦秋院士在我市作“和谐建筑”专题讲座[N];商洛日报;2012年

9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张锦秋;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N];中国建设报;2013年

10 本版编辑;国际大师纵论演变中的亚洲城市与建筑[N];中国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2 赵慧宁;建筑环境与人文意识[D];东南大学;2005年

3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赵劲松;建筑的原创与概念的更新[D];天津大学;2005年

5 王绍森;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7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8 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耿虹;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晓;表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建筑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岱妮;拓扑学在西方当代建筑中的影响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2 董浩;绿色建筑初探[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3 王晓帆;景洪市现代建筑地方化的探索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4 钟洁;成都洛带客家建筑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宜瑜;建筑文化内涵的表述[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林皎皎;客家聚居建筑及其室内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7 刁建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新之关联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高华丽;丹麦建筑地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彭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湘潭现代建筑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郑琳;当代建筑中的互动性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379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379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b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