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既有混凝土柱-现浇梁界面受剪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3 03:35

  本文关键词:既有混凝土柱-现浇梁界面受剪性能研究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后浇混凝土梁 梁柱界面接头 静力试验 受剪承载力


【摘要】:为研究后浇梁端的受剪性能,设计了不同剪跨比(0.3、0.5、0.8)下,3种不同梁柱界面接头形式(带齿、直缝配弯起钢筋、带齿配弯起钢筋)的6个试件,通过单调静载试验,对其梁端受剪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梁端受剪承载力主要包括混凝土界面摩擦剪力、混凝土齿槽剪力、纵向钢筋销栓作用和弯起钢筋剪力。同时剪跨比和梁柱接头截面形式对后浇梁端受剪承载力都有明显影响。当剪跨比较小(λ0.5)时,混凝土齿槽界面起控制作用;随着剪跨比的增加,混凝土齿槽剪力逐渐减小。同时,齿槽混凝土界面和直缝凿毛界面配置弯起钢筋可以提高接头受剪承载力。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建立了后浇梁端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式,采用该式计算所得的理论值与试验值基本符合,能够较好地反映试验中的后浇梁端受剪承载力。
[Abstract]:The shear performance of the pouring of the beam end, design different shear span ratio (0.3,0.5,0.8), 3 kinds of beam column joints interface (with teeth, with straight curved steel, with teeth with curved steel) of the 6 specimens, the monotonic static loading test, shear strength analysis in the end of the be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capacity of concrete including interfacial friction shear beam, concrete cogging shear,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dowel action and bend bar shear. At the same time, shear span ratio and beam column joint section of the pouring beam end can obviously affect the shear strength when shear. Relatively small cross (x 0.5), concrete interface cogging control; with shear span ratio increases, the concrete shear cogging decreases gradu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gging and longitudinal chiseling concrete interface interface configuration curved steel can improve joint shear strength.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st The formula calculated by the formula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 which can better reflect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post poured beam.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178050)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3A07-04)
【分类号】:TU375.1;TU317.1
【正文快照】: 750引言采用内增层法对既有建筑物进行使用功能改造时,通常是在既有混凝土柱或剪力墙侧接后浇混凝土梁。由于后浇梁端存在新旧混凝土的交界面,形成了受剪切薄弱面。在此界面上,剪力传递机理复杂,应设计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明确其剪力传递机理,否则,后浇梁柱接头将成为结构的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植安;贾秀英;王靖;;煤矸石混凝土框架短柱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1997年02期

2 王培军,苏幼坡,康谷贻;用断裂力学理论研究无腹筋梁的受剪问题[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熊进刚;祝建军;霍艳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纵筋锈蚀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年02期

4 霍艳华;;锈蚀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剪承载力研究[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5 邵永健;;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及其可靠度分析[J];建筑结构;2006年09期

6 王锡勇;;钢筋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05期

7 肖万松;周湘;夏蕊芳;O 雨林;;矩形钢管混凝土节点域受剪承载力计算[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02期

8 贺志勇;武志超;赵根田;;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短柱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25期

9 李方圆;梁兴文;张涛;;新配筋方案小跨高比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2009年08期

10 王依群;孙福萍;李辉;;CRSC软件偏心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及配筋计算实例[J];建筑结构;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绍熙;郭乐工;;连续墙梁竖向荷载试验和受剪承载力计算[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王铁成;康谷贻;贾平一;;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探讨[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3 王铁成;王立军;韩洪胜;余流;李砚波;;碳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4 柳炳康;马克俭;黄慎江;;不同加腋宽度下RC框架偏心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5 王铁成;陈向上;;宽肢异形柱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6 高本立;;粉煤灰中型砌块的砌体抗剪强度及其墙片受剪承载力[A];砌体结构研究论文集[C];1988年

7 崔钦淑;;基于神经网络的钢筋砼梁极限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8 黄成若;邹军;温杰;;金丽大厦转换梁可靠性评定[A];第十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9 郭子雄;;钢筋砼低矮抗震墙受剪承载力实用计算[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10 熊进刚;程文p<;虞锦晖;何高勖;;双向受弯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巍巍;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剪承载力及变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向上;钢筋混凝土宽肢异形柱受剪承载力试验及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姜睿;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曲福来;钢筋混凝土不等肢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钱伟;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D];郑州大学;2007年

6 刘昭清;双向筒芯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双向空心楼板的受力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杨治洪;RC框架夹心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张学辉;低周往复荷载下纤维增强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初明进;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10 周明;非加劲与防屈曲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海燕;转换层钢筋混凝土短梁受剪性能理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韦雷;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短柱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邹友林;钢—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许业玉;无比钢轻钢龙骨住宅组合墙体受剪性能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赵华玮;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彭刚;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莫小宁;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唐伟平;钢骨混凝土异形柱[D];广西大学;2008年

9 肖万松;矩形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域受剪承载力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稳;混凝土板墙加固砖墙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72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372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7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