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资源环境AD-AS模型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4 19:18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AD-AS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合理甄别并遴选了评价资源环境供需的指标,构建了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环境供需模型和生态环境的供需模型,并对湖北省2003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供需整体处于较低的均衡状态,并且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政策建议。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hines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is paper improves on the AD-AS model, reasonably discriminates and selects the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s the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model of supply and demand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ata of Hubei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2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ubei Province is in a low equilibrium state, and the supply is short of suppl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ZD040、12CKS022、11BKS045)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212011220302)资助
【分类号】:F205;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新创;程东来;刘成武;;湖北省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2 周训芳;吴晓芙;;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子博;;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基于AD-AS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3期

4 陈学彬;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AD—AS模拟分析[J];经济研究;1995年05期

5 徐高;;斜率之谜:对中国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估计[J];世界经济;2008年01期

6 高坚;杨念;;中国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7 王文甫;明娟;;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8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年24期

9 苏盼盼;叶属峰;过仲阳;宋韬;;基于AD-AS模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评估——以舟山海岸带为例[J];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中东;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07期

2 齐鹰飞;王宪勇;;技术冲击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1期

3 王宪勇;韩煦;;技术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一个基于RBC模型的数值模拟[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米咏梅;王宪勇;;供给冲击、财政冲击、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方法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胡春阳;鲍步云;;从通缩到滞胀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6 张文彬;童笛;;我国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基于结构VAR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4期

7 刘晓辉;陈继明;;人民币实际汇率、通货膨胀与中国货币政策目标设定——基于总供给曲线特征的实证研究(1953-2007)[J];南方金融;2011年12期

8 陈学彬,戴国强,盛松成,陆世敏,马强,王跃东,杨兰,朱道益,张家琦,李霞,李晓华,包建祥,徐习佳,顾伟,邹运,王威;我国近期货币调控效果的定量模拟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06期

9 江涌起;吴相利;;我国耕地预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3期

10 张恒;王彬;;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中的随机冲击效应:经验事实与理论解读[J];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龚刚;;回归凯恩斯——写于《通论》发表70周年[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2 薛鹤翔;;中国的产出持续性——基于刚性价格和刚性工资模型的动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3 王蓉;周训芳;;《里约宣言》与中国环境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全球地质环境形势分析与展望[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一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汉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和形成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世华;中国失踪货币和流动性过剩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张小斐;企业合约的经济学思考与统计学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1999年

6 李世刚;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7 王宪勇;DSGE框架下的中国经济波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8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9 陈普;FAVAR及其时变模型在中国宏观经济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袁庆海;中国国库资金的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子博;中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李洋;外部资本流动性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陈新鹤;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余莎白;环境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与保护[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5 邹浩;货币政策操作规范之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5年

6 韩立国;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及形成路径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姜明;外来物种入侵下的我国水环境治理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8 张亚军;基于先行指标的经济周期转折点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邓秋实;对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度量[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10 蔡雪娜;我国构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桂枝;刘章勇;;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不同植物篱对径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2 杨峗;;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利用的可拓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3 王莉;贺秀斌;鲍玉海;南宏伟;刘艳锋;;利用中低分辨率DEM提取坡耕地坡度信息的误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申曙光;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龙花楼,王文杰,翟刚,刘松,张清春;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6 胡贤辉;张霞;杨钢桥;;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7 熊鹰,王克林,郭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8 吴业;杨桂山;万荣荣;;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9 王丹;陈爽;;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10 赵小lN;代力民;陈文波;于大炮;周莉;;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颖;;“三个文明”之外还有一个“生态文明”[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10期

2 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6年09期

3 桑杰;;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林业经济;2007年11期

4 ;关于征集生态文明主题论文的启事[J];林业经济;2007年12期

5 张国栋;周宇;;生态文明:吹响强国梦想的号角[J];绿色中国;2007年21期

6 段小莉;;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的框架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6期

7 沈宝祥;;把“生态文明”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决策;2007年09期

8 邓海建;;“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强音[J];环境经济;2007年11期

9 沙水清;;生态文明:资源环境的人本诉求[J];浦东开发;2007年12期

10 朱孔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艳芹;李世雁;;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浅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单晓娅;涂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彭光华;吴文良;刘光栋;;关于构建生态文明秩序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张继泽;;建设生态文明是长期的战略任务[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于庆月;;科学发展观与天津生态文明建设[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李春才;;第四种文明的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构与实践研究[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7 许振成;张修玉;胡习邦;赵晓光;;生态文明新理念[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韩孝成;;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建设的战略对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吴玉树;;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郑雄;李媛媛;陈红路;何志云;;南宁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袁海军;树立生态强区理念 领跑生态文明建设[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2 张建宇;生态文明,文明的整合与超越[N];人民日报;2007年

3 市委宣讲团成员、市委党校副教授 梁秀丽;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的新理念[N];上饶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温雅莉 苑铁军 李惠均;生态文明:是远还是近?[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复旦大学教授 谢遐龄;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刻不容缓[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万群;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N];贵州日报;2008年

7 林芝地区政协副主席;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N];林芝报;2008年

8 李晋国;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N];延边日报;2008年

9 本报特约评论员;建设生态文明关键靠行动[N];淄博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联邋赵婧 实习生 苏力;专家学者献计“生态文明建设”[N];珠海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方毅;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苏庆华;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义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程丽;技术的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D];河南大学;2009年

3 仲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杨延松;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宗云;中国多元参与式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房安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高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陈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伦理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宋丽萍;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高栋;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00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00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