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的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方略论证

发布时间:2016-08-17 07:11

  本文关键词: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的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方略论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的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方略论证   Post By:2009-11-9 9:28:49 [只看该作者]

  摘 要:当今世界,已经由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共同汇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再加上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不断渗透,致使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挫,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受害者。当然,中国环渤海地区也不例外。因此,必须充分估计全球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不利影响,并且要对全球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影响加以评估的前提下,认定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综合优势支持,注重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做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抵御世界经济危机的战略对策创意,以求有效化解全球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提升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全球经济危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方略论证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并且由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不断渗透,再加上已经在事实上存在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从而汇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一全球经济危机对全球各经济体——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目前,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区域为主要成分的环渤海经济圈,应当积极跟进和落实中共十七大关于“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注重从整体上加大开发力度,在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同时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取向。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中国政府2009年工作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根据这一战略部署,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对地处中国北方的环渤海经济圈也已产生一定程度消极作用的现状,有必要站在加大整体开发力度的战略高度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加以方略论证。

  一、全球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影响评估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为主体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可以延伸和辐射到天津、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3.3%,人口约占全国的2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环渤海经济圈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很大,可以说是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

  (一)当今世界正在从金融海啸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正在多渠道地对世界各个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各国的消费投资信心,股市暴跌,通货膨胀,财富缩水,使百姓普遍捂紧钱袋子,消费和投资欲望下滑;二是全球信贷紧缩加剧,打击消费投资能力,各国银行界为规避风险而惜贷之风盛行,信贷紧缩呈加剧之势;三是巨额财政救助,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致使各国政要纷纷叫苦不迭;四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互依赖关系面临危机,顾此失彼的现象普遍发生。

  虽然人们不愿意看到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但是现实很残酷,越来越多的行业受到侵染,如零售业、航空业、农业、矿业等支撑性行业,都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越来越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不仅仅是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为了抵御这场经济危机,欧盟27国领导人早在2008年10月16日结束的首脑会议上就明确表示,必须协调出台经济刺激方案,尤其是要为部分产业提供扶持。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欧洲经济眼下面临的已不只是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剧,经济危机也正在逼近。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2008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第四季度形势也不容乐观。另外,作为经济体的晴雨表,近期以来包括欧美股市、日本股市、韩国股市、俄罗斯股市、阿根廷股市及中国股市在内的全球股市,也频频以大幅下挫的股指折射出对经济的担忧。不难看出,各种经济现象、经济数据及权威专家的声音,都在发出同一个信号: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正在升级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家庭消费的影响全面显现,全球经济将陷入全面衰退。

  (二)全球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严峻挑战

  从2007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给世界各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目前预计,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影响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应当看到,世界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回落、信心受挫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几个方面。环渤海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总体良好,但受世界经济危机和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减弱的影响,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1 通货膨胀严重,消费指数回落

  一般说来,由于美元贬值及人民币的升值,欧美印钞解救金融危机等因素,必然会造成石油、原料等价格的提高,从而导致生产产品成本提高,商品价格的增长,进一步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又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工业生产放缓,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从2008年9月份开始下落,但是因为前期价格上涨过高,2008年全年这些原料动力价格与2007年相比还是上涨了不少,也直接影响工业生产成本的增加。2008年1-11月份累计,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7.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1.6%。物价的上涨进而影响消费指数,金融危机以来,消费指数呈现出逐渐下滑趋势(见表1)。因此,通货膨胀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对那些依靠进口原料加工的企业影响较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目前,从整体来看,从CPI和统计局的数字来看,由于环渤海区域粮食获得大丰收,所以生猪产量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因为农产品在CPI里占的比重较大,消费物价指数逐渐回落。但是,必须看到,全球经济还会进一步下滑,还会出现衰退。如果近期出现通货膨胀,也可能在滞胀同时出现膨胀。这对环渤海圈整体开发来说不是好消息,因为现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事贸易的各个领域都是息息相关的。

  2 工业增长减速,财政税收减少

  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工业成本逐渐增加,所以竞争力也随之下降。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二是国有经济比重仍很大,体制创新上处于落后地位。根据3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区位商计算,环渤海地区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区位商大于5)的产品为15种,其中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的,如原盐、原油、“两碱”(纯碱和烧碱)、钢铁、玻璃等。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在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迄今这些产业仍处于幼小阶段。另外,环渤海地区国有工业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53%,而环渤海地区则为39.36%,最高的辽宁省达58.11%,远远高于珠三角区域和长三角区域。正是因为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行政干预经济发展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能力还相对较弱。鉴于上述两主要因素,环渤海地区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与2007年同期相比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尤其是北京表现更为明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必须看到,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是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环渤海经济圈内的出口公司、为出口提供服务的公司,他们业绩都会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地方的财政税收收入,从图1可以看出2008年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幅与2007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环渤海区域各省市一般财政收入增幅均有明显的回落。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商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外商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削弱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 企业出口萎缩,失业人口增多

  2007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6.88%,使得“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上涨了5%,这让国内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全球经济进一步低迷,致使消费需求大幅减弱,出口增速也随之明显回落,环渤海地区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统计显示,2008年,北京完成出口574.6亿美元,增长17.4%,增幅回落11.5个百分点;天津市实现出口429.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河北省出口总额为240,3亿美元,增长41.3%;山东省出口总额为931.7亿美元,增长23.8%,回落4.5个百分点;辽宁省出口总额为420.6亿美元,增长19.1%,回落5.6个百分点(见图2)。上述各省市(除了河北省外)的出口额度,增幅均有明显的回落。这些出口企业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帮助他们,不是简单地还让他们走加工贸易这条路。现在有很多出口企业,其产品质量很好,产品设计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但都只是为了出口,没有打开国内市场。

  由于消费和投资下降,从环渤海区域进口就会减少。由于外资企业和出口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外资增长放缓和投资规模缩小,必然会使原本比较紧张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当大量出口企业倒闭时,大量农民工的失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其聚集效应一旦由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那么社会稳定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全球经济危机给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带来的机遇

  尽管世界经济危机给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带来了不利影响,区域经济增速也可能放缓,但由于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综合优势仍然存在,能够逐渐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压力。客观地说,世界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影响不是很大,应该乐观地认真思考问题,正确分析形势。但还应看到,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目前放缓,主要原因不是外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而是自身经济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表现,自身需要调整。正好在这个调整期间,遇上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猛烈冲击,二者有可能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趋缓起到叠加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定世界经济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影响不是很大,从2008年前三季度环渤海地区的GDP增长情况(见表3)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然,必须看到,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由于发达国家国内消费受阻,必然会直接影响到环渤海经济圈的对外经贸额度。在这种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之一出口的下降,就会影响到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幅度。然而,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如果内需市场一旦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启动起来,是完全可以通过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的不利局面的。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环渤海经济圈中庞大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需要巨额资金,这些投资也将带动加快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开发进程,通过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其理由是明确的:一是环渤海经济圈所处于的优越地理位置,有利于环渤海区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环渤海经济圈的整体开发,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型企业的不利影响。因为出口企业中主要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是那些出口商品附加值比较低的企业。二是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所带动的区域经济增长,势必会伴随着消费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了,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都会随之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带动消费的增加;而居民、企业和政府消费的增加,也必然要带动企业的生产,进而提高GDP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环渤海经济实体,从而削减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三是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投资,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尤其是企业和政府的投资。环渤海区域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关键,是靠消费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在天津滨海新区做金融改革试点,,大大地带动了环渤海地区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整个地区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将有利于减弱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冲击。

  二、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综合优势支持

  由于受世界经济低迷的消极影响,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也呈现出增速放缓局面,但也不乏一些“亮点”在跃动。因此,环渤海经济圈整体上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综合优势在起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一)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地缘关系优势支持

  环渤海地区位于中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中国北方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最便捷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又是连接内陆和西亚、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起点之一,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环渤海地区位于东北地区的中心部位,东临朝鲜半岛,隔海与日本列岛相望,是中国北方地区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

  环渤海地区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必经之地,有众多港口可作为陆桥上岸的起点港。兰新铁路经由中国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中亚铁路的德鲁日巴接轨,成为太平洋西岸黄、渤海地区以陆桥为骨干的新的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东起黄渤海之滨的连云港,经陇海、兰新、北疆铁路,西出阿拉山口,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法国,抵达荷兰的鹿特丹港,全长10837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长4135公里。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除连云港外,在环渤海地区内的大连港、秦皇岛港、天津港、青岛港等都是陆桥上岸的起点港。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环渤海地区东出西进的双向开发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资源禀赋优势支持

  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优势明显:环渤海地区总人口2.6亿多,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成本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低得多,分别是长三角的1/2和珠三角的1/3,可大大降低在环渤海地区设厂的企业运营成本,有利于吸引投资进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而且分布相对均匀,开采条件较好。统计资料标明,这个地区的铁、煤炭、石油、盐、天然气、石灰岩的储量分别占全国的44%、40%、37%、50%、23%和16%。同时环渤海地区以外的周边地区还有储量极为丰富的其他矿产资源,可满足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的需要。

  海岸线长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3多,渤海湾的海洋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环渤海非常适合发展以海水养殖为主的海洋经济。此外,还可大力开展海水淡化工程,能有效弥补北方淡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有漫长的海岸线,使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环渤海区域既有陆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有变幻莫测的海洋景观,汇集成海光山色独具风格的旅游景观。

  (三)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基础设施优势支持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该地区公路、铁路、航空、航海、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是沿海港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对产业发展、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十分有利。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网络的枢纽地带,在分布上具有典型的纵向和横向的经济集聚优势效应。在整个交通配置中,构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大交通网络体系。在环渤海地区拥有五大运输通道,即以沿海港口为枢纽的海上外贸运输通道,以连接华东、华南地区为重心的南北运输通道,以沟通东北地区联系的关内外运输通道,以跨越西北、西亚和欧洲的亚欧陆桥运输通道,以山西、内蒙古能源外运为主的东西通道。

  (四)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金融市场优势支持

  环渤海区域金融业存贷款规模占全国的1/4强,北京是全国大多数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天津、青岛、大连作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的成员,外资金融机构已颇具规模。因此,环渤海地区金融优势明显。

  2000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城市的人民银行加强合作,建设了京津冀区域票据交换系统,突破了同城票据清算的传统模式,成为连接京津冀经济往来重要资金清算系统。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设在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中心城市的外资金融机构,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把业务网络扩展到周边地区和城市。2005年8月,建设银行总行在系统内建立了环渤海区域服务联动机制,通过区域联动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整合资源,集约经营,加强了环渤海区域建设银行各分行之间的合作。环渤海区域良好的金融体制基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制世界金融危机。

  (五)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科学人才优势支持

  与中国其他两大区域经济圈相比,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城市北京及天津的科技创新能力、研发人员储备等优势明显,两地有包括21所211工程高校在内的100多所高校,数百所科研院所,两院院士近700人,其科研、教学、管理、规划、设计等机构一应俱全。环渤海地区高校云集,教育发达构建了优势的人力资源环境。环渤海地区教育资源堪称全国最优,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北京是全国学子向往的地方,每年大量的高层次毕业生从北京各大学毕业,其中2/3的人才留在了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聚集人才的最强势地区。

  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多。而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往往是那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它们的出口商品附加值低,受世界经济危机,出口萎缩,而环渤海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相对影响就比较小点。环渤海地区主要以手机、航空航天产品和集成电路产品为主。

  (六)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经济基础优势支持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所在。这里经济、文化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既是全国综合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又是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还是全国开放程度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基础实力雄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其在全国所处的产业地位看,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300670亿元,其中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的生产总值为77564.6亿元,占全国的25.8%。由表4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的三大产业增长情况和GDP情况,图3显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地区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布呈现出集聚状态,工业布局高度集中,具有良好的规模经济优势,已形成了四个产业集聚地带,即京津冀产业带、辽东半岛产业带、山东半岛产业带和西部(山西、内蒙古)能源产业带。京津冀产业集聚带是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和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地带,工业内部结构偏重于重工业。辽东半岛产业带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学工业等为主体的超重型工业基地。山东半岛产业带是以电子、机械、石化、轻纺等工业主导的轻、重型产业带。西部能源产业带是以山西、内蒙古能源、矿产为主的重化工产业带。

  三、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抵御世界经济危机的战略对策创意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同样也使环渤海地区饱受煎熬。怎样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已经成为摆在环渤海地区各省市面前的一道难题。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11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随后各级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据此,环渤海经济圈应当按照国务院做出的战略部署,从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相应的对策创意。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部署的重点任务就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在特定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统一规划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城乡关系失调的领域。200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重民生、促和谐作为今后政府工作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也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环渤海经济圈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环渤海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准虽然有了极大提高,相对于医疗、教育费用与生产资料的价格增长,实际收入却没有多少增长。如果不能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大家有钱也不敢消费。尽管近年来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广泛推行了“合作医疗”、“义务教育”等惠民政策,但鉴于城乡差别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民生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为: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等重大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环渤海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四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扩大惠农政策覆盖面,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等途径,改善困难家庭生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五是要发挥综合经济部门作用,加强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统筹和指导,统一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体系框架,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应当指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由于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金融产品的投资,主要把投资转向固定资产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当前环渤海地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等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目前对基础设施适度的投资,不会产生经济泡沫以及通货膨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能有效刺激内需,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调整、改善投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作为新兴的经济圈,环渤海地区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起步较晚,但是可以趁这个机会有所作为。北京和天津应该肩负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重任,其他地区则侧重在基础设施、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配合发展。北京今后两年将共安排政府投资1200亿至1500亿元,期望能同时带动社会投资10000亿元。北京市的主要投资“发动机”是北京近些年骤然加快的城市地铁建设。另外几乎同时,天津市也出台四项举措拉动内需,力争全年投资净增达到1000亿元。经济大省山东也开出了洋洋洒洒的“8000亿元”投资计划,一口气推出240个重点项目。继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包括铁路、公路、机场等在内的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纷纷抛出铁路大跃进计划,以抢占未来该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先机。天津市仅在其新近提出的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中,直接涉及铁路的项目就有启动京沪高铁、津秦客运专线、津保铁路、天津站至西站地下直径线、城际铁路延伸至于家堡和津滨轻轨延伸至中新生态城等项目。此外,明年天津还将启动4号、5号、6号3条地铁项目。而机车装备、电子仪表、钢材、水泥等产业,正是环渤海经济圈的特色产业。除了让区域经济的新一轮起飞搭上国家拉动内需的“快车”之外,占领内陆经济与能源腹地,以构筑在环渤海经济圈重型化时代的竞争新优势。

  (三)调整商品出口结构

  环渤海地区从整体上来讲,出口水平低于全国水平。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多,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仅广东一省的出口额就是整个环渤海地区出口的近2倍[7]。喜的一方面是环渤海地区对出口依赖程度小,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相应就小一些。忧的一方面是出口对环渤海地区经济拉动的比例较小,并且环渤海地区出口型企业所出口产品附加值比较低,面临被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淘汰的风险。所以环渤海地区出口型企业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第一,出口一些高附加值、受金融波动影响少的产品。我们急迫需要从数量竞争转型到品牌竞争。在出口结算货币选择方面,需要避免汇率风险。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出口企业,将无法熬过这个全球经济下滑的冬季。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

  第二,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努力保持和扩大对美、欧及东亚各国出口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俄罗斯、印度及其他南亚国家和中东、拉美国家、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及时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出口产品。由于新兴市场存在风险,因此,对新兴市场应有所选择,一些政局不稳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的国家和地区要坚决规避的,除了增加必要的出口知识外,对出口产品进行保险也是必需的。

  第三,做强品牌转内销。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正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在此情况下,已经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一旦成功,企业将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

  (四)深化金融整合力度

  目前环渤海区域金融集聚程度不高,金融扩散效应未显现。在实行高度管制的金融体制下,跨地区的资本和资金未能按照收益最大化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得环渤海区域内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过于分散化、趋同化。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环渤海意识到必须加强金融合作。要解决金融资源被行政分割的状况,必须以创新体制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第一,整合辖区地方产权交易,便利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要积极发展统一完善的区域产权交易机制,通过共享区域产权交易所,便利区域内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权交易及投融资活动。统一产权交易,可以依托刚刚挂牌成立的天津股权交易所,对中关村三板市场和原各地方产权柜台交易做一体化整合,建立环渤海证券场外交易市场。

  第二,要加快区域金融市场的融合,积极推进环渤海区域内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探索在区域推广使用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的统一合同文本,促进区域票据市场的一体化,为建立统一的电子票据交易市场创造条件。还要鼓励和支持异地贷款、银团贷款,促进区域信贷市场的发展。

  第三,加强区域金融机构的资产合作,使金融机构在合作中加快发展。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合作:一是推动支付体系一体化。二是推动诚信系统一体化。环渤海各省市应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建立跨区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查询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企业资信统一评级标准,以及跨地区的相互信用担保认定体系。

  国家赋予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政策,伴随着冀津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化,将成为助推河北省金融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从环渤海各省市情况来看,尽管金融危机对各省市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各省市应纷纷采取相应举措,尤其是各省市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来寻求“过冬”之策。环渤海经济圈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调整环渤海整体的产业结构,从而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第一,编制区域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资源在各产业聚集区之间优化配置。从环渤海整体区域考虑,统一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通过环渤海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主导产业、主要功能和聚集区的开发级别(国家、地方)规划各类产业聚集区,明确各类产业聚集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总体上看,北京各类产业聚集区应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等功能;天津则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物流、现代制造基地和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功能;河北应加强发展重化工业、生态和特色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辽东和辽中地区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制造业;山东半岛则应进一步发挥在海洋产业、装备制造、家电、轻纺等行业的比较优势。这样的产业转移无疑有利于各地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共生格局。

  第二,目前那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的企业大都是些科技含量比较低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这些企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内容是提高科技含量,创造产品品牌。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强化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抓好科技创业园的建设,大幅度提高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高新区应该根据当地条件,集中力量扶持一、二个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特色主导产业;要大力淘汰产能低、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为经济繁荣的到来做好准备。

  第三,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促进环渤海地区加快产业重组步伐。环渤海地区重工业发达,而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要形成产业优势,必须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提高环渤海地区的工业竞争力必须加强企业间联合重组。金融机构应在提供过桥贷款和财务咨询方面加强金融创新,为大企业与省市外或区域外企业联合重组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要鼓励外地金融资本跨区域流入,支持以合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省内企业改制,为“引进来”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第四,加快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内需要更新改造大批量的传统工业,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体系。但是,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市场风险。要畅通高校科技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化机制,必须搭建一个具备良好抗风险能力的孵化平台,即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国内首个区域性产业投资计划,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计划已经基本完成,环渤海区域金融业应积极利用该基金投资企业,建立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和产业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开发的战略对接。

 

 

作者:李靖宇 刘阳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本文关键词: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的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方略论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5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5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9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