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TFTA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09-19 12:16

  本文关键词:中国参与构建合理有效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战略举措,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IWEP国际经济贸易研究

中国参与构建合理有效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战略举措

 

文/高凌云 苏庆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注:本文发表于《国际贸易》2015年第6期

 

摘要: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地区转向亚太地区,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在协调、效力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认为,全球经济治理新机制应该切实反映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实现代表性、决策效率和实施效力的有机统一;而且,应同时包括目标共识的协商机制与约束性规则的制定机制,以及同时兼顾短期的经济危机应急机制和长效的经济治理机制。因此,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应在坚持“明确参与态度、明确参与范围、明确参与诉求、明确参与身份”的前提下,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内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融通互鉴;立足“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推动平台建设与公共品输出相得益彰;立足自贸区建设,推动市场深度融合与治理议题谋划合理衔接。

一、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导权过于集中导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法律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律制度《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世界银行法律制度《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为核心的法律规则体系,以及以上述三大法律支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人员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支付结算等方面的法律规则,多被发达国家强势主导,本质上维护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这导致在集体行动过程中,影响力越大的国家,通常具有更大的国内政策空间,受到的外部压力相对小,或者对外部压力的关注程度很低,更可能奉行单边主义,用国家主权、国内政治和国内法抵制国际经济规则,从而导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在一些关键经济问题应对上的缺失。

(二)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和机构缺乏协调和问责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的全球经济治理观

第二,实现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合理化、有效化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国际金融、债务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也揭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不足之处。完善和创新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实现全球经济治理的有效化、合理化,首先,需要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坚持共同利益的原则。各国不论大小、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其利益均应受到尊重,但也应同时考虑和照顾他国利益。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协商、妥协,达成实现各国共同利益的治理模式和规则体系。其次,需要坚持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原则。每个成员根据自身能力、特点以及通行的国际法原则,允许所承担责任的范围、大小、方式和时限等方面存在差异,没有区别责任,片面强调共同责任将有违公平合理;同时,国际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不论大小、强弱都必须承担为解决全球经济问题做出力所能及贡献的责任,没有共同责任,区别责任也就失去了根基,成为无本之木。再次,需要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如上文所指出的,现行全球经济治理存在多样性和重叠性,同一个问题,存在着许多国际协议和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分散的和杂乱的,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和不一致性,解决和协调这种不一致性,需要对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更好的为全球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三、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战略考量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涉及各方利益再分配、再调整,大国之间、各集团之间博弈和较量风生水起,至今方兴未艾。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进步和繁荣。下一步,中国该如何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和规则制定?如何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以维护和拓展中国发展利益?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提出,中国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和规则制定,在战略考量上,需要强调“四个明确”。

其次,明确参与范围。尽管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渊源颇深,但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全球经济治理活动的后来者,仅仅是在二十国集团机制中才真正算是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议题中。中国批准的各类国际经济规则,涵盖的内容,仅包括基本国际行为准则、经济合作协定、与维护人的权利有关的协定、与行业有关的协定以及一些提供环保、反战之类国际公共物品的制度或规则。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层次变化要求中国更全面广泛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不仅关注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和已经加入的条约、协定,也要关注改革中的国际经济规则、现在形成的国际经济规则和构想中、拟议中的国际经济规则,还要关注中国具有重要显示性或潜在性利益,但尚未正式加入的条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高中国主动倡议和创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强度。

最后,明确参与身份。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应长期坚持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务实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发展中国家是全球治理的生力军,新兴大国是全球治理的排头兵。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重要的基础。中国应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四、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举措

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从平台角色、公共品提供能力和治理议题设置切入。其中,公共品提供能力建设是更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及其改革进程的根本前提,平台建设是切实保障,治理议题设置是核心关注。

首先,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内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融通互鉴。

这就要求:第一,提高国家治理的有效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社会事务,政府工作需要科学周密决策、统筹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保持国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二,组建类似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机构,完善统筹内外全局治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加强相关领域不同部委局署之间的横向协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均在对外开放中建立起了复杂的联系网络,非外交部门的外交职能也在迅速成长,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和释放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确立党管外交的一盘棋体制机制前提下,,通过进一步理顺决策和执行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畅通各个执行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中央对外战略意图得到贯彻和实现,已成为新阶段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任务。

其次,立足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推动平台建设与公共品输出相得益彰。

再次,立足自贸区建设,推动市场深度融合与治理议题谋划合理衔接。

第二,根据不同国家关注议题的差异,在自贸区谈判时区别对待。一方面,全面加快毗邻地区的自贸区建设步伐。近期应当以开放市场为重点,把尽可能多的亚洲毗邻国家纳入到自贸区建设的谈判进程中,以尽可能快的速度争取尽早签订相关的自贸区协定。中长期则应以高层次的经济国际化为目标,逐步深化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外,相对于中国而言,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大都处于下游位置,这种特殊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与他们之间建立自贸区提供了便利条件。对这些地区和国家,近期宜选择地理区位较优,经济趋势较好的先行推进自贸区谈判和签约,以贸易和投资为主要纽带形成较为密切的双边经济关系,力争早日建成两三个自贸区,逐步发挥示范效应。中长期则应以产业分工与协作为支撑,以新型国际金融合作为媒介,进一步扩大我国自贸区建设布局的范围,努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洲际的自贸区。另一方面,因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仍然是处于主导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全球布局形成了明显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相应的机遇。因此,近期可以主要通过进一步开放商品和投资市场来启动商谈自贸区的构建,而中长期则主要通过服务贸易等领域的规则整合来逐步扩大自贸区的运行范围。

第三,现有国际经贸规则主要体现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在未来国际经济规则重构和全球治理中,在引入全球经济治理议题的时候,注意加入与“一般例外”相关的条款。比如,在中美BIT谈判中,确立投资协定的环境规则模式。中国的BIT环境规则模式可以在借鉴美国2012BIT范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序言履行要求征收和补偿投资与环境一般例外争端解决模式,强化环境规制权,争取引入环境问题的“一般例外”以及涉及东道国实施的环境措施不适用关于征收和补偿的规定。

 


  本文关键词:中国参与构建合理有效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战略举措,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7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17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b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