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6 19:47

  本文关键词: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姓名:邹全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专门史 指导教师:王德刚 20090410

量—■量——————●一n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mum_

摘要

旅游业

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我国的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 增长点,在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俗旅游作为一 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 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非常重视 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旅游开发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潍坊市较早地对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开 发,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民俗旅游线”就诞生于潍坊,第一个“民俗旅游区” 也诞生在潍坊。本文以民俗及民俗旅游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潍坊市民俗文化资

源的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进了探讨。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国内外学

术领域对民俗旅游的理论研究现状。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阐述了民俗文化及

民俗旅游的内涵,对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及分析评价,还分析
了当前潍坊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及主要开发模式。 第三章提出了潍坊民俗旅游总体开发思路,这是本文写作的重点。首先对潍 坊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和技术层面分别进行了分析,针对 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民俗旅游开发原则和具体的发展思路。 第四章为案例部分,分析了安丘石家庄民俗村和杨家埠民俗村这两个典型 的民俗旅游开发项目。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潍坊民俗旅游的发展进 行了展望。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开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oudsm,one of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industries and




product of

our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up,has maintained new growth point of national economy

rapid growth and has Ix篙,ome




since 1 980s.It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ountry's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Folk tourism,as
one

high-level

of cultural tourism,has becom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ourism bchaviour and

tourism development,since it satisfies the toudsts'psychological needs of”novelty, difference,pleasure

and knowledge".In

recent years,the regional

government attaches
resources all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folk culture
over our

country,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The

region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ifang City is relatively witnessed China's first large-scale”traditional tourist zone”.This paper,based
Oil

early,and Weifang

line”and

the first”folk tourism

f.0rl【culture

and

fork-tourism related theory,aims to

discus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ome related issues of Weifang City’S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the following

5 chapters:

Chapter l:Introduction,which mainly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of folk tourism

theary

in the

academic fields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11:Main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toudsm development status of

Weifang

City’S folk cultural resources,illustrate the meaning of folk culture and folk toudsm, and

conducts

an

overview,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Weifang City’S folk cultural

resources,then this chapter analyse the current status of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development model of Weifang City. Chapter III,a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sets out framework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Weifang

folk


tourism.First,’analys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macro-level and technical level separately,and then puts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ideas of future folk tourism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Chapter lv.Case study of Shi Jiazhaung and Yang Jiabu folk villages of Anqui, which are two typical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projects. Chpater V.Conclusion,whiGh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outlooks the prospect of Weifang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Key words:Folk culture:Folk tourism reSOurces;Folk mufism development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j啦日 期:秒¨。/\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数量氐舅师签名:

Et期: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我国 的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

济新的增长点,在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旅游 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高屋建瓴地
作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一的重要指示。旅游业已被 西方经济学家誉为21世纪经济的“朝阳工业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 化深入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世界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势头。 2007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共接待入

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
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 比上年增长15.5%和24.7%;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

长18.6%: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6%。哳世界旅游组
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同时,还 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旅游的客源地国。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已经吹响了从新 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的强劲号角。 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1986年,国务院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2年,党中央进一

步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199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
要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旅游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进 行了定位。 近些年来,各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发

展极为迅速,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

由国家旅游局:2007年中围旅游业统计公报,http://m.cnta.co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目,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横空出世以来,我国出现了持续的 “民俗旅游开发热刀,一座座“民俗村’’、“民俗文化公园’’、“民族村”、“风情园" 拔地而起,“民俗旅游节"、“民族文化节"、“玫瑰婚典"……纷至沓来,好不热


闹。①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
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 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 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民俗旅游在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如

美国早在1947年就开发了美国的“丹麦城"——索尔文,日本移建的明治村也
早在1965年对游客开放。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 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

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
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 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

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圆
在国内,山西省、天津市和苏州市首先建立民俗博物馆,山东省和贵州省的 民俗旅游起步也比较早,其他各省纷纷效仿,云南省后来居上。1995年,推出 “中国民俗风情游"专题旅游年。1997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原民俗游、西南 少数民族风情游、穆斯林风情游等民俗旅游线路。在“98华夏城乡游"主题旅 游年中推动乡村风情旅游线路。国家旅游局又专门推出了2002年的“中国民间 艺术游"和2003年的“中国烹饪王国游",这些旅游主题年和旅游线路都促进了 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潍坊市较早地对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中国的

第一个大规模的“民俗旅游线”就诞生于潍坊,第一个“民俗旅游区’’也诞生在 潍坊。1979年,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开始接待外宾,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
第一村”,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6年,潍坊市开辟了国内

国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l版,第2页。

圆陈南江,吴月照:‘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靠谈客家民俗文化的内容选择》.‘特区理论与实践》,
1997年第lO期。 @何佳梅。王德刚:“JJ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03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这一切都表明潍坊开民俗旅游风气之先,引领了国内民 俗旅游活动。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潍坊旅游在全省有点响声的,仅仅是凭借国际风筝 会的知名度,在省内旅游盘子中分得了一杯羹。然而,该市旅游收入无论是对全
市GDP贡献的份额,还是在全省旅游收入的排名,都未见乐观,在全省旅游中处 境颇有些尴尬。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后奥运旅游的到来,入境游客将大量涌 入中国,极大的刺激了国际市场的迅速发展。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推出了“文 化圣地,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口号,随即又设计了“好客山东"的旅游品牌形 象标识,一时间,“好客’’文化如一缕春风,从齐鲁大地徐徐吹起。2007年, 山东省旅游局提出继“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后,推出“逍遥游一第三大产 品体系,并把“逍遥游"产品放到潍坊先行试点。2008,山东省将构建“九个文 化旅游区”,重点打造“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形象品牌。在规划的九大文化 旅游区中,潍坊市将重点构建民俗文化旅游区。在这些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 面前,潍坊市应该充分利用这次契机,对潍坊民俗文化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深度 开发,将潍坊民俗旅游区打造成中国最著名的民俗旅游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随着近些年来民俗旅游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发展和成

熟。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旅游的概念、特点、价值以及与资
源开发有关的理论等方面。比较偏重对各地民俗旅游资源的介绍,而进行理论抽 象的相对比较少。潍坊是全国最早开展民俗旅游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民俗旅游 区之一。但是通过对与民俗旅游相关文献的搜集结果来看,针对潍坊市民俗文化 资源的旅游开发的研究基本没有,针对潍坊杨家埠这个典型的民俗旅游景点的研 究相对较多。 因此,针对潍坊这个全国重要的民俗旅游区,对其民俗旅游有必要进行‘下 专门的具体的研究,通过对特殊事物的研究,发现普遍存在的规律,丰富相关的

理论,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罾—皇|—罾■置——|————量置皇蛋■|量皇昌鼍量詈喜量鼍量詈置置薯———●量量罾鼍曼暑詈量量鼍置皇喜鲁鼍量—量置II II—啊
(二)现实意义 针对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它 将有利于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 极有利于旅游产业化的发展。神奇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于旅游,犹如 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无疑会给当地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 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

性的一种研究方法。一是指对大众传媒信息,如报刊、杂志、广播及电视
资源的分析和收集;二是对其他研究人员先前进行的原始数据进行再分析 和研究;三是针对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进行分析。通过对 这些文献的研究,利用这些文献,可以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充实,更加具有 说服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文针对民俗旅游问题的研究,查阅相关论文及专著,了解该领域研究现 状,对资料进行充分的整理、归纳、综合。充分运用学校图书馆、省图书馆、报

刊、杂志、网络等资源,尽可能多的收集相关资料。对资料采取严谨的态度,尽
量采用一手资料。这些相关资料和学术成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持。 (二)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一种直接调查法。直接深入现场、进入一定情景中去,用自 己的感官或借助观察仪器直接“接触”所研究对象,调查正在发生、发展,且处 于自然状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它能收集到较真实可靠的一手材料,收集到直观、 具体、生动的材料。 潍坊市是笔者的家乡,所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 研究生学习期间,跟随导师做旅游规划过程中,对潍坊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有了 比较全面的了解,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笔者又对一些景点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典 型旅游区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案例分析法 案例研究法是对现实中某一复杂的和具体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实地考 察,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本文选择了杨家埠民俗村、安丘石家庄民俗村这 两个潍坊民俗旅游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专门的分析研 究。通过对它们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对今 后潍坊市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学界侧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大量文章集中在旅游经济和旅游管 理方面,而对旅游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民俗旅游进行具体研究的就更少 了,只是在一些著作中涉及到一些关于民俗旅游的相关内容。在对民俗旅游的影 响研究中,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是一个核心问题。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 中,对“真实性”或“本真性”的论述不少。 博纳和克什布兰特(Burner&Kirshenblatt-Gimbleet,1994)认为,旅游中的 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实,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 验当地文化的舞台;库恩、莫斯卡多和皮尔斯(Cohen,1988;Moscardo& Pearce,1986)认为,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把民俗商品化,破坏了地方文化和 人际关系的真实性;特纳和艾什(Turner&Ash,1975)认为,旅游提供给人们的是 一种假东西:迈克坎奈尔(MacCannel,1976)在其著名的“舞台真实论一中认为, 旅游者旅游和获得旅游经历的动机是出于追求真实性,但由于旅游景观的“舞台 化’’,旅游者只看到一个貌似真实的“前台",而“后台”才是当地人的生活空间; 库恩(Cohen,1979)将这一理论发展成为“空间与舞台猜疑"理论。∞ (二)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横空出世以 来,我国出现了持续的“民俗旅游开发热”。90年代初,民俗学界、旅游学界的 一些学者开始把各自的视点集中到民俗旅游上,对有关民俗旅游的一些理论问题 进行有益的探讨。

国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旅游学刊》,2005年第5期。
lO

皇II———置——量_。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H


Ii

i一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输入“民俗旅游’’后进行搜索,发现国内专门论述
民俗旅游的论文有四百多篇,但大多属于微观研究范畴。主要对民俗旅游的内涵、 主要特征、基本类型,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 究。王德刚(2003年)针对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陶思炎(1997年) 对民俗旅游的概念、特点、分类等一些基本理念作了阐述;张军(2005年)对

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徐赣力(2000年)从民俗旅游的视
点出发,分析了民俗旅游中存在的民族文化过分商业化的现象,提出要重视民族 文化的保护;叶涛(2003年)指出民俗旅游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

是其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两大优势,也是民俗旅游进行开发、研究的突破口;刘 德谦(2006年)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进行了诠释和辨析;胡海胜
(2001年)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方法做了总结,他从民俗旅游的资源开发和市场开 发两个角度,提出了应用调查法、比较法、综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场预测法对 民俗旅游的系统开发方法;张铭远(1991年)提出,中国应当大力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业圈;吴必虎、余青(2000年)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作了一个比较 详尽的文献综述,并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作了分析;陶梨(2002年)对民 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做了初步研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把民族文化旅游 产品的开发划分为民族文化景观实体的开发、参与性民俗活动的开发、民族精神

文化产品的开发、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目前,国内关于民俗旅游的专著也只有《中国民俗旅游》(新编)(巴兆祥主
编,2006年)、《民俗学与民俗旅游》(刘丽川编著,1990年)、《民俗文化与民俗 旅游》(吴忠军著,2001年)、《旅游与中外民俗》(张世满,2002年)等几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旅游的内涵
(一)民俗旅游的定义 民俗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次提到。《礼记?缁衣》中记载:“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史记?孙叔敖传》:搿楚民俗, 好庳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1922年12月,北京大学歌 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在它的“发刊词”中第一次使用“民俗"术语。1927 年11月,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在广州成立。1928年3月21日,《民俗周刊》 出版。“民俗"在中国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运用。∞ 民俗,广义上比较公认的是“民间风俗’’的简称:“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 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从狭义上对民俗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四 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旅游学认为,现代旅游不仅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 游的灵魂,民俗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广大民众是民俗的主要创造者,民俗文 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中下层的地位,但与处于上层的精英文化或宫廷文化相 比,民俗文化更具有生动性和大众性,这些特点与当代大众旅游的需求特点相吻 合,使得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主体资源,这也是推动民俗旅游持续发展的主 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旅游者们了解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 最直接、最直观的材料。旅游者正是通过民俗旅游活动,才较为捷径地触摸到旅 游地民众的民俗生活事象,才有可能了解和感悟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才能实现 追求文化差异或文化认同,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它满足的是一种高 层次文化需求。民俗文化成为民俗旅游的灵魂,如果没有民俗文化的存在,民俗 旅游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于身居异域的旅游者而言,他们来到旅游目的地旅游,除了欣赏旅游地的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外,大都抱有认知异地他乡民俗风情的愿望和好奇心,希望
国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页。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页。 @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67页。
1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利用一切机会“入乡随俗"、“入境问俗",到浓郁的民俗氛围中去感受异域风情, 自觉或不自觉地比较居住地与旅游地人民生活方式的差异,或达到文化上的认 同。民俗与旅游有着不可分的联系,以民俗为内容,开展各项旅游活动,已经成 为我国旅游界的一大热点。∞ 目前,国外还没有关于民俗旅游的具体定义。国内民俗旅游开始于上个世纪 八十年代,民俗旅游发展时间比较短,关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定论。但国内 众多学者对此作了积极的探讨: 西敬亭、叶涛认为民俗旅游为,“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 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圆 陶思炎认为,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 护、开发的旅游产品。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 志的民情风俗。它不是历史材料的简单搬用,更不是随意的点缀和凭空的臆造。④ 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

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
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④ 温锦英认为,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 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 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所在地, 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 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以上所列举的民俗旅游的定义,虽然表述各异,但都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民 俗旅游的基本特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以民俗文化为消费对 象的旅游活动。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10页。 圆西敬亭,叶涛:‘民俗旅游,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民间文艺季刊》,1990年第3期,第111页。 鼬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1997年第2期,第37页。 西陆景川:‘民俗旅游发展浅探》,‘民俗研究》,1988年第2期。 睁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94页。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l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民俗旅游的主要特点 I.地域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任何一个地方民俗的形成, 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 理根源,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地域之间生产活动或经济生活方式也有明

显的差异,其结果导致不同地方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以 及人生礼仪民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带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民俗风情。正是由
于民俗的这种独特性,才使得民俗旅游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民俗旅游的开发不 应走猎奇、拼盘的套路,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 息。。 2.文化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民俗旅游是所有现代旅游类型中文化性最显

著、最独特的一种。民俗旅游是一种以民俗文化为消费对象的旅游活动,民俗文
化景观不仅能给旅游者带来民俗事象本体的文化信息,而且还能让旅游者沉浸在 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享受文化。圆 3.体验性。旅游的本质是以经济支出为手段、以审美和精神愉悦为目的的文 化消费活动。民俗旅游就是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体验民俗风情的一种文化消费活 动。对旅游者来说,大量民俗旅游活动都需要亲自体验、参与,仅仅观看民俗表 演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也比较浮浅。和自然风光旅游、 历史古迹旅游相比,民俗旅游是最具参与性的旅游形式。许多民俗活动的动态特 征决定了民俗旅游的参与性,这也是民俗旅游最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假如我

们把海洋旅游看作是人与自然的亲近,把宗教旅游看作是人与上帝的对话,把森
林旅游看作是人对树木的访问,把探险旅游看作是人对生命的超越的话,那么,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民俗风情旅游看作是人与人的亲近,人与人对话,人对人的访 问,人对异化的超越呢!事实上,在众多的旅游类型当中,民俗风情旅游的确是 与人交往最多、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种。”@ (三)民俗旅游的作用 民俗旅游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直观看来,其形式、内容是文化的, 但却可以直接在市场消费中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就社会发展而言,对于发掘、

国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1997年第2期,第37页. 圆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15页。 @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1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鼍置_●●●_■——■—■———_—■—■鼻l¥ !一I一…I
i l

B—m鼍■■皇■舅—皇■■——■一

保存、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乃至增进同世界 各国的交流合作,都有着独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效应。 1.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 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2007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 良好,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 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 10957亿元人民币。这些成就的取得,民俗旅游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2.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为资源主体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文化是旅游资源吸 引力的源泉,也是旅游景观的灵魂所在。旅游者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精神上 的享受,旅游过程就是旅游者文化消费或审美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业的核心 产品均具有浓重的文化性,旅游经营者也必须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享受。对旅游者 的文化享受满足程度越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就越强。所以,旅游地要提高自身吸 引力,就必须在文化上下工夫,加大文化的开发力度,为旅游者提供具有鲜明文 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民俗旅游开发的同时,也直接的对当地民族民俗文化进 行了挖掘和保护,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云南丽江民俗旅游的发展,直 接保护了当地濒临消亡的东巴文化,使其重新大放光彩。民俗旅游促使大量民俗 商品得到开发,使一些近于失传的民间工艺起死回生,如美国印第安人的珠宝工 艺、陶瓷工艺、埃及的纸草文化。潍坊杨家埠年画也是在开发民俗旅游的同时, 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满足了大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求新、求异、愉悦身心是现代大众旅游的主要出游动机,民俗旅游恰能满足 现代人的这种旅游需求。通过民俗旅游,游客可以直观和形象地了解世界各地文 化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种种差异,还可以通过参与、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获得与日
常牛活截然不同的人生阅历。 中国跨进2l世纪后,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保护固有旅

∞何传梅,乇德刚:‘Ih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二传社。2004年1月第1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游景点、景区的生态平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为各地迫

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
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 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 加快民俗文化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旅游在发展,民俗在演进,我们更 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民俗应用于旅游,它的最佳结合点就是 发展民俗旅游。∞

二、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西部,正处于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地带。潍 坊南倚沂山,北濒渤海莱州湾,东与沿海城市青岛、烟台相邻,西与淄博、东营 相接。全市东西最长164公里,南北最长188公里,下辖四区(潍城、奎文、坊 予、寒亭),八市、县(寿光、青州、临朐、昌乐、安丘、诸城、高密、昌邑)。 潍坊市历史源远流长,在寿光边线王、潍城姚官庄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 7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她地处中华民族摇篮 的黄河下游,古属齐鲁之邦,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齐鲁文化的哺育。武王封邦建 国时,封太公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春秋战国时期,市内辖区大部分属 于齐、鲁两国。广博深厚的齐鲁文化哺育了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民风民俗淳朴 敦厚,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潍坊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繁衍生息、生 存发展、追求幸福、祈求平安,按照自己的心愿,创造并传承了潍坊地区的乡风 民俗。跟随风俗民情的历史延沿,伴生了潍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 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潍坊物华天宝,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我们可以把潍坊分为三大 区域:北部濒临渤海湾,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富渔盐之利:中部是由弥河、白浪 河、潍河及胶莱河造就的冲积平原,膏野沃土千里,人口稠密、城镇集中、交通 方便;南部为泰沂山脉之延续,更有山林之盛。三种条件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导 致了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孕育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了三种不

国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西部分资料参考2003年IlI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潍坊旅游局编制的《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 划》。
16

量暑鼍寡皇詈i鼍目I_m_m-m一一. _.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一.一.1_

一-m_m



。;

一一一一--

m_—,m墨,m|—|—|一

同风格、特色鲜明的区域民俗文化特征。北部沿海地带,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渔业、盐业生产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了当地民众粗犷、豪放的性情;
中部平原地带,农业为传统产业,同时,因交通便利、资源丰厚,也形成了商贸

传统,出现了古潍县、青州这样的中小城镇,市民习俗、商贸习俗应运而生;南 部山区,民风淳朴,山岳崇拜突出,信仰风气炽盛。①
民俗文化,属于区域性民族文化,它的发展受到地理、经济、政治和学术及 民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千百年来,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品萌芽于劳动人民 之中,又经劳动人民传承、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潍坊地区的独具风采的民俗 文化,有的已成为潍坊地区民俗风情的标志物。

(一)潍坊民俗文化资源概况
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瑰丽,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体 现在民间工艺、民族风俗、戏曲艺术、传统节日等诸多方面,是我国北方传统民 俗的代表和精华之所在。 1.民间工艺异彩纷呈,享誉中外 潍坊扎制风筝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明代就已普及民间,潍坊也是全国三大风 筝产地之一,在风筝制作工艺、放飞效果以及技巧方面独树一帜,其代表作“龙

头蜈蚣一最长的可达上千米。寒亭区的杨家埠风筝作为乡间风筝的代表,色彩对
比强烈,装饰性强,因其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享誉海内外。自1984 年开始举办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至2008年已连续举办了25届。1987年4 月,国际风筝联合会通过决议将总部设在潍坊。潍坊市1988年4月1日被命名 为“世界风筝都"。 杨家埠还是全国四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其年画已有600年多的历史,极具 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杨家埤民俗村以其古朴的风格成为中国的特色民俗村,并 将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民俗旅游的典型目的地之一。 高密被国家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风格独特,闻名遐尔。扑灰

年画、聂家庄泥塑、民间剪纸并称“高密三绝”,其中扑灰年画为世界独有。
精湛的潍坊嵌金银漆器、仿古青铜器更是匠心独运,领标艺林:传统的民间

刺绣、核雕、灯彩、泥布玩具,各具特色。
①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潍坊市旅游局:‘潍坊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民俗资源考察报告集》,2003
年。
1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民族旅游资源独具魅力

潍坊以青州回族、满族旗城为代表的、根植于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土壤的少
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其中,青州回族的真教寺为全国三大真教寺中保存最完整、 规模最大的一座。与其和谐一致的青州古街体现出完整的回族风情。回民小吃作 为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地方特色。青州满族旗城保存了清朝的八旗建 筑形式,建有满族旗城博物馆。坚持与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形成互补,潍坊的民俗 旅游会更上一层楼。 3.戏曲艺术独具特色 潍坊市戏曲种类繁多,以吕剧最为普遍。还有稀有地方剧种“茂腔”,源于 潍坊地区,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委婉悠然,唱腔通俗易 懂,剧目丰富多彩,深得观众喜爱。其中《盼儿记》进京演出获得圆满成功;《瓜 园清》由山东卫视录制播放;戏剧《根的呼唤》获省“精品工程奖",等等。 4.饮食文化地方风味十足 饮食文化是潍坊地方群众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 行、器物用具中。如民间的摊煎饼、朝天锅、三页饼、小豆腐、鸡脯丸子、炉包、 隆盛糕点、回民小吃、l临朐全羊宴等都成为潍坊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诸如盐俗、茶俗、酒俗以及各地不同内涵的庙会等许多习俗也都在民间 延续下来,成为潍坊民俗风情的重要内容。 5.传统节日风俗独特 从民俗上讲,潍坊地区广大人民历史上注重五大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 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因此,民间的许多习俗风情都与几大节日有关。 在许多前人的诗作里,时有对潍坊民间习俗风尚的反映。如,清明节自古就 是民间崇尚的重大节日,在历代的乡土诗作里多有描绘。《潍坊志稿》中记载: “清明,d,JL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 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任潍县县令七年的郑板桥,在他那 《怀潍县》诗作中,曾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县的民俗风情:“纸花如雪满天 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历史上,潍城诗人 郭麇的《潍县竹技词》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 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记下了潍城一地群众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时

18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春游的热闹场面。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清末潍城文人
梁文灿作的《潍阳鼓子词》中的《蝶恋花?中秋》词,反映了当时潍县中秋节夜 晚的乡风民俗情景:“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 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打转,灯烬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 一家男女团圆宴。一另外,中秋节还有“祭月’’、“赏月"、“念月一等习俗活 动。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使人们普天同庆、举家欢愉,无不沉浸在快乐的 生活之中。∞ 6.名士文化丰富多彩 潍坊自古钟灵毓秀,奕叶生贤,孕育了众多的名人志士,生于潍坊或曾活动 于此的高层次文化名人就有100多人。其中有名臣良将,有经学大师,亦有丹青 妙手、书法名家。他们汗青腾芳,泽被后世,造就了潍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上 古名君、“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春秋齐相晏婴、孔夫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精 通鸟语的公冶长、西汉公孙弘、东晋大将王猛、清代东阁大学士刘墉等均官至相 位;东汉郑玄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世称“郑学”;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清 代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陈介祺等,在金石研究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汉末 文学家孔融善属诗文,为“建安七子"之一。被尊为“一代医宗一的医学家黄元 御,被乾隆誉为“妙悟歧黄";名医李茂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爱戴。 潍坊历代崇尚农业,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重视农桑,躬身实践,写下了著名的 古代农业科学巨著,对后世农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 曾任密州(今诸城)太守两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曾为青州知府,文学家欧阳修 也在青州留下了许多讴歌风物的诗篇;“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潍县知县, 宋代赵秉忠于万历十六年状元及第,其中状元时的殿试卷已作为青州市博物馆的 镇馆之藏。著名国画家郭味蕖创作了大批不同于前人的新花鸟画;其夫人陈绮是

清末大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的后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莫言、臧克
家、陶钝、王愿坚等一批文化名人。抗金英雄杨妙真、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

皆为女中豪杰。近现代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振兴而慷慨献身、彪炳千秋者更
是大有人在。党的“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就 诞生在潍坊的诸城。潍坊的名人志士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对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

回郭伟,张沽:《独具风采的潍坊地区民俗文化》,‘中国文化报》,2007年。
1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要影响,从而成为旅游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潍坊围绕这些名人恢复、开发了一系列景点,如“黄元御故居"、“原潍坊市 博物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郭味蕖故居纪念馆"、“陈介祺故居纪念馆"、 “范公亭公园’’以及正在开发的“贾思勰国际生态农业园"等,其中一些具有较 强的旅游吸引力,为潍坊旅游资源增添了充满灵气的人文色彩。 7.拥有丰富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历史悠久,文明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国家级四项,分别为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 省级十三项,分别为:“红木嵌银漆器"、“诸城派古琴"、“核雕"、“聂家 庄泥塑一、“柳疃丝绸”、“景芝酒酿造工艺’’、“潍坊刺绣"、“秃尾巴老李 的传说”、“高密剪纸”等;市级共六十项。 (二)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就是选择某些因子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对旅游资源的价值作出 评价和鉴定,实质上是在旅游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是旅游 地建设的前提。旅游资源的特征、功能、开发潜力、吸引力大小及其构成分类评

价,是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前提,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定位的首要条件。
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及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完善,旅游资源的特色从根本上决定 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程度及旅游产品的构成、开发方式、活动内容以及产业定位。 1.潍坊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和明显的传统性,这

对想了解中国人生活和社会风尚的国际游客而言,将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体现
了一种浓厚的人情味和朴素自然的亲和感,而这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对希望 体验自然,修身养性的国内旅游者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民间传统和工艺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土壤,底蕴深厚,民间传统工艺仍 然大范围的、真实的存在并得以继续发展,具有历史性和典型性,品位高,吸引 力大。民俗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具有集群和规模效应,具有可展示性和观赏性、 动态性、参与性等多元特征。 3.民俗文化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地域特征。潍坊各地均有各自突出的民俗文化

资源种类,但同时资源的分布呈现出“小’’和“散"的弱点。例如潍坊市区及高
密等地虽以民俗文化为主体资源,但其具有开发潜力和旅游价值的则集中在潍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的潍城区、高密的姜庄和寒亭区的杨家埠等地方。 4.部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离散度较大,具有一定的组合难度。除潍坊城区、

青州、临朐、安丘主要民俗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外,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分布
的离散度较大,在旅游线路组合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之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也相对落后,成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制约瓶颈。旅游资源的离散性特点,影响了 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效应,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开发的雷同性。 通过对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概况和分析评价,潍坊具有发展民俗旅游得天独 厚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环境。淳朴敦厚的潍坊民风民俗植根在民间沃土中,无不反 映着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情况,它产生在人民中,在广大人民中流传,有着鲜明的
, 、

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年的历史发展造就了潍坊这座具 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普遍而且深入,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样。 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现代文明的推动使潍坊这座千年古城处处散发着迷人的 风采。

三、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主要开发模式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方兴未艾,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民俗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地对民俗旅游项目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 物力、人力和财力,新的民俗旅游产品不断出现,直至今日,民俗旅游的开发仍 然是一个热度不减的“高烧一领域。研究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通过对现实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探讨,找到民俗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 途径,指明民俗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既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服务,也为民俗 文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实证素材。① 从潍坊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方式看,主要的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本原式回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本原式,是最常见的也是最能激发游客兴致的模式之

一,它以民俗文化的原样开发而成,强调民俗的原汁原味,要求绝对完整的展示 民俗的风貌,它具有原真性的特色。天然的民俗村,就是一种原地保护性的民俗
旅游资源开发形式。主要是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 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像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潍坊
彤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1月第l版,第194页。 圆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08页。
2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家埠民俗旅游村和高密的扑灰年画村都属于这种开发模式。 潍坊杨家埠是一个有六百年历史的小村庄。相传在六百年以前,一个杨姓人

家从四川逃难来到这里落脚。定居后他们仍操起在四川时的的祖传手艺——刻印 木版年画,并使之世代流传,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年画
的直接市场越来越小,几近绝迹。但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最传统的民俗资源,却有

了新的用场——发展民俗旅游。在《杨家埠民俗村旅游开发建设规划》中,把杨
家埠定位于中国的“民间艺术遗产村庄”。经过初期开发,杨家埠已经建成了民 间艺术大观园、木版年画博物馆、风筝扎制演示车间等设施,有几十个家庭的木 版年画业户接待游客,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过亿元。许多国内 外旅游者住进了年画生产业户的家庭,与他们一起印年画、扎风筝、贴对联、包 饺子、放鞭炮,过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民俗年”。 (--)主题公园模式 主题公园,又称微缩园或人造景观,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自然、人 文遗产和文化以及各种可能溶入的景物融会在一起,以突出某一个或多个主题的 人造景观。∞民俗主题园是指在旅游点兴建的,把某一时期的或某一民族或某一 区域的民俗文化,依照一定的方式和风俗,加以集中反映的人造旅游景观。②主 题公园离得“民俗”是一种假民俗,是“表演出来"的而不是真正源于生活的民 俗,因为民俗来源于生活,一旦把它从生活当中剥离出来,使它离开了现实生活 的土壤,它就只能是一种或通过表演、装扮而形成的“假民俗"。但这种模式却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将民俗资源进行异地移植,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宣传 和交流,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民俗旅游的“工厂化"生产与 经营。从实践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够双赢的开发模式。@ 例如安丘青云山民俗文化游乐园,是以青云山的地形地貌和当地部分历史文 化积淀为依托,综合规划、设计,对当地和外地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移植、引进、 建设、再现而形成的一处突出民俗文化特色、集国内著名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 性休闲游乐和民俗体验、参与的大型民俗主题公园。园中以自然山体为主,山势 起伏,沟壑蜿蜒。园内以民俗文化为主题,设山水园林区、民族风情区、史前文

①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53页。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第311页。 年第1期,第56-57页。

?

@王德MIJ:《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民俗研究>,200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区、野生动物区、度假别墅区、休闲娱乐区、宗教文化区和齐鲁民俗村八大功 能区,展现了厚重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景观折服了游客。 (三)民俗博物馆模式

旅游学认为,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系历史的见证,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
地区的文化创造。随着旅游业发展,游客对它的兴趣越来越浓,,博物馆成为日见

重要的旅游景观。民俗博物馆旅游主要是把各种民俗器物陈列:展览给旅游者。 该类型是潍坊市最早、也是比较简单、易于操作的民俗旅游形式。
潍坊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地上地下蕴藏着许多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为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是我国第 一座大型风筝博物馆,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旨在收藏、陈列古今中外的风筝 珍品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该馆共设有八个展厅:即风筝的历史文化展,潍坊 风筝精品展,世界精品风筝展,中国精品风筝展,风筝综合功能展,潍坊国际风

筝会,民俗展厅,风筝放映厅。分别介绍了风筝的历史、应用及沿革发展,潍坊
风筝的流派及分类,国外风筝展,国内风筝流派,精品风筝及国际风筝会等内容。 展览以翔实的风筝文物资料以及照片、文字、绘画、复制品等,全面展示了风筝 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国际文化及延伸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 独具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传播和弘扬风筝文化的艺术交流中心。 “生态博物馆”是指不移动文物的原始位置,而是把文物、文化保持在其原 生态下的一种“博物馆”建设形式。这是当今国际上最新的博物馆建设理念。它 能够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本来或原始面貌,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 求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被引用到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并成为一种 很有市场前景的开发模式。 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是山东最早开发民俗旅游的村庄之一。村中建起了 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民俗主题小院",将“年俗小院”、“居家小院”等,一个

小院一个主题。这种“民俗主题院落"融入村民的生活当中,与当地的乡村生活
融为一体,纯朴、未加任何修饰的乡村环境烘托着这些民俗小院,旅游者在这里

能够领略到中国最典型、最具代表意义的民俗活动——结婚、过年。∞

。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民俗研究》,2003 年第1期,第55—56页。
2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态博物馆”既将分散于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民俗资源整合到了一起 进行集中展示,提高了民俗资源的单位丰富度,又没有使他们完全离开现实的生 活而保持了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作为一种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极具有吸 引力。 (四)节庆活动模式 节庆,就是节日庆典。它是某一区域或民族的人民为庆祝农业丰产、祭祀祖 先,或出于某种需要而举行的纪念性的庆典活动。节庆凝聚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 民俗风情精华,是该地区或民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旅游者参与其中,不仅能 便捷地了解和考察异域他乡的民俗文化,而且在大众性的狂欢中受到感染和熏 陶,获得情感的共鸣、交流,身心愉悦。① 节庆活动模式是以传统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举办大 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在现代旅游开发中,利用节 日形式,注入现代生活内容,举办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已成时尚,例如 潍坊市比较著名的节庆活动有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潍坊国际风筝 会。潍坊国际风筝会自从1984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5届,国际风筝 会的举办,让世界了解了潍坊,也使潍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极大地促进 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四、潍坊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进入2l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山东省 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7年山东省接待国内游客2.034亿人次, 同比增长21.2%,国内游客收入1550.8亿元,同比增长27.6%,接待入境游客 249.64万人次,同比增长29.2%,旅游外汇收入13.5亿美元,同比增长33.2%, 旅游总收入达到1653.6亿元,同比增长27.7%。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 的6.39%,达到了历年最高点。山东省正处于从一个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跨越的 关键时期。

国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15页。
2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一:2007年山东各市国内旅游人数、收入 国内收入 绝对量 (亿元) 山东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威海 日照 莱芜 临沂 德州 聊城 滨州 菏泽
1550.8 172.5 350.1 96.5 28 20 168.9 95.9 121.9 104.8 121.4 63.8 10.4 110.6 21.5 28.94 20.6 14.9

国内游客 绝对量 (万人次)
27.6 21.4 24.2 26.3 32.4 39.2 25.5 54.9 24.4 25.7 28.5 30.7 39.8 37.2 34.6 16.8 22.1 23.8 20343.1 1989.8 3258.8 1324。8 502.4 328.8 1999 1413.6 1778.4 1503.4 1358 1226.4 308.7 1613.1 526 565.5 241.8 304.7

增长
(%)

增长
(%)
21.2 16.5 16.4 20.8 26.1 35.7 18 36.2 21.9 22 20.2 22.5 21.3 27.8 24.9 14 18.3 20.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二:2007年山东各市入境旅游人数、收入 入境游客人数 (人次) 山东 济南 青岛 淄博 枣庄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威海 日照 莱芜 临沂 德州 聊城 滨州 菏泽
2496437 160609 1080341 68934 8315 11396 307364 74159 155601 142683 267317 112192 1410 52131 22625 18746 8566 4048

旅游(外汇)收入 排名 (万美元)
135184.9


增长%
29.2 18.2 26.4 31.6 42.4 138.9 28.2 72.3 22.2 13.3 30.5 48.3 28.1 154.7 28.8 34 37.3 35.4

增长%
33.2 33.1 24.4 43.7 48.4 175.9 38.3 179 45.1 20.5 39.4 14.6 45 176.4 28.1 96.6 48.3 39.1

排名

7075.3 67507 1680.9 246.8 668.3 22949.7 3606.9 4938 6348.9 12447.3 3041.8 130.4 2892 596.7 695.3 258 101.6

4 1 10 15 12 2 7 6 5 3 8 16 9 13 1l 14 17

1 9 15 13 2 8 5 6 3 7。 17 i0
11

12 14 16

数据来源:2008年山东旅游统计便览

潍坊辖4区、6市、2县,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50万人,是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世界风筝都,潍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 川毓秀、物华天宝,境内有云门山、沂山、十笏园、范公亭等风景名胜、临朐山 旺化石,诸城恐龙化石为世界之最,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等中外驰名。潍 坊历史上手工业和商业就比较发达,曾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经过

2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挖掘,走出了一条旅游、经济、文化体育相结合的路 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逐步形成了以风筝会为龙头的民俗旅游,以青州、临

朐人文自然景观为龙头的观光旅游,以寿光大棚农业为龙头的田园生态旅游,以
北港为龙头的海上旅游。 民俗旅游作为围绕民俗文化主题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特定地区的民俗 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和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 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因此,以民俗为文化资

源,展开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我国发展国际
旅游的主打资源之一。潍坊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为该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 基础。 浓郁的历史文化,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使潍坊成为了全国最先开展民俗旅 游的地方。1979年,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开始接待外宾,1983年后接待海外 旅游者。从1984年起连续举办了25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是全国举办最早、持续 最长的节会之一。1987年4月,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国际风筝联合会还 作出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设在潍坊。潍坊的“风筝博物馆"收藏有古 今中外各式风筝及风筝的有关民俗,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中国第一个大 规模的“民俗旅游线"诞生于潍坊。潍坊的千里民俗旅游线,把24个风景点、6 个博物馆、3个民俗旅游村连在一起,集风筝游、探古游、婚俗游、年画游、风 景名胜游于一体,形成了一个“汇古今奇观、现当时风情”的立体艺术画廊、游 客们可以随农家俗、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学农家活、乘马车、荡秋千、放风筝、 坐花骄、情趣昂然,今人流连忘返。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国加 入WTO,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会,潍坊市民俗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 发展机遇。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个高于,六个新突破”的要求,着眼 “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旅游 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潍坊市共接待海外游客74159人次,创汇3606.9 万美元,同比增长72.3%和179%:接待国内游客1413.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95.9亿元,同比增长36.2%和54.9%。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潍坊旅游在全省有点响声的,仅仅是凭借国际风筝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的知名度,在省内旅游盘子中分得了一杯羹。然而,该市旅游收入无论是对全 市GDP贡献的份额,还是在全省旅游收入的排名,都未见乐观,在全省旅游大盘 中处境颇有些尴尬。“千里民俗旅游线”这个品牌越来越不能适应潍坊旅游业快 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对这个品牌进行重新包装,推向市场。焦急之余,无论是当 地决策者,还是各方贤士都为潍坊旅游“把脉”:旅游资源不少,但是散,缺乏 整体性规划,缺乏一条主线,亟需一个品牌之魂。 2007年,潍坊旅游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山东省旅游局提出继“黄金海岸” 和“山水圣人”后,推出“逍遥游”第三大产品体系,并把“逍遥游”产品放到 潍坊先行试点,这给徘徊中的潍坊旅游带来了一杯活水。“放飞梦想,逍遥潍坊” 品牌形象成功推出。该品牌将潍坊旅游资源化零为整,力求把潍坊打造成为山东 旅游的一大节点,使潍坊成为山东省继“山水圣人"、“黄金海岸”之后崛起的 又一新兴旅游板块。①为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2008年山东省提出将构建“九个文化旅游区",重点打造“文化圣地、度假天 堂"的形象品牌。在规划的九大文化旅游区中,潍坊市将重点构建民俗文化旅游
区。

2008年,潍坊市旅游局将以逍遥游试点工作为契机,全面打造整体形象旅 游品牌,以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为载体,加快八大逍遥游系列产品的开发建设,按 照确定的“逍遥游”八大系列产品及“10+I"重点旅游项目,精心设计全市 “8+1’’精品旅游线路,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一日游、二日游和三日游系列产品, 发动全市旅行社面向境内外全方位推介、立体化宣传,尽快形成以逍遥游品牌为 整体形象的新的大旅游市场格局。∞

国http://dzrb.dzwww.com/dzzb/dzly/200802/t20080226__3219173.htm火众网 国http://dzrb.dzwww.com/dzzb/dzly/200802/t20080226_3219173.htm大众网
2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潍坊民俗旅游总体开发思路。

潍坊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资源丰富多彩,蕴藏着很高的旅游价值。它既

是潍坊发展旅游业的宝库,又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优势与长处。如何挖掘当地民俗
旅游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我们发展潍坊旅游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俗文化是由广大基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资源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因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能 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寻求差异、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猎奇和获得美感的心理

需求。@任何地方发展民俗旅游业,都必须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其特 有的民俗文化特色,民俗旅游开发就是发挥这种优势的必要手段。
民俗旅游开发,是民俗旅游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以特定的旅游战略思想为 指导,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某种或多种方式,对散存在民间的各种形态的民

俗旅游资源进行开拓和建设,使其转化为民俗旅游产品,具有较高吸引力的景观
功能的诸种行为的总和。它既表现出开发者的思维活动,又体现了民俗旅游本身 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的发展进步过程。@

一、潍坊民俗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潍坊市是全国最早开发民俗旅游的地区,经过二七多年的不断开发,潍坊市 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民俗旅游区,特别是凭借着每年一届的潍坊国际风筝会,潍 坊民俗旅游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千里民俗旅游线"的推出,吸引了众多国内 游客和海外游客来此领略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但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潍

坊市的民俗旅游产品经过发展期和成熟期后,民俗旅游产品逐渐跟不上旅游消费
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众多问题,民 俗旅游资源亟需进行重新规划和开发。 (一)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 1.旅游产业地位不突出

国部分资料参考2003年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谫管理系,潍坊市旅游局编制的《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 划》。 国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1月第1版,第61页。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84页。
2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旅游业进行战略定位是确定旅游业在潍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 地位,给旅游业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分”。战略定位是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依据, 它说明地方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和对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认识。采用什么样的发 展战略来保证旅游业的发展,这是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在1998年1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中,将旅游产业的定位“支柱产业’’;在2000年12月召开的山东省委七届五次
全会上和《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将旅游业定位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 “主导产业”。 潍坊市不仅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实际上几乎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所有

核心优势,重要的是正确地确定旅游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总体中的地位——旅游
产业定位。当前潍坊旅游资源开发中最大的问题是旅游产业地位在当地不突出, 发展受到制约。200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是98.7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4.8%, 旅游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规模偏小。旅游 业发展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潍坊市在全省的经济地位和丰富的

资源优势不相称,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发展。
2.资源优势不十分突出

虽然潍坊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部分资源品位较高,但资源在全省范围的横
向比较来看优势不突出,市内部分有较好开发条件的旅游资源在省内并非最优资 源。如山岳类旅游资源中,沂山、仰天山、青云山等与泰山、崂山等不具可比性。 潍坊的民俗资源整体上与山东其它地区并无很大差异,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工艺民 俗为代表的生活民俗是整个北方民俗的代表,虽因开发早而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

的旅游产品,但发展规模不大,到目前为止仍以远距离团队游客为主,散客较少,
形不成市场规模。因此,潍坊市的旅游资源转化成优势旅游产品的困难较大,且 转化后发展规模受限。 3.旅游业体制不健全 在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上则普遍存在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整 体合力,难以适应具有很高关联度的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的要求。旅游业促销手

段、策略与经费等不能适应旅游业“买方市场”的要求,短期促销行动较多,长
期持续的行动较少;缺乏健全的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公共关系与网络媒体等现

量l,,

II■———詈—寡置鼍量—鼍皇鼍置鼍鼍詈—置皇昌量—置————|——■■■—■—|舅量皇■—■———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促销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 4.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 旅游业是一个有序的产业链,从旅游者到旅游景点游览观光开始,涉及到 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都必须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在旅游业的 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旅游景区(点)的开发,还要协调其他旅游要素的开 发建设,合理布局,抓好旅游产业链的发展。潍坊市旅游业“六大要素一发展 不平衡,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薄弱环节;旅游企业存在“小、散、弱、差”等情 况,未能形成足够的生产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而旅游购物、旅游娱乐这两项高 附加值的旅游要素建设力度太小,不能有效地增加旅游业的综合收入。 (二)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 1.开发不足,资源闲置,产品转化程度低 民俗旅游的开发是伴随着民俗旅游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在旅游业飞速发展 的今天,利用民俗的旅游价值,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旅 游业进步的重要标志。①


潍坊市的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是中国北方民 俗文化的代表,不仅国内旅游者对其饶有兴趣,对部分国际旅游者也具有很强的

吸引力。潍坊民俗文化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已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比性,“民俗”已
经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但是由于对全市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缺乏宏观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民俗 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资源闲置,产品转化程度低,越来越不适应“大旅游、 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要求。民俗旅游开发中仍存在规模不大,档次低,无序 开发和盲目上马等问题,与其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不能适应 当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旅游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 好多地方政府把民俗活动搞成了单纯的文化活动或商贸活动,淡化甚至忽略 了民俗活动的旅游属性,民俗活动所具有的旅游价值没有发挥出来,致使当地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收效甚微。有的地方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认识不足,只把民 俗视为一本万利的摇钱树,盲目建设,结果造成民俗旅游资源不同程度地破坏, 以及民俗旅游项目的文化品味低,影响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回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83页。

LLL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开展民俗旅游,被誉为“中 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但由于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致 使旅游产品十几年如一样,产品严重老化,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使这个“中国民 俗旅游第一村’’品牌没有发挥出其所拥有的品牌效应。 2.民俗的庸俗化、商品化、舞台化 每一个旅游接待地发展旅游业都是以获取经济效益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 平为根本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接待地会积极吸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经济上 的诱惑最终可能会导致文化主体为讨好旅游者的口味突破该文化的规范力。文化 自身的健康发展过程将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则是原有文化的过度商品化、庸俗 化、舞台化。部分经营者为讨好游客而肆意对原有的文化特色任意包装,改头换

面,最终会失去当地文化的珍贵性。%现代旅游组织的高度组织下,民俗旅游
演变成了一种仪式,人们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来展示具有历史底蕴的 民俗文化,当活生生的文化被简化成一系列符号之后,人们看到的仅是徒有其表 的躯壳,深厚的民俗文化演变成了高度产业化下快速复制的商品,人们甚至可以 不离开常住地就能够享受各种各样的民族风情。民俗旅游本来是一道品位高雅的 西餐,但却逐渐变成了一种快餐,既是快餐,人们是不会去关心这份快餐的营养 成分的,而文化的真正含义却被残酷的扼杀了。圆 现在好多民俗村,“村民们”打着婚俗表演的旗号,拉游客参与表演,“喝交 杯酒"、“抱新娘”、“入洞房”……而每一个环节都要缴纳一定的“有根有据”的 费用,这样一方面使游客对该民俗有了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被“宰"过的 游客对该项目产生了极坏的印象。@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民俗文化的原貌,弘扬民俗文化。因 此,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以民俗文化为根基,开发与保护并重,突出“原 汁原味”,抵制“伪民俗”,避免过于商业化的运作和不切实际的模仿与开发,保 持旅游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3.社区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挑战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非常密切,并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国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1月第l版,第46页。 酋李正欢,黄远水:‘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哈滨学院学报》,第23卷第11期, 2002年11月,第105。 @王秋实:‘。民俗游”存在5大蒙钱陷阱》,‘新民晚报》,2005年4月19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文化,在文化的沙漠中很难长出旅游的 大树来,而只要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存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就不会枯竭。旅游有

利于促进接待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或区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复兴。一些原先几乎被
人遗忘的传统民俗和文化体育活动又得到重新开发和恢复,如曲阜的祭孔大典, 经过挖掘,现已恢复举行。一些传统工艺如潍坊的木板年画和风筝制作,也在旅 游的帮助下起死回生。∞ 社区的传统文化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传统地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源泉, 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传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发展旅游又往往使

传统地区过快地抛弃传统,在经济利益的牵动下传统文化发生非正态变异。@
正像美国学者佛克斯说的“旅游业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饭j也可以烧掉

你的屋。"旅游开发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复兴了传统文化,给其保护和传承创造了 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导致传统文化的摧残、
变异与消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旅游地,其他地方或民

族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的带入,民俗旅游地的民俗风情逐渐被同化、淡
化现象日益严重。 潍坊杨家埠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之一,其木版年画刻板印制和风筝扎制 工艺自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初在山东省旅游局的支 持下开发民俗旅游开始,杨家埠民俗村成为我国第一批重要的民俗旅游点之一。 但在发展过程中,民俗旅游的开发却一度走入误区:起初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支 持下,中外游客们走进居家与作坊一体的“民俗家庭",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堪 称“东方经典艺术一的年画印制过程,与民间工艺大师面对面交流,村民们还自发 地开设了20多家乡村旅店,这些旅店也都是融作坊、居家、接待于一体的民俗“主 题旅馆”;90年代后期,杨家埠民俗旅游进入自主经营的市场化阶段,因利益的驱 动,村里办起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民俗大观园",把民俗博物馆、木版年画作 坊、风筝扎制作坊和风筝放飞场等集中到一个封闭管理的、收取门票的园区内, 游客买票进入“大观园”后可以集中观赏民俗演示,不再需要走街串巷去拜访民 间作坊和民间艺人,原本原汁原味、寓于生活过程和生活空间的民俗文化变成了

①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1月第1版,第45页。

留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旅游科学》,2006年8月第20卷第4
期,第1页。
3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脱离生活、专门提供给游客观赏的舞台表演。① 民俗旅游开发给落后的社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发展了当地即将消失的特色文化,但是同 时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在开发过程中过分的注重经济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 下进行民俗旅游开发,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民俗商品化,过度商品化的最终结果必 将是传统文化的本真性逐步消失,社区特色随之衰退,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渐渐 降低。 4.民俗旅游开发中忽视了社区居民利益 社区是一个系统,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居民与民俗旅游资 源关系密切,众多的民俗旅游资源,比如民居、手工工艺、民风习俗等等,本身 就是社区居民世世代代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社区居民是民俗旅游开发中最活跃和有着直接利益的 相关者,是民俗和民俗旅游区主要的拥有者或参与者。但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 往往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在景区开发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 评估,没有体现资源的资产价值,使投资商以极低的成本获得社区居民祖祖辈辈 以智慧和辛勤劳动开垦出来的景观和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民俗风情的旅 游开发权力,并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社区居民虽没有进行经济投资,但也有权享 受由于拥有这一资源而带来的收益,他们的所得远远低于其资源的经济价值本身, 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社区居民的利益,也导致旅游开发的社会成本的上升。圆

二、潍坊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
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之一,就是研究按什么样的原则来开发民俗旅游 资源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最优化。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进行旅 游开发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开发,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 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开发出适合市场和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真正的 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国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旅游科学》,2006年8月第20卷第4
期,第2页。

②曹红枝: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俗旅游开发探讨》,

‘改革与战略),2007第9期第23卷(总第169

期),第112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真实性原剜
真实性是一个西方概念,又被译作原真性、本真性、原生性、可靠性、准确 性等。它的英文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 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等含义。①真实是旅游者对民俗文化景观的基本 要求,民俗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了解其他民族、地区真实的生活状 态,无论是民俗生活景观还是表演展示景观,只有地道、真实的民俗文化景观才 能带给旅游者置身于“原生态”的民俗生活之中。一流的赝品还是赝品,二流的 真品永远是珍品。 桂林阳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初

导演组策划这个节目时,准备用国家一流的专业演员来演出,但为了打造低成本
的世界一流的文化精髓,.策划人认识到那就是原生态的漓江人文dj)ll之美。导演 组放弃了大腕明星,盯上了当地渔民质朴的表演。参加演出的绝大多数演员,都 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他们白天劳作,晚上展现自己稍加艺术化的真实生活。 演出大获成功,每场平均上座率为8096,两年多的时间光门票收入就达2亿多。 民俗旅游是民俗事象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它利用民俗文化吸引 旅游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民俗 资源情况来进行开发。应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 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条件,坚决抵制那种“拿来主义”,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全 盘照搬其他地方的开发模式,脱离了民俗文化本身生长的土壤,使民俗旅游成为 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旅游之魂,是民俗旅游的根本。特色为一个地方或民族或国家历史、 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真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地或一族、或 ~国古今人事物独特个性的集合体,或者说集中表现。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而言,

特色原则指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旅
游产品。特色性原则是民俗旅游景观焕发感应力的基础,葆有长久生命力的灵魂。 圆特色性源于民俗的差异性,差异性又是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形成引力。在旅游后 发地区,寻找、创造差异化是新兴旅游地起步的关键,是在旅游产品包围圈中“突

国谢元鲁:《旅游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36页。 圆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El第1版,第296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围”的最有效路径。 中国是传统的国家,许多地方仍然保持着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民间风情等,构成地方最具特色、也是最有吸引 力的文化资源主体,这些资源的开发和保持是维系地方文化特色、使旅游吸引力 持久的根本。 民俗文化是潍坊市地方文化的灵魂,也是潍坊市最具特色的资源。有六百年

历史的潍坊风筝和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的民间艺术“三绝”(剪纸、扑灰年画、
泥玩具)等都在中国北方地区享有盛誉,潍坊的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山东、甚至北 方地区的代表。因此,以民俗文化为主体资源和品牌,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 扬民俗文化为重点,发展民俗旅游,营造民俗文化氛围,塑造富有本土文化内涵 的旅游形象是潍坊民俗旅游战略的重点选择。∞ (三)体验性原则 体验经济条件下,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 式的观光游,而是趋向于深层参与的体验式旅游,各种旅游产品体验式开发已是 大势所趋。 对于身居异域的旅游者而言,他们出外旅游,除了欣赏旅游地的自然风光、 文物古迹外,大都有体验异地民俗风情的愿望和好奇心,到浓郁的民俗氛围中去 感受异域风情。当今,现代的都市人在繁忙的工作和都市生活之余,向往返朴归 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纯朴的风土人情和田园生活。例如,上海开展的“做 一天上海人”、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会、安丘 石家庄民俗旅游村的民俗婚礼等等,都是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民俗文化所独有 的魅力。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
的需求,他们渴望参与到民俗旅游项目中去,体验节目带给他们的乐趣。民俗旅 游的主体为游客,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理当以游客为中心,按游客的需要开发适销 对路的民俗旅游产品。民俗中绝大部分活动都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通过亲自体 验与感受,领悟民俗的文化内涵和特有韵味。圆所以,在我们开发民俗旅游项目 时,就应该以游客为中心,多开发一些参与性项目。

①ln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潍坊旅游局:‘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年。 暂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98页。
3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已经作为~种最基本 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各个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旅游企业进行旅

游开发活动的根本性理论基础。∞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繁荣,旅游的消
极影响也日益显现,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旅游环境的污染以及对旅游氛围 的破坏损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并威胁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性旅游,它不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放在中心地位,而是 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认识到旅游发展应 体现“持续性、共同性、公平性、参与性’’等方面的内容,在强调发展的同时, 更强调减少旅游对环境及社会的负面影响。总之,可持续旅游是以人与自然、人 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共存为发展宗旨。圆 民俗旅游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环境的好 坏。由于民俗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它更依赖民俗存在的各种环境,经济环境、社 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都会对民俗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文化环境。 民俗资源是开发民俗旅游的主要载体,民俗资源在理论上是无限的,但在客观实 际面前,它又是有限的。因此,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的规划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坚决杜绝各 种破坏民俗文化环境的开发行为,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各种民俗旅游资 源,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 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潍坊民俗旅游的总体开发思路
(一)调整产业结构,一明确旅游产业地位
潍坊市具有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占主体地位的民俗旅游资源更是 得天独厚,民俗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 将越来越大,人们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俗旅游消费拓展的空间和 发展速度也会随之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潍坊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 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当前潍坊旅游资源开发中最大的问题是旅游产业地位在当地不突出,发展受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第30页。 国顾涛:《巾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年4月。
3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制约。要想使潍坊市旅游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应该采取多种举措,促进 旅游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把旅游业培植成为潍坊市的主导产业,全面打造逍遥 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旅游 为主导的支柱产业群,形成结构完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当地 政府已经把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在三年内实现潍坊旅游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用十年时间把潍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可以与一些旅游业较发达地区并驾齐驱,并 与这些城市形成牵手和互补的一流旅游城市。 同时还应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旅 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拓宽融资渠道,促进潍坊旅游实现 快速发展,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制定民俗旅游发展的针对性战略一实施“民俗化一战略
民俗化战略是一些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旅游地的一个非常具体、现实的战略 选择中国是传统的国家,许多地方仍然保持着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民间风情等,构成地方最具特色、也是最具有吸 引力的文化资源主体,这些资源的开发和保持是维系地方文化特色、使旅游吸引 力持久的根本,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从文化保护、传承和维持地方持久 吸引力的角度出发,必须首先保护和加强这种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并使其 上升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锄 民俗文化是潍坊地方文化的灵魂,也是潍坊市最具特色的资源。以民俗文化 为主体资源和品牌,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为重点,发展民俗旅游, 营造民俗文化氛围,塑造富有本土文化内涵的潍坊旅游形象是民俗旅游战略的重 点。开展保护“民俗文化生态”工程,建设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综合服务设施, 形成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目的地。围绕民俗旅游品牌战略,进行 全方位、多层次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改善潍坊整体旅游环境,开展民俗品牌营 销策略,促进潍坊民俗旅游的发展。圆 (三)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民俗旅游其实就是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过程。一直以来旅游产业被好 多人当作“无烟工业”所吹捧,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好多地方把当地的民俗文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山东大学f{j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第73页。 曲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潍坊旅游局:‘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3年。
3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资源当成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开发利用,在盲目开发的同时,忽视了对原生态文 化和环境的保护,忽视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1990 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全球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议上形成的

大会文件——(.--/持续旅游发展行动战略》中,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是,“可
持续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在保护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外来游客和旅游 接待地区当地居民需要,在旅游发展中维护公平,它是对各种资源的指导,以使 人们在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 完成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


开发,就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产品化;保护,就是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维护、 修缮、挽救,防止被同化和消亡。保护是基础,开发是目的。没有保护的开发是 破坏性开发,这种开发只能是破坏民俗旅游的基础,阻碍旅游事业的发展;不注 重开发,单纯强调保护,也是脱离中国的现实情况的。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 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坚持“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和做法,但并不是“保护唯一", 更不能在保护的借口下使“遗产变成遗物"。①旅游开发与民俗资源保护的关系是 相辅相成的,保护资源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开发,有了旅游开发的收益才能更好的 进行保护。只有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协调发展,民俗旅游才能真正的实现可 持续发展。 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是一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典型 案例。杨家埠的年画艺术之所以没有随社会的转型和农耕文明的远去而日渐式微, 正是借助于旅游开发的外部动力。旅游开发复兴了传统文化,使濒临失传的民间

艺术获得新生,又使社区居民在经营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获得了经济上的实惠,发
展和繁荣了地方经济,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局面。旅游开发作为传统文化在 现代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不仅使一些失去生存土壤和环境、即将消逝的传

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还能够激发传统文化的新发展——创新性提升,使传
统文化这棵根植于农耕社会土壤的“老树’’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发出“新芽"。圆

(四)遵循均衡利益原则,加强社区参与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页。

。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旅游科学》,2006年8月第20卷第4
期,第3页。

3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 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在民俗

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如同在进行一场多方博弈,他们都会考虑各自
的付出和所得,都会想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之间既存在利益冲突也 存在相互依赖。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利益 相关者角度去分析、处理、协调好各方利益,理清和把握相关群体之间的利益关


系。 均衡利益原则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开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在利益分 配机制上的实际应用和具体体现。社区参与,是指在有条件开展旅游的地区,社 区群众全面而有效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不仅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还参与旅 游经济活动、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会文化维护等多个方面。通过社区参与, 既可以使当地居民充分而公平地从旅游发展中获益,又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 意识和参与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从而实现旅游以及整个社区 的可持续发展。∞ 均衡利益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民俗旅游开发规划时 要充分体现均衡利益原则,不能单纯注重经济利益。社区居民从开展民俗旅游中 得到的实惠越多,他们就会越积极的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并更加支 持旅游开发和发展旅游业。积极提倡和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 使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保证社区居民在民俗旅游发展中有足够的从业和投 资机会,提高社区居民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支持率。但是坚持社区参与并非等同于 “全民参与、平均分配”的组织形式,社区参与要在公平的原则之下,遵循市场 竞争原则,增强居民的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促使其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改善经营方式,提高经营能力,从而提高对旅游开发的控制能力和对旅游业的参 与、进入能力。圆

。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第64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核心层

旅游地利益相关

(图来源:曹红枝《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俗旅游开发探讨》,《改革与 战略》,2007第9期第23卷(总第169期),第1 13页)

(五)加强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1.加强产品创新,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俗旅游产品同 样需要创新。随着现代旅游迅猛发展,传统的民俗旅游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要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它进入第二次生命周期,必须要对民俗文化资源进 行优化创新。创新追求的是一种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 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①特色是旅游产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品牌是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关键在于特色和产品附加值。民俗旅游产 品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加强产品创新,民俗旅游精品的

。陆军,王林:《创新:民俗文化旅游整合开发的原动力——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桂林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
4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发,老产品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品组合等等,这都是新时期潍坊民俗 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潍坊打出了“千里民俗旅游线斗的招牌,将潍坊市的青 州、临朐、安丘、诸城、高密、寒亭、潍城等连接在一起,实际上是潍坊整体旅 游形象以“民俗旅游”的面日出现。不过,“千里民俗旅游线”虽然打出了旗号, 但在内容设计、项目整合推介等方面始终没有做好。因此,应对“千里民俗旅游

线"做进一步深化的工作,挖掘其潜力,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像“国际风筝
都”、“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石家庄民俗村)、“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杨家

埠民俗村)这些社会影响大、知名度高的民俗旅游品牌,进行综合开发、产品升
级,挖掘潜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走精品化之路。同时还应拓宽潍坊民俗旅游的

思路,开发新的、有潍坊地域特色的专项民俗旅游项目。在巩固、深化已有民俗
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潍坊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设计一系列有特色的专项 旅游项目。如推出民间艺术旅游、古街风情旅游、丝绸之乡旅游、乡村生活旅游 等。 2.增加民俗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在21世纪中,休闲度假将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而让游客能亲自参 与和亲身体验是休闲度假产品风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 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 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旅游产品一个主要特点是参与性,民俗 中绝大部分活动都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通过亲自体验与感受,领略民俗的文化 内涵和特有韵味。 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意味着其中有许多集体性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拔 河、斗鸡、泼水节、火把节、放风筝等等,既富有观赏性,又具有参与性。旅游 者可以通过参与这类民俗活动,感知、体验民俗文化的意蕴,从而进一步提高民 俗旅游的情趣。∞ 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在景区开发初期推出了民族风情游等专项民俗旅游 项目,异域风情带给了游客强烈的好奇心,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景区繁荣一时, 但是由于民俗旅游项目主要是以表演、参观为主,缺少游客与表演者的互动,游

国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73页。
4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客参与性不足,致使游客兴趣降低,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多为一次性旅游,游客 重游率偏低。杨家埠民俗旅游村在发展初期也是主要以表演、参观项目为主,但 是随着游客需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加多种参与性项目,像跟着老艺人学印年 画、自制风筝,到专门的放飞场地试飞自己所扎制的风筝,受到了广大国内外游 客的欢迎,提高了游客的旅游兴趣,让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游客真正的融 入到民俗旅游中去,感受民俗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 3.重视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旅游购物不仅能增加旅游气氛,

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动机。我国目前旅游购物占旅游消费的18%左右,而香
港却达到60.3%,其主要原因是旅游商品雷同,缺乏个性,对民俗旅游商品的开 发认识不足。∞民俗旅游商品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在招徕旅游者、 增加目的地居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民俗旅游商品的开 发在旅游产品体系中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民俗 旅游商品的创新性开发更是滞后。 潍坊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民俗旅游商品在全国更是独具特色。杨家 埠年画、风筝、高密三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红木嵌银漆器、布玩具、 潍县萝卜等等,都在全国享有盛名。 但潍坊民俗旅游商品收入在整个旅游产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还处于初 级发展阶段。大部分主要还是以小规模的手工作坊为主,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 比较零散、不容易集中开发;民俗旅游商品主要还是以土特产为主,同时一些销 售比较看好的产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但是不是很成熟,不完善,也局限在工 艺品的范围内,旅游商品涉及的领域有待开发;政府在这一方面所投入的力度还 不够,有生产商单方面下力气,但效果不佳,生产缺乏整体的销售意识;设计上 缺少最基本的设计条件,差距太大。 民俗旅游商品开发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今后 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成立潍坊市旅游商品开发中 心,统一协调管理;政府重视,投资倾斜,政策扶持:增强市场观念,重视市场 调研;将旅游与购物在内容上和线路上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市场行为,优化购物

∞巴兆祥:‘中困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18页。
4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对旅游商品加以精美的包装;发挥优势产业,将知名的地方土特产进行品 牌战略化推广。①

民俗旅游商品以地方特色为灵魂,以民俗特性产生诱惑力,占领旅游购物市
场。我们在把握民俗旅游商品特点、认识游客对民俗旅游商品需求特征的基础上,

必须加强对民俗旅游商品的创新性开发,使之在现代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从
传统走向现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民俗旅 游资源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②

①山东省旅游局,山东大学r业设计系:‘山东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2004年。 @王德刚.魏有广:《我国民俗旅游商品需求特征分析与创新开发路径》,‘IJl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 2期,第77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潍坊民俗旅游开发典型案例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案 例分析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旅游景区进行分析,得出经验和教训,为其他景区 的开发提供借鉴。安丘石家庄民俗村和杨家埠民俗村都是全国较早开展民俗旅游 的地方,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曾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的安丘石家 庄民俗村却逐渐衰弱下去,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旅游发展步履维艰:而杨家埠民 俗村却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潍坊民俗旅游的典型代表。下面 分别对这两个民俗村进行分析,得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为今后潍 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案例一:留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一——安丘石家庄民俗村①

一、基本概况
石家庄民俗村位于安丘市凌河镇,是“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 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代表"建起了民俗博物馆、 婚俗院等,在全国首开民俗旅游先河,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该村树 高林密,路直田方;二层楼房幢幢,干净明丽,室内陈设依然是中国农村传统布 置。墙上贴着四联年画,窗子贴着剪纸窗花,土炕上铺着花红叶绿的被褥。旅游 者在这里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随农家俗。 石家庄民俗博物馆,建于1988年4月,采用了当地民间传统建筑工艺,腰 装尖基、石灰泥墙、小瓦梢草拍房。在格局布设上是我国北方地区鲁中一带典型 的农家四合套院,占地面积一千九百平方米。整个博物馆分一厅六室一院,即“民 间礼仪厅"、“民间工艺室”、“民间文娱室"、“农事用具室”、“农家生活室”、“农 家纺织室”、“村塾学堂室”和“婚俗院’’。这些厅室较全面地代表和体现了清末 到建国初期,山东鲁中一带百年来的农家生活和风俗习惯。

①部分资料参考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编制的<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
4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村以开办民俗旅游闻名,作为七八十年代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典型

的鲁中农村百年习俗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曾先后接待过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
国游客。但是,因为多种原因,近几年石家庄的民俗旅游逐渐衰落。

二、衰落的原因
(一)管理体制不畅,r经营管理水平低,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石家庄民俗村在发展初期,为了使其迅速步入正轨,山东省旅游局和当地政 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主要是以政治接待任务为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市 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景区的管理,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 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由于缺少了政府的支持和融资渠道,资金严重缺乏;管理 权主要在村委,管理水平低下,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各级管 理人员主要都是自己村的村民,缺乏基本的旅游专业知识,从业人员素质也有待 于提高。 (二)民俗旅游产品老化严重,亟需更新换代 石家庄民俗村的主打品牌就是“婚礼民俗”活动,由于极富有地方特色,深 受海外游客的喜爱,好多海外游客不远千里来到石家庄,过一把地道的结婚瘾。 但是,这种民俗旅游产品,自从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基本没有做过大的改进,一 直延续原有的风格和模式,民俗旅游产品老化严重,亟需更新换代。随着政府支 持的减弱和缺乏必要的营销手段,重游率低下,海外游客和远距离游客数量直线 下降,周边游客由于民俗趋同,缺乏出游动机。 (三)周边地区的竞争和客源分流 开发旅游、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行为,旅游市场己由过去的卖方 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客源的分流是必然的。石家庄周 边的旅游吸引物日益增多,游客的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客源的分流成为一种 必然现象。尤其是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与石家庄近在咫尺,民俗主题相近。 加上青云山市场营销力度大,已经名声在外,并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依托。 石家庄如果不在产品开发、市场促销、服务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观,必将使 部分固定客源流失,新客源争取的难度加大。

三、主要开发思路
(一)开发乡村型民俗旅游产品,走民俗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鼍皇曼——量皇兽曹曼量量量舅—置■—■——■■●—■舅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I

I鼍罾曩曼—■—|曼量曼量量量■■——皇量量一

乡村是民俗的土壤,是民俗生生不息的源泉。乡村民俗的粗俗性、朴实性,符 合现代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开展乡村民俗旅游已成为民俗

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④乡村型民俗旅游产品是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
凭借和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来开发旅游产 品。整合景区内的民俗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使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达 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做好组织工作,短期内迅速启动石家庄“民俗旅游复兴工程”,完成老
产品的提升,使之以崭新姿态重新进入旅游市场;与区内其它旅游产品进行联合 促销,重塑其“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地位;加强营销宣传,增强国际吸引力。 (三)还原中国北方农村最具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重视村庄内“活景观" 的塑造,将之作为旅游景观进行开发;丰富民俗活动的参与性内容,充实进乡村 民俗和生活气息;突出民俗特色、乡村特色,重视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景观,并 使之相互协调;民居景观保持原有乡村建筑风格,并对一些具有标志意义、时代 特色的建筑、场所进行专门保护,并进行适当开发,提高旅游价值。, (四)优化村庄整体环境,对村民家中原有接待设施进行整修,并借助村民 的服务意识和接待经验快速启动市场,加快老产品的提升速度;对“乡村民俗博 物馆"进行旅游功能的完善和提升,使之成为村内重要的旅游标志。

案例二:“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力——杨家埠民俗村@

一、杨家埠民俗村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一)基本概况 杨家埠,又名西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办事处,北距寒 亭区政府1.5公里,西北距寒亭街道办事处驻地1.9公里。

明朝之前,并无杨家埠之名。明洪武年间,一支为逃避战乱而由四川成都府
梓潼县迁至潍县的杨姓人家,居“浞水西岸",大约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才有 了以杨家埠命名的这一村落。梓潼杨氏素习雕版印刷术,定居后他们仍操祖传手
①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74页。 。部分资料参考2007年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济南三大旅游咨询公司编制的《杨家埠民俗村旅游 开发规划》,王素沽《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4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艺,世代流传,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因地制宜,创造出了以年画和风筝为代表 的、独具一格的民间工艺品。杨家埠以此为契机,在自然条件、家族组织和整个

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经济支点。以年画和风筝为代表的民间
工艺成了杨家埠仅次于农业的谋生手段。这座具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庄将民间 工艺、历史文化和农村风貌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目前的西杨家埠有耕地1700余亩,村庄占地250亩。全村有310户居民,1115 人,其中杨姓村民约占70%。村中现有风筝厂、滑轮制造厂、建筑公司、印刷厂 等企业。村民收入以务农、手工制作风筝、年画为主。近年来,全村每年印制年

画总量都在l万绫纸以上,户均纯收入2万元。民间艺术经济收入在社会总产值
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 以年画、风筝为代表的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在几百年的风雨历练中已转化为 现实的社会经济价值,成为维护杨家埠发展、前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主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1.杨家埠风筝 杨家埠风筝源远流长,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民间艺人把制作年画的工艺与 风筝的扎制、绘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扎、糊、绘、放并重,经过几百年的心血 浇灌,逐渐形成了明显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造型合理、对比强烈、色彩艳丽、 概括冼练、放飞平稳,富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而自成一家,取材广泛,寓意深 刻,为我国风筝四大流派之一,与京、津、南通风筝齐名。 杨家埠风筝在动静同一、物我同一、形神兼备等三方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 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其构图朴实优美,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神韵和艺术魅力,有着 独特的艺术个性。一定程度上,杨家埠风筝代表着潍坊民艺的水平,体现着潍坊 文化的特点。 目前,杨家埠共有70余户、350余人从事风筝地扎制与制作,年产风筝十几 万只。村内设有风筝扎制车间和风筝陈列馆。 2.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杨氏先民素习雕版印刷术, 明洪武年间迁居杨家埠后,他们仍操祖传手艺,并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具有浓郁 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此后,世代流传直至今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康熙至乾隆年问,杨家埠木版年画得到迅速发展,村内画店曾经达到80余
家,当时号称“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上万’’成为全国著名的三大木版年画

之一,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年画发展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一些国家中也享有盛名。杨家埠年画的创作具有特殊的工 艺,--N作品的完成,一般经过绘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工序。

杨家埠年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归纳起来有:辟邪纳福、祥瑞吉利、风俗民情、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文、时事幽默、风景花卉、瑞兽祥禽等。其他还有 地图、书法、称头歌等:杨家埠年画犹如民间文化艺术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图画词 典,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寄托了劳苦大众朴实、纯真、向往幸福美满的 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道德伦理观念标准下作出的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和褒

贬;体现了他们对劳动生活的颂扬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因此,杨家埠木版年画
是一份难得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

杨家埠年画艺人自幼受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熏染,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特 定的乡土文化结构,特定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尺度。在他们的年画作品中烙印着乡
土的气息,形成与文人画风格遇异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线条简练流畅,色彩鲜艳, 对比强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浪漫;以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表达愿望。④

目前,杨家埠共有100余户、近400人从事年画业,年产年画近3000万张。
村内现设有木版年画陈列馆,此馆兴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共4个 展室,用以陈列传统年画、新年画以及名人题词。 3.其他民间艺术

杨家埠是一个民间工艺文化底蕴深厚的小村庄,除风筝、年画外,扎花灯、
核雕、根雕、嵌银、草编、泥塑、布玩具等承传了几百年的民间工艺至今仍然流

行不衰,这无疑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杨家埠还有许多颇富传统和民俗意义的民间艺术,如民间舞蹈商羊舞、富寿
灯、拿二王、闹海、高密秧歌等;民问小戏如诸城琵琶、诸城古琴等。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杨家埠以其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享誉海内外。自清末开始,

就有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到杨家埠学习技艺、参观旅游或学术考察。虽然

回王素洁:‘杨家埠民间。[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第151页。
4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成规模,但一直延续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6年以后,杨家埠以木版 年画和风筝为基础,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民间工艺品的潜力,重点开发、建设了 一些的旅游设施,成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个亮点。今天的杨家埠旅游已 形成了一定规模。 景区建设方面,建设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封神宫、珍宝馆、迷宫、武馆、 奇险游乐宫等民间艺术和娱乐性景点设施;旅游商品方面,木板年画与风筝成为 了杨家埠旅游商品的支柱,其销售收入也成为杨家埠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1986年至1991年共接待游客9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万元;1992年接待 中外游客50万人次,经济收入210万元。杨家埠自1986年成为对外开放的旅游 点后,至199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1万人次,其中外宾7720人次,收入 400万元。1992年后杨家埠旅游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每年平均接待游客四、五十 万人次,其中港、澳、台、闽、粤及外国游客占52%,年平均旅游收入250余万 元,2000年上半年甚至高达247万元。2001年,接待国内游客10万人次,海外 游客l万人次,游客人均消费40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40万元人民币。2003

年,当年接待国内游客15万人次,海外游客1.5万人次,游客人均消费50元,
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50万元人民币。 近年来,杨家埠的旅游接待量基本保持在15万人次/年左右,人均花费60

元左右,旅游综合收入在1000万元/年上下浮动。杨家埠现有20余户民俗旅游
接待户(家庭旅馆),四、五十个床位,已接待过一定数量的国内、外游客。旅 游收入成为杨家埠收入的主要来源。①

函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济南三大旅游咨询公司:‘杨家埠民俗村旅游开发规划).2007年。
50

皇銮銮:要吉:竺兰銮


j ?3







I I
二、成功的原因



杨家埠客源市场空闻分布围(田衰来源于‘扬家埠民俗村旅游开发规划》)

杨家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家喻户晓,享誉中外。以年画和风葶为代表的 民间工艺既构成了枥家埠独特的文化魅力、历史价值,又为杨家埠现代旅游开发 提供了高品位旋游资源。。 扬家埠针对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潭进行旅游开发,开展特色的民俗旅游, 不仅拯救了即将消亡的民间手工艺,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且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杨家蜱的国际知名 度,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 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杨家埠民俗村这个个案的成功经验,同样对今 后的潍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许多借鉴之处。 (--)准确定位,突出旅游功能 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出发.跳出单纯开发旅游的小圈子,贯彻“大旅游、

。十Ⅱ性格.}赶Ⅲ:‘m末*文化资摊&前*艇n究’.齐鲁拈#.2004午I H第1版.第278撕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把旅游项目建设融入城乡建设中去,使旅游项目 建设成为城市城乡建设的一部分,把旅游点变成一个有生活意义的“特色社区”

——以特色民俗资源为主题的“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 (二)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原则是民俗旅游景观焕发感应力的基础,葆有长久生命力的灵魂。∞鲁 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容易成为世界的。木版年画和风筝是中国最典型 的工艺民俗资源,在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杨家埠作为资源地,在中国、特别 是北方地区也最具有典型性。杨家埠集年画、风筝等民间工艺于一身,还有丰富 多彩的潍坊民俗为依托,有每年一届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为动力,因此,不仅在山 东具有典型性、标志性和垄断性,而且在全国以发展旅游来说也是独树一帜,以 年画和风筝为代表的杨家埠民俗旅游可以说在全国同类资源地中具有典型意义。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始终要以社区为依托,保持其乡土性 杨家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 条件都离不开当地社区这个“文化土壤”,如果脱离社区,脱离生于斯长于斯的社 区居民,那再灿烂的文化也会像无源之水那样慢慢枯竭。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 生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今日的杨家埠虽不再是“家家善丹青,户户印年画",但 农闲时节大部分农户和村民仍埋头于风筝制作和年画刻印,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种 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朴实的杨家埠人和充满人情味地民间工艺之间水乳交融, 将古代民间艺术的淳朴与现代人的理想与追求巧妙地编织于一起。这种全村范围 内的真情实景的传统民间艺术氛围和几百年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任何新建 民俗景点所无法复制和比拟的。@那些寻求体验异地文化的旅游者,他们更渴望与

当地居民进行密切接触,希望通过地方文化的载体——当地居民了解区域文化。
因此,作为民艺文化载体的杨家埠村、杨家埠人和杨家埠人的社会生活同样也是 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 (四)针对市场要求和游客消费需求,开发具有体验与参与相结合的民俗旅 游产品

国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l{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96页。 国王素洁:《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第152页。 管王索洁:《杨家埠民问]: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第152页。
5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项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的需

要了,他们渴望参与到旅游节目去,亲自体验旅游节目带给他们的趣味。民俗旅
游资源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群体性与参与性,民俗中绝大部分活动都可以让游客 参与其中,通过亲自体验与感受,领悟民俗的文化内涵和特有韵味。① 年画、风筝等各种杨家埠民间工艺都不单纯是静止的民间工艺现象,同时又 是具有生活意义和生态意义的过程,这种工程包括制作、操作、演示、展示等过 程及其功能。游客可亲自参与和操作,体验民艺生产、生活方式,获得一种有别 于惯常生活的充满情趣和刺激的体验。旅游活动也因此而成为立体的、充满情趣 的经历。圆杨家埠开发了多种参与性民俗旅游项目,像游客可以自由的走家串户,

跟艺人学扎风筝、刻印年画,到放飞场地去试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以及把自己刻印
的年画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 家活、娱农家乐,充分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之中,体验民俗旅游带给他们的无

限乐趣。

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不对其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直 接影响到杨家埠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区形象不突出,市场知名度低 作为一个旅游区,市场形象直接影响着外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影响着市场 的规模。杨家埠作为一个在“村级”层次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区,虽然发展的时间

较长,但市场开拓一直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旅游形象长期以来模糊不清,只是
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市场宣传和营销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影响力仍然有限, 与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等世界级品级的旅游资源的地位很不相称。⑨以民间工 艺和传统生活文化为主题,强化主要功能区对整个旅游区的带动作用,突出旅游 区的整体旅游形象。 (二)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旅游业是一个有序的产业链,它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在杨家埠旅游的六大要素中存在着薄弱环节,且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旅游

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98页。 国王素沽:‘杨家埠民问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第154页。 固dt东人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济南三大旅游咨询公司:‘杨家埠民俗村旅游开发规划》,2007年。

置曼詈皇曼舅薯昌量——詈蔓ml■皇量曼鼍量—■●皇暑量量量置———鲁罾量曼量昌量量|皇鲁置鼍量曼量皇皇置鲁鲁曼量量量●一
餐饮、住宿和旅游娱乐等高附加值的旅游要素建设力度太小,不利于增加旅游
业的综合收入。 (三)游客多以团队形式为主,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由于促销意识薄弱,宣传营销工作缺乏力度,目前,主要是靠旅行社进行促 销,其它促销手段较少,致使游客多以旅行社组团的形式来参观,散客较少,这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量,从而减少了旅游收入。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旅游 产品比较单一,自然环境作为衬托,多以一日游为主,游客基本上是到此一游, 重游率比较低。所以,应以木版年画、风筝这些民间工艺为突破口,以民俗文化 为依托,向民间工艺的参与性、体验性旅游和动态展示性旅游的深度拓展,丰富 民俗旅游活动的内容,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同时以休闲、娱乐性项目填 补近距离游客消费空白。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结论

以上对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出了一下几个结
论: (1)重视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把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摆在更突出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民俗旅游与山水风光旅游、 文物古迹旅游共同构成旅游的三大主打系列产品。与那些有形也毕竟有限的山水 风光、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相比,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更大,发展天地 更广阔。 (2)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现代

化进程促使民俗文化变迁,导致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交融,许多千姿百态、风情
万种的民俗风情正走向趋同和消亡,保护和抢救民俗文化资源刻不容缓。在旅游 开发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3)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应突出地方特色,重视参与性项目的开发,坚持原 汁原味,反对民俗商品化、庸俗化,处理好民俗移植、再造与生编硬造伪民俗的 关系。 (4)注重把民俗旅游纳入大旅游格局之中。民俗旅游与其他的旅游项目结合 越来越密切,当前备受游客追捧的乡村旅游就是民俗旅游纳入大旅游格局的重要 体现,据统计,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频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

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潍坊应利用其区位优势,
积极纳入到整个山东旅游格局之中,使山东山水圣人游、民俗风情游、黄金海岸 游三大旅游板块连为一体。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依托潍坊文化的民俗旅游,必将成为潍坊

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潍坊作为中国最早开发民俗旅游的地方,拥有 着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提出继“黄金海岸’’和
“山水圣人’’后,推出“逍遥游’’第三大产品体系,并把“逍遥游"产品放到潍 坊先行试点。2008,山东省将构建“九个文化旅游区”,重点打造“文化圣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度假天堂”的形象品牌。在规划的九大文化旅游区中,潍坊市将重点构建民俗文 化旅游区。在这些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面前,只要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 开发,潍坊市必定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民俗旅游区。 最后,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能为潍坊今后的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建 议。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l 版。

[2]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M],齐鲁书社,2004
年1月第1版。 1-3]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1月第1 版。 [6]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8]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 [9]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11月 第1版。

[10]王德刚,葛培贤:<田园季风——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天津教育出
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5版。 [1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3]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J],《旅游
科学》,2006年8月第20卷第4期。


[14]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
讨》[J],《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1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0卷第4期。 [16]文华:《大理民俗旅游的发展》[J],《昆明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7]贾永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考》[J],《财经界》,2008年第1期。 [18]曹红枝:《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俗旅游开发探讨》[J],《改革与战略》,

5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第9期。 [19]李彬,包磊:《旅游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本真性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年3月。 [20]李飞:《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月。

[21]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以杨家埠
木版年画制作工艺为例的考察》,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2]李强:《潍坊市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3月。

[23]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
《文山师范高等专课学校学报》,2006年12月第19卷第4期。

[24]陆军,王林:<创新:民俗文化旅游整合开发的原动力——以桂林阳朔“印
象?刘三妞一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2月第 20卷第,4期。

[25]旷天全,冉琼:《当代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以四川省绵阳
市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6]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2005年 第5期。

[27]徐赣力:《发展民俗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0年第1l卷第3期。 [28]金锋:<甘肃民俗旅游发展初探》[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10 月第19卷第5期。 [29]叶涛:《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3年5月第24卷第3 期。 [30]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 刊》,2006年第3期。 [31]苘茂兰,王峥:《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7年12月第22卷第4期。 [32]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第15卷第3期。

[33]韦复生:《旅游社区居民与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以大型桂林山水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34]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年第2期。 [35]易正兰:《民俗旅游产品体验式开发初探》[J],《新疆财经》,2005年第1 期。 [36]殷群:《民俗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 期。 [37]李莉:《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 7期。 [38]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02年第l期。 [39]李应军:《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探讨》[J],《文 史博览》,2006年10月。 [40]陈建设,吴忠军,王雯雯:《民俗旅游开发中经济激励研究》[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2月第17卷第1期。 [41]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4年 5月第24卷第2期。 [42]黄德烈:《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 第3期。 [43]张文祥:《民俗文化的旅游审美》[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 年第9卷第4期。

[44]卢璐:《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文脉传承研究——以瑶文化为例》[J],
《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l期。 [45]牟维珍:《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 6期。 [46]王素洁:《杨家埠民间工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民俗研究》,2002年 第4期。 [47]孟昭水:《齐鲁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与前景展望》[J],《岱宗学刊》,2006 年9月第10卷第3期。

[48]邹卫:《浅论中国民俗与旅游》[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
20卷第4期。 [49]李广宏:《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双月刊)》,2007年第4期。 [50]陈勤建:《文化旅游:摒除伪民俗,开掘真民俗》[J],《民俗研究》,2002 年第2期。 [51]林美珍,吴建华:《文化生态: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J],《福建地理》,2004 年6月第19卷第2期。 [52]李飞:《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 7卷第1期。 [53]王德刚,魏有广:《我国民俗旅游商品需求特征分析与创新开发路径》[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年第2期。

[54]田茂军:《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的文化反思——以湘西民俗旅游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9月。 [553王旭:《对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J],《贵州日报》,2007年12月27 日第007版。 [56]赵英水,赵青:《对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调查及思考》[J],《民艺之窗》, 2003年9月。 [57]张群:《基于民俗节庆的旅游产品开发》[J],《江苏商论》,2007年7月。 [58]李正欢,黄远水:《解读民俗旅游本真性与商品化的内在张力》[J],《哈滨 .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3卷第11期。 [59]陶犁:《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调协》[J],《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 4期。 [60]胡新添,程道品,李铭:《民俗旅游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年6月(下旬刊)总第471期。

[61]魏敏,翟代清:《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以泰安为例》[J],《民
族论坛》,2008年第2期。 [62]蔡世保:《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8年第1期。 E63]张晓霞:《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J],《新西部》,2007年第22期。 [64]张永汀:《试论民俗文化在人文旅游中的开发》[J],《商场现代化》,2006 年6月(上旬刊)总第469期。 [65]杨琴:《四川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4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6]郑淑峰:《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下 旬刊)总第462期。 [67]李淑燕:《潍坊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布局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 2007年1月第7卷第1期。 [681杨琼,陈建勤:《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7 年11月。

[69]卜建东:《我国民族民俗旅游与旅游真实性问题》[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7年11.月第6卷第6期。 [70]顾涛:《中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年4月。 [71]郭伟,张洁:《独具风采的潍坊地区民俗文化》[J],《中国文化报》,2007 年。

[72]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
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3]国家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http://硎.cnta.com/。
[74]陈南江,吴月照:《略述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谦谈客家民俗文化的内容
选择》[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0期。 [75]王秋实:《“民俗游"存在5大蒙钱陷阱》[J],《新民晚报》,2005年4月
19日。

[76]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潍坊旅游局:《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 划》,2003年。 [77]山东省旅游局,山东大学工业设计系:《山东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2004 年。

[78]山东省旅游局、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
规划》,2007年。 [79]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济南三大旅游咨询公司:《杨家埠民俗村旅 游开发规划》,2007年。 [80]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潍坊旅游局:《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

划?民俗姗察报告集》,2003年。

6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德刚教授,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 间,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质朴的为人风范,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 的关心爱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为人处事方面,自己都

受益匪浅。从论文的选题、具体写作到最后的定稿,王老师都给予了全面细致的
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旅游学科是一个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理论与社会 实践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能有幸 跟随导师考察了济南、淄博、威海、青岛等地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参与了王 老师主持的《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诸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新泰青云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调查和编纂工作;在王老师的推荐 下,在山东省旅游局商品中心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山 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工作。感谢王老师提供的多次实践机会,为学 为人都收获颇多!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全力支持,才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 业!感谢我的舍友们以及王蔚师姐、易金师姐、王瑞刚、汲美丽、丁菁同学在生 活学习上对我的帮助!感谢山东省旅游局商品中心贺主任、张凡师姐、林大哥、 小丽姐、刘昊芊在我实习期间对我的帮助!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参加我的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

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邹全民 山东大学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词: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4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e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