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内容及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6 18:43

  本文关键词: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内容及布局研究

论文关键词:古村落;旅游资源;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古村落的价值、研究内容和布局,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古村落研究存在的不足。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与起步阶段的探索后,古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展速度很快,研究方向全面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村落旅游资源研究、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古村落旅游保护研究、古村落旅游影响研究。 
  
古村落的概念 
  
目前对古村落在概念和内涵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许多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古村落进行定义。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从学术角度对古村落进行了定义,认为所谓的古村落是指那些已经有五六百年以上历史的村寨。这些村寨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村寨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衰败的记载,有祖传的遗训族规。这些村寨在选址方面遵循古代堪舆学的理论,讲究“择吉而居”,建筑布局大多以“天人合一”为基本思路。刘沛林[1]认为古村落是人类聚集、生产、生活和繁衍的最初形式,一直处于演进发展之中。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在一些演进较为缓慢的特定地域,仍有幸保存着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村落,而且村落的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均保存较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则认为古村落应该满足以下6个特点:(1)年代久远。(2)科名成就很高。(3)与自然融为一体。(4)村落规划出色。(5)有书院和村塾。(6)有公共园林[2] 。按照这样的标准能够符合入选的古村落数量将很少,因此该标准规定的过严。 
笔者认为古村落是有着五、六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色,地域基本未变,聚落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保存较好的村落。 
  
一、古村落研究现状概述 
  
为了从整体上对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笔者选择以“古村落旅游”为关键词,以CNKI 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这四个主要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分别从主题、篇名两个方向进行检索。截至2009年3月22日,从CNKI 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到327 篇相关文献。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计收录文献305 篇,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共计收录文献7 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共计收录文献6 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共计收录文献9 篇。各年古村落论文发表情况如下表: 
表1:1999-2008年古村落旅游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Form1: time distributing of literatures in ancient village tourism research 
during period of 1999-2008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论文篇数25920232839597962 

作者简介:谭伟明(1985—),男,湖南衡阳人,汉族,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邮箱:[email protected]  
 二、古村落研究主题方向 
  
(一)古村落开发研究 
古村落以其对旅游者独特的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研究越来越多,且主要集中在开发原则、开发模式、开发措施等课题上。如:业祖润[3]等对北京川底下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探讨。巫继光等对传统古村镇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4]。邹统钎、李飞提出了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分别对川底下村的经营、管理、盈利、营销和开发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5]。陈腊娇、冯利华、沈红、孙立峰对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6]。欧阳奎等在分析中国乡村古聚落文化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古聚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7]。黄郁成等比较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开发和现代农村旅游开发,提出了村落旅游开发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素[8]。吴文智等根据体验经济时代对旅游及其产品的要求,在分析旅游与体验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以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为例,研究了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问题[9]。冯淑华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者行为模式,为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的定位和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10]。卢松等提出了皖南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11],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12]。黄成林分析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欣赏价值、旅游开发价值,指出西递、宏村旅游深度开发,必须从旅游地形象建设、旅游交通建设、景点建设、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着手[13]。胡道生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提出了古村落旅游开发应利用其独特的个性和旅游开发的原则与方向[14],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阮仪三等提出,要根据遗产保护的特殊要求,对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做出限制和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15]。刘沛林认为,旅游业是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具体措施[16]。吴文智以西递、宏村为例,分析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状况,揭示其演进的一般模式[17]。 
(二)古村落保护研究 
对古村落保护相关问题研究,如:刘宇围绕古村落开发和保护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矛盾和困难,如传统的居住形态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冲突、农耕社会的衰落和经济转型的矛盾等,结合张谷英村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18]。刘建平、韩燕平基于实施以建立新区

(本文作者:未知,来源:网络,责任编辑:fanwen123)

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内容及布局研究-第2页

为基点的城镇化战略和古村落新区规划建设对于古村落保护和城镇化过程的分析[19]。王咏、陆林、章德辉、陶平、王莉以皖南古村落黔县西递、宏村为例,在实地调查、访问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古村落型旅游地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对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20]。 
(三)古村落个案研究 
在对古村落旅游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个案的研究。学者们针对个案中的问题做分析,对其发展做出建议和意见。朱生东,张亲青[21],以徽州古村落为个案研究,探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积极意义。吴冰、马耀峰[22]以党家村古村落旅游为例,提出了对古村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建议。姜长征、夏娃、翟芸对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护进行研究,希望在未来发展中更善待遗产,在互动中创新地域文化[23]。吴文智[9]以西递、宏村为例,分析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状况,揭示其演进的一般模式。胡道生[14]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提出了古村落旅游开发应利用其独特的个性和旅游开发的原则与方向。卢松等对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皖南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总体定位和开发方向[24]。 
个案研究的特殊性较强,对个案的指导作用较大,但在普遍意义上的指导性有限。 
  
三、主要研究内容 
  
(一)旅游资源价值研究 
古村落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旅游等学术价值,吸引了大量的学者研究,其中以研究建筑学、文物学和地理学的学者较多,彭一刚[25]论述了自然社会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系统分析了传统村镇聚落景观;陈志华[2]对楠溪江古村落的特色价值及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张轶群[26]对传统古村落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研究;张杰[27]等以南阁村为例从文献学角度对古村落空间演变进行了研究。邓洪武、戴志坚、彭守仁等通过案例对江西、福建、安徽等地的古村落建筑特色进行了研究[28-30]。陆林等分析了徽州村落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认为村落中的徽派建筑体现了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徽州人的思想情感、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31]。黄成林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从文化整合角度看,认为徽州古村落是徽人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32]。邱国峰总结了闽粤赣边客家古民居的基本特点和风格[33]。 
(二)分布范围研究 
经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的初步调查,符合具有五六百年历史并且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全国范围内大约有上百个。这些古村落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广东、湖南、江苏、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以皖南、浙东、晋中、赣东、湘南、闽南、粤北等地最为集中。皖南地区、浙江楠溪江地区和江西婺源地区是我国三大古村落群分布之地 [34]。 
(三)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王敏、吴攀升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35]。雷海燕、赵振斌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对古村落旅游形象进行研究,建立了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的社区参与模式。申秀英、卜华白基于共生理论,从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共生进化”的环境条件、运作模式及能量生成三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之间及其与其它关联企业之间的“共生进化”问题,为中国古村落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四)影响研究 
近年来,对古村落旅游发展影响研究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关注旅游发展对古村落的影响。李凡等比较研究了皖南三个古村落的旅游影响,,整理出旅游对古村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指数,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发展影响效应已呈现出的阶段性特点。章锦河调查分析了西递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状况,认为西递居民的旅游感知基本属于“支持”状态。苏勤等以西递、周庄和九华山为例,采用分层聚类法研究了旅游地居民态度和行为,将旅游地居民分为四种类型。黄洁等以浙江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古村落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唐雪琼等以元阳县筹口村为例,对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孙静等认为西递、宏村古村落旅游资源存在的视觉污染严重,并对其成因、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视觉管理的原则及方法。 
(五)古村落评价研究  
汪清蓉,李凡针对古村落综合评价的模糊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建立了一个对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朱晓翔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评价进行研究,就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模式、产品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吴冰、马耀峰主要是将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开发相联系进行分析,分析现阶段开发的不足,建立了古村落旅游的现代管理模式,这充分显示了旅游资源评价为旅游开发服务的宗旨。 
  
四、结论 
  
(一)基本结论 
从古村落文献研究来看,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论文总数量少,“问题- 对策”型文章居多,研究过程不甚规范,大多缺乏实证研究,重复研究多。不少学者的研究满足于一般的描述性研究,成果有同质化现象存在。 
古村落研究增长趋势明显,成果逐年增加。但是,整体而言,古村落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从文物学、地理学和建筑学角度研究较多;在评价方面主要集中在资源的描述性和如何开发和保护上。古村落研究主要是进行案例研究,以对皖南古村落、楠溪江古村落、江西婺源古村落的研究较多等等。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定性描述,采用定量分析研究的很少,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古村落研究的评价体系。 
(二)问题的讨论 
展望未来,结合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古村落旅游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

(本文作者:未知,来源:网络,责任编辑:fanwen123)

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学论文 > 正文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价值、内容及布局研究-第3页

足,这些都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1.对古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对北方古村落研究相对较少,造成古村落研究理论的区域不平衡。个案研究方面,在古村落旅游个案研究的文献中,70%以上的个案研究属于安徽、浙江与江西3省,区域研究不平衡。 
2.要借鉴国外的发展与研究经验,让古村落旅游走概念、法规、组合线状路径,最终落实在古村落资源保护上。  
3.对古村落开发利用研究较多,对资源的保护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陈志华.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建筑学报[J].2001,(11). 
[3]业祖润.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探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1999,15(1):1~10. 
[4]巫继光,邱灿红.传统古村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的浅探[J].中国勘察设计,2002,(10):6~7. 
[5]邹统钎,李飞.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78~86. 
[6]陈腊娇,冯利华,沈红等.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55~59. 
[7]欧阳奎,杨载田.试论中国的乡村古聚落文化旅游资源[J].人文地理,1993,8(3):48~53. 
[8]黄郁成,黄国平.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18(2):73~76. 
[9]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6):66~70. 
[10]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2,17(6):45~48. 
[11]卢松,等.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71~72. 
[12]卢松,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3,26(3):273~277. 
[13]黄成林.西递-宏村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增刊):280~284. 
[14]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47~50. 
[15]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27(6):85~90. 
[16]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1):81~88. 
[17]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6):49~53. 
[18]刘宇.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J].美术大观,2007,(6):148~149. 
[19]刘建平,韩燕平.我国古村落保护与古村落城镇化探析[J].生态技术,2007,(1):348~351. 
[20]王咏,陆林,章德辉等.古村落型旅游地管理体制研究——以黔县西递、宏村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294~297. 
[21]朱生东、张亲青.徽州古村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探讨[J].衡阳师范学报,2006, 27(1):98~101. 
[22]吴冰,马耀峰.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2(l): 121~124. 
[23]姜长征,夏娃,翟芸.对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护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5,13(l):1~4. 
[24]卢松.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及客流特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3. 
[25]彭一刚.传统村镇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6. 
[26]张轶群.传统聚落的人文精神——解读和顺乡.规划师[J].2002,(10):45~47. 
[27]张杰.庞骏等古村落空间演变的文献学解读.规划师[J].2004,(1):10~13. 
[28]邓洪武,邹元宾.美陂古建筑的文化艺术及其价值——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三,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J].2004,(2):102~107. 
[29]戴志坚,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重庆建筑大学学报[J].2001,(4):21~27. 
[30]彭守仁.“徽州古民居之奥秘” ——论古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安徽建筑[J].1996,(1):27~32. 
[31]陆林,焦华富.徽派建筑的文化含量[J].南京大学学报,1995,(2):163~171. 
[32]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3,8(4):57~63. 
[33]邱国锋.闽粤赣边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6):757~760. 
[34]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 
[35]王敏,吴攀升.古村落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浙江金华古村落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61~64.

(本文作者:未知,来源:网络,责任编辑:fanwen123)


  本文关键词: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4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6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