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货币超发是否存在需进一步探讨

发布时间:2015-02-19 21:47

王鹏飞 外交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2013年更是达到了110.6万亿,进一步引发了关于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争论。然而通常用来衡量货币超发水平的公式: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却存在缺陷,我们不能根据这个简单的公式就得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货币超发问题,而应该结合中国国情,理性地进行判断。

关键词:货币超发  M2 货币数量论

一、M2GDP比值作为货币增发的证据需要进一步探讨

M2GDP的比值不断上升解读为人民币超发的观点的主要论据在于货币数量论即:MV=PY,但是货币数量论基于十分强的假设,并且这个假设在通常的条件下难以成立,就是货币流通速度V是不变的,不同时间里经济活动的内容是同质可比的,即不同时期y 代表的实际GDP 增长率内涵是一致的,这两点直接应用于中国难以合适的刻画中国经济现状。

根据货币数量论我们可以得到货币超发的度量公式: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然而这种计算方式却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货币需求来源于交易、投机等经济活动,而交易是其中最基本的,因此适宜的货币量只能用经济中交易的商品量来衡量,是一个存量概念,GDP衡量的是当年新创造的商品,是一个流量概念,用GDP来衡量货币数量,并不完全适当。

再有,我国长期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会影响我国M2流通的速度。90年代末以来我国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长期的政府投资加上民间投资的跟进使得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GDP增速,很多年份甚至超过10余个百分点。日益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所需的巨大信贷融资体量将会改变我国货币期限的结构,,在我国政府主导,大型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来为基础设施融资是常态,这样短期资金就会被大量的占用在这些中长期贷款上,这就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也就能从一方面来解释我国M2GDP的比值长期高涨的原因。

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结构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与日德相似英美不同,属于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日德两国同样是M2GDP的比值偏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我国M2GDP偏高的事实,而且我国金融市场相对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十分匮乏,资金来源上只能依赖银行贷款,就更加加剧了M2偏高。

此外,将货币数量方程式应用于我国经济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认为交易量即为当年的GDP。这是由于我国货币化尚未完成,当年的交易量不仅包括当年的的产出也包括历史上未进行货币化交易而又需要在当年进行货币化交易的那些国内生产总值。如果货币为水,这些交易就为面(周其仁2010),货币是否超发不仅要看水,还要看面加了多少。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政府限制最高价格的方式压低消费品价格,确保家户可以消费地起规定的购买数量,然而我国进行了包括住房、养老金、保险、教育、医疗的改革之后,这些原来廉价的商品走向了市场化、货币化,必然提升了货币需求。央行副行长易纲(1996)曾指出“自1978年以来,我国货币增长率易一直大于物价上涨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和,而货币流通速度逐年减慢,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化过程”而且我国产品的货币化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企业资产、土地等一些生产要素的货币化仍在进程但中,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正是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货币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市场化的加深,我国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加深,包括农地入市、创业版市场的进一步拓展等,然而这些都会加大对货币的需求而当年的GDP却只会增加少量,如此一来M2GDP的比值就会偏高。

二、市场利率反映出我国并不存在所谓“货币超发”

我国主要同业拆借利率高于其他国家。Shibor长期高于外国市场3%4%,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反映了短期资金的稀缺程度,而Shibor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同业拆借利率,这和货币超发的观点是想悖的,作为一个间接融资占有绝对地位的国家,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银行间拆借利率一定会受到极大压制。2014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1%,高企的同业拆借利率并不是基于对通货膨胀的补偿,而是对市场供求的恰当反应,足见Shibor相对较高绝对不是我国存在通胀造成的。再有我国长期采取金融约束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来调控存贷款利率,压低居民存款利率,又为贷款设立了下限,按照金融约束理论,银行会获得高额利润(在我国确实发生了)来拓展营业网点,从而加大吸收资金的力度,存款供应扩张,利率有降低的趋势,而且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自从2010年开始上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高位,可见货币并没有超发。

三、谨慎对待资金存量较高的问题

我国货币存量较高虽然不能证实我国存在货币超发的现象,但是高货币存量本身就反映出一定问题。首先我国资金使用效率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等体制问题,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始终存在“资金饥渴症”。由于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一旦货币增长降低,就会对预期产生影响,在货币存量本来就很可观的情况下,货币增量也就居高不下,使得央行在后续的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再有近年来突出的地方政府平台债务的问题也会受到影响,为了维持政府融资平台资金链不断裂往往采取在政府的担保下借新还旧的方式,使得货币增量在同一信贷项目上内部循环,影响了资金的合理配置。再有王国刚(2011)认为:中国货币存量高于GDP增速的快速增加的原因在于各类存款的快速增加。这是我国金融约束政策的后果,投资渠道、产品单一,压制存款利率抬高贷款利率来扩大资金供给的政策已经不可持续,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必然会损害我国的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 19841993[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王国刚.“货币超发说”缺乏科学依据[J].经济学动态,2011. (7)

[3]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M].曹祖平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周其仁.货币的教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编号:15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5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1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