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

发布时间:2020-12-02 18:49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生态压力子系统曲线下降,生态状态和生态保护子系统曲线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总体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2)2000—2016年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强,依次经历了严重不协调、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级协调5个阶段,实现了从极度不协调向优质协调的转变,子系统耦合协调特征从严重不协调-城镇化滞后型向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演变;(3)17地市城镇化以中等水平城镇化区为主要类型,高水平城镇化区集中在济南、青岛"双核"地区和北部的东营,较低水平城镇化区范围逐渐缩小,低水平城镇化区消失;生态环境优质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带威海、青岛、烟台、日照和中部泰安,生态环境中等区从胶济城市带轴线向南北扩散,...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年16期 第5546-5559页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


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及空间规划示意图 [49]

趋势图,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山东半岛


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综合水平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图2),城镇化水平得到有效发展。2003年出台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2007年提出“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北翼黄河三角洲作为新的区域增长极,同时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南翼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也正式实施,2009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式提出“一蓝一黄”发展战略,2013年提出“一圈一带”规划,即省会城市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所有这些规划的颁布与实施加快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发展速度,全面提升了城镇化发展水平。通过图2可以进一步分析城镇化子系统的变化趋势情况,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2000年到2005年,经济城镇化略大于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但是幅度较小。从2006年到2008年,人口城镇化开始超过空间城镇化,空间城镇化超过经济城镇化,人口增长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地域面积扩大,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到城市,导致人口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开始从增长速度向增长质量转变,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特别是2008年、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经济城镇化处于最低点。2009年到2014年,城市土地扩张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新区、高新产业园区、城市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导致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造城运动盛行,空间城镇化逐渐超过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在这一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增长缓慢,2008年GDP增长率为20%,2009年下降到9.6%,2014年继续下降到7.6%,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靠资源型产业、重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而放慢了经济增长的速度。2015年到2016年,人口城镇化超过空间城镇化,2014年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规模,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空间增长,抑制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但是随着我国2015年陆续放开城市人口“二胎”政策,使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人口总量不断提高,从而超过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子系统的贡献度最低,但是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提高幅度是四个子系统中最大的,说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文化、公共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社会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城市群,山东半岛,生态环境


2000—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生态水平呈现出两次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趋势(图3),这说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出现过紧张状态但总体上不断走向优质。第一次波动是在2003年综合生态指数开始上升,明确提出“生态省”建设,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台阶,2006年指数下降是由于2006年人均水资源降到214m3,降水量出现极低值。第二次波动上升是在2009年,综合生态环境水平出现骤增,主要由于森林城市创建取得一定进展,2009年威海创建成为区域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13%提高到2009年的16%,提高了区域生态资源容量,临沂、淄博、枣庄、济南、青岛、泰安也陆续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缓解了生态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随后生态环境水平缓慢上升。进一步分析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2000年—2016年,生态压力曲线表现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这16年间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总量的快速增加,对资源的挖掘和消耗日益严重,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逐渐增大,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从2012年开始,生态压力曲线开始提升,生态压力现状才开始有所缓解。生态状态和生态保护曲线都一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由于山东半岛城市群提出“生态山东”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水平,同时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环保投入增加、资源生态生产力增强,逐渐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建设的大格局。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和技术处理、城市绿地面积和森林面积是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优劣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要重点考虑环境污染和环境资源、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的基本概念及框架[J]. 刘海猛,方创琳,李咏红.  地理学报. 2019(08)
[2]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时空分异及协同发展格局[J]. 梁龙武,王振波,方创琳,孙湛.  生态学报. 2019(04)
[3]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J]. 崔学刚,方创琳,李君,刘海猛,张蔷.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1)
[4]中国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J]. 黄河东,李东.  江苏农业科学. 2018(21)
[5]不同尺度空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评述[J]. 马海涛,刘海猛,张芳芳.  世界地理研究. 2018(05)
[6]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图谱分析[J]. 陈晓红,周宏浩.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9)
[7]江苏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时空格局与协调发展研究[J]. 邢璐平,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8]京津冀特大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王振波,梁龙武,方创琳,庄汝龙.  生态学报. 2018(12)
[9]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基于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思想[J]. 陈肖飞,郭建峰,姚士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4)
[10]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 方创琳,王振波,马海涛.  地理学报. 2018(04)



本文编号:2895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95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a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