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代写文学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7-04-13 14:03

  本文关键词:宋代学记考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容摘要

“学记”是记录某一地方官学新建、重建、重修或迁移情况的记体文。宋代学记传世数量众多,一直是研究宋代教育政策及地方官学的珍贵史料。两宋是学记发展并逐渐定型的时期,一方面宋朝政府大力推行学校教育,几次发起兴学运动,使全国州县官学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为学记书写奠定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北宋再次掀起古文运动的狂潮,在使记体文获得独立的同时,为学记的成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两宋间教育制度的完善、教育思想成熟、以及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都影响着学记文的内容、结构与风格。学记在两宋发展成熟,形成了固定的书写范式,并为元明学记所传承。

    本文旨在将“学记”置于唐宋变革的大背景下,溯其源流,并分析其书写结构内容的共性与差异。在揭示其在学术史上独特意义的同时,也期望能为深入观察两宋社会提供参考。全文共三部分,一是两宋学记溯源。在“庙学合一”制度形成的同时,孔庙记逐渐过渡为学记。学记是“古文运动”的产物,在书写上也传承了碑铭体的某些特征。二是揭示学记在两宋的成熟。书写结构的模式化、作者群体的本地化,制作程序的规范化,就是学记在两宋间发展成熟的标志。三是分析两宋学记的三个核心议题,即学术史、学政关系以及教育宗旨。学记论证的主要观点,均是在强调学校德行教育的重要性。

+目录

绪论 1 0.1选题缘起 1 0.2“学记”的概念辨析 2 0.3 研究综述 5 0.3.1宋代教育史研究中的“学记” 5 0.3.2“记体文”视野下的“学记” 8 0.3.3两宋学记的专门研究 10 0.4 本文的研究思路 11 第一章 宋代学记溯源 13 1.1 唐代的学记与学碑 14 1.2 唐五代的孔庙记与庙碑 17 1.2.1唐五代庙记庙碑概况 17 1.2.2唐五代庙碑与庙记的发展 19 1.2.3 庙碑与庙记的渊源和差异 21 1.3 孔庙记与学记的关系 23 1.3.1学记与庙记的区别与联系 23 1.3.2唐宋间地方孔庙与官学主体地位的交替 26 1.2.3庙记到学记书写的演变 29 本章小结 32 第二章 两宋学记的成熟 33 2.1 两宋学记的结构要素与书写范式 33 2.1.1 学记文本的结构分析 34 2.1.2 学记文本的书写要素 43 2.1.3学记书写的其它形式 46 2.2 作者身份对学记书写的影响 48 2.2.1 作者群体的构成 49 2.2.2 不同身份的书写心态 51 2.2.3 学记书写的本地化趋势 54 2.3 学记碑的制作及其文化阐释 56 2.3.1 学记碑的制作过程 56 2.3.2 刻石立碑的文化意义 62 本章小结 63 第三章 两宋学记的核心议题 64 3.1 教育史的表述 64 3.1.1 对三代学政的想象 65 3.1.2 对汉唐学风的批评 71 3.1.3 本朝教育的名实问题 73 3.2学政关系的讨论 77 3.2.1 兴学阻碍 78 3.2.2为政之本 81 3.2.3 缓急之辨 85 3.3教育宗旨之分歧 87 3.3.1“义利之辨”的原命题 87 3.3.2对科举制的疑虑 91 3.3.3从参政到成圣 93 本章小结 97 结语 98 参考文献 101 +参考文献

【基本史料】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冯秉文主编:《全唐文篇目分类索引》,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5月第1版。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王新英辑校:《全金石刻文辑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汉] 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月第1版。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4月第1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版。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第1版。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 [唐]刘禹锡撰,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1版。 [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第2版。 [宋]范仲淹撰,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第1版。 [宋]王安石撰:《临川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月第1版。 [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月第1版。 [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第1版。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 [宋]沈括著,杨渭生新编:《沈括全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宋]张栻撰,邓洪波校点:《张栻集》,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1月第1版。 [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宋]吕祖谦著,黄灵庚主编:《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 [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月第1版。 [宋]叶适著,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7月第1版。 [明]吴讷著,于北山点校:《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点校:《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载《唐宋八大家汇评》,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林纾:《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1月第1版。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孙雍长标点,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6月版。 【论著】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4月版。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论》[M],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4月版。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 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7月版。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全六卷)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版。 姜涛:《古代散文文体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袁征:《宋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性转折》[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版。 黄书光:《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徐兴华、徐尚衡、居万荣:《中国古代文体总揽》[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年版。 贾志扬:《宋代科举》[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周愚文:《宋代的州县学》[M],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3月版。 黄进兴:《优人胜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高明士:《中国教育制度史论》[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9月版。 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雅克?德里达著,张宁译:《书写与差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高明士:《中国教育史》[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版。 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4年4月版。 周勇:《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中国十一世纪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贾海涛:《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6月版。 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版。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11月第1版。 张晓宇:《奁中物:宋代在室女“财产权”之形态与意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版。 张立波:《阅读、书写和历史意识:对马克思的多重表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刘淑芬:《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版。 苗春德编:《南宋教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曾枣庄:《宋文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12月版。 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版。 王炳照编著:《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兰婷:《金代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冯小禄:《汉赋书写策略与心态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 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黄擎:《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王静芬:《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余英时:《朱熹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版。 [美]田浩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与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法]米歇尔?德?塞尔托著,倪复生译:《历史书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 徐冲:《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美] 柯马丁著,刘倩译:《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版。 吕思勉:《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版。 【论文】 赵铁寒:《宋代的州学》[J],《大陆杂志》1953年,第七卷第十期,后收入《宋史研究集》第2辑,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4年10月。 黄庆来:《欧阳修的<吉州学记>》[J],《江西教育》,1984年第1期。 黄书光:《宋代地方官学考析》[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86 年第4期。 郭宝林:《北宋的州县学》[J],《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都兴智:《金朝教育述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张博泉:《金代教育史论》[J],《史学集刊》,1989年第1期。 黄书光:《宋代地方官学发达的原因和意义》[J],《浙江学刊》,1989 年第4期。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J],《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 张鸣岐:《金元之际的庙学考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苗书梅:《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论》[J],《中州学刊》,1991年05期。 范寿琨:《论金代的孔庙建置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2期。 张帆:《金代地方官学略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1期。 张晶:《论金代教育的儒学化倾向及其文化功能》[J],《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郭声波:《宋朝地方官学机构考述》[J],《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李蔚等:《略论宋代官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J],《烟台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刘静贞:《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见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载《宋史研究集》第25辑,台北国立编译馆出版社,1995年。 杨庆存:《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朱迎平:《论南宋散文的发展及其评价》[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2月第1期。 陈廷湘:《宋代理学家高谈义利之辨的历史原因》,《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张希清:《北宋的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A],《宋史研究论文集——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编刊》,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李艳天、刘平生:《北宋<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考》[J],《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张春生:《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3 年。 于学斌、孙雪坤:《金代孔庙的发展、成因及作用》[J],《北方论丛》,2003年第4期。 [美]田浩:《行动中的知识分子与官员:中国宋代的书院与社仓》,载《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宋志明:《义利之辨新解》[J],《学术研究》2004年第2期。 陶然:《论金元之际庙学碑记文的文化内涵》[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张邦炜:《唐代学校的盛衰》,载《宋代政治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吴凤霞:《金代兴学与教育发展》[J],《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 吴凤霞:《金代文教政策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石涛:《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6期。 范春玥:《由“学记”看北宋地方官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熊艳娥:《宋代书院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成一农:《宋、辽、金、元时期庙学制度的形成与普及》,载张希清等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曾枣庄:《论宋人破体为记》[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朱刚:《士大夫文化的两种模式:<虔州学记>与<南安军学记>》[J],《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刘成国:《宋代学记研究》[J],《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赖华先:《“驯之以自然”的儒学内涵——读曾巩<宜黄县县学记>》[J],《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马吉宏:《北宋地方官学教学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郭九灵:《宋代县学述论》[J],《岱宗学刊》,2008年第1期。 栾博、张晓丽:《北宋地方官学的兴起与发展》[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熊鸣琴:《“义利之辨”与北宋新旧党的对立》[J],《中州学刊》,2010年5月第3期。 桂晓亮:《“墨池堂”本<芜湖县学记>考》[J],《书画世界》2010年05期。 任竞泽:《论宋代古文家学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 荣新江:《碑志与隋唐长安研究》,载《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祝尚书:《论文章学视野中的宋代记序文》[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月第5期。 郭艳艳:《宋代地方官学建校资金来源探究——侧重于对学记文本的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韩冬青:《宋代学记考述》[D],河北大学,2011年。 桂晓亮:《米芾书<芜湖县学记>考》[J],《大家》,2011年07期。 沈旸:《唐代的地方孔庙》[J],《建筑史》第27辑,2011年。 张德建:《明代学记文的集体形态及其超稳定性特征》[J],《文史哲》,2013年第3期。 谷曙光:《“以论为记”与宋代古文革新发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钱蕾:《北宋记体文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李翔海:《儒家“义利之辨”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学术月刊》,2015年08期。


  本文关键词:宋代学记考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03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b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