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01:05

  本文关键词: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1年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

王建美  

【摘要】:高职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了解其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成果不仅有助于高职新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存在的人格特点,从而提高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以便采取更针对性的措施维护和促进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高职新生共380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319份。以王登峰等人的《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人、由肖计划等修订而成的《应付方式问卷》和由国内学者陈君编制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较为深入的探讨了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其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 研究后得到以下的结果: 1高职新生人格特征总体表现为具有活跃、爽直的特点 高职新生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缺乏大胆的创新精神在处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格特征在性别上的差异表现为男生的表现更好一点;城市和农村学生相比,更加轻松,想法不切实际,但坚韧性较差。 2高职新生的应对方式方面城乡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在不成熟应对方面表现明显 3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生源差异主要表现在总体情况方面 高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方面的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的适应性要高于女生。从总体方面来看,城镇生源的学生在学校适应方面要好于农村生源的学生。 4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成熟应对方式与见人、严谨、随和的人格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除与严谨、处事呈正相关外,与其它人格特征都呈负相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重情的人格特征呈显著正相关,与严谨的人格特征呈显著的负相关。 5应对方式对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成熟的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成正相关关系,其中与交往活动、生活环境和总体情况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学习活动、情绪状态和总体情况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不明显。 6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能联合预测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 7应对方式在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应对方式在对个体学校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人格特征对个体学校适应总分的影响部分地是通过应对方式实现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7
  • 1 概念的界定11-13
  • 1.1 人格特征的界定11-12
  • 1.2 应对方式的界定12
  • 1.3 学校适应的界定12-13
  • 2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13-21
  • 2.1 国内外关于人格特征的研究13-17
  • 2.2 国内外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17-19
  • 2.3 国内外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19-21
  • 3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21-24
  • 3.1 学校适应与人格特征的关系21-23
  • 3.2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23-24
  • 4 问题的提出24-26
  • 4.1 以往研究的不足24-25
  • 4.2 本研究拟探讨的基本问题25-26
  • 5 研究意义26-27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27-30
  • 1 研究的目的与假设27
  • 1.1 研究目的27
  • 1.2 研究假设27
  • 2 研究方法27-30
  • 2.1 被试27
  • 2.2 研究工具27-29
  • 2.3 施测方法与程序29
  • 2.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29-30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分析30-45
  • 1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的基本特点30-31
  • 1.1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统计30
  • 1.2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的性别与生源地差异30-31
  • 2 高职新生应对方式的特点31-32
  • 2.1 高职新生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31
  • 2.2 高职新生应对方式的性别、生源地差异31-32
  • 3 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特点32-33
  • 3.1 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状况的描述性统计32-33
  • 3.2 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状况的性别和生源地差异33
  • 4 高职新生在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33-45
  • 4.1 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33-35
  • 4.2 高职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35-36
  • 4.3 高职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相关和回归分析36-37
  • 4.4 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能联合预测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37-39
  • 4.5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39-45
  • 第四部分 讨论45-50
  • 1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在性别和生源地方面的差异显著45
  • 2 高职新生在应对方式方面存在性别和城乡的显著差异45-46
  • 3 高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性别和城乡两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46
  • 4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46
  • 5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46-47
  • 6 高职新生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47-48
  • 7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关系48
  • 8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建议48-50
  • 8.1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48-49
  • 8.2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49
  • 8.3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49-50
  • 第五部分 结论50-52
  • 1 高职新生人格特征总体表现为具有活跃、爽直的特点50
  • 2 高职新生的应对方式方面城乡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在不成熟应对方面表现明显50
  • 3 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生源差异主要表现在总体情况方面50
  • 4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50-51
  • 5 应对方式对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作用51
  • 6 应对方式在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和学校适应关系中起中介作用51-52
  • 第六部分 教育建议52-54
  • 1 针对高职新生的人格特征应该对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52
  • 2 高职新生入校之初就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52
  • 3 指导高职新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寻去合适的应对方式52-53
  • 4 高职新生入学之初就因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53-54
  • 参考文献54-56
  • 后记56
  •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焦提美;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适应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吴小敏;中职生的生活事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曲爱群;大学新生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年06期

    3 罗金凤;王广新;杨素华;;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于丽萍;论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曾志刚,万良华,邱红;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状况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6 陈君;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李志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8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3期

    9 辛勇;大学贫困新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0期

    10 李新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宇发;;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曾竞艳;;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齐永芹;韩光辉;邓凡茂;;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因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艾娟;;《老无所依》的另一种解读——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影片《老无所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卓丽芳;;疏于治国 慵于齐家——唐中宗的人格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秦楚;;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邱天龙;;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的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时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2 魏爱棠;;浅析中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内涵[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孟广霞;;青少年个性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4 马瑜;;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柳恒超;;恐怖主义根源的心理学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6 谢广田;戴丽敏;应晓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性背景与其人格障碍形成的相关性的调查与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7 汪伦;;大学生焦虑水平与日常压力、社会支持的关系[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陈志军;李鹏程;;双重人格视角下的领导模式探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刘希庆;;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的类型、成因与对策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鸿曜;;论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现状及原因探究[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袁宏;时间性前瞻记忆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8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项贤林;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贺蕾;基层公务员独立型行政人格的建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邹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纪德香;高校贫困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钱晓燕;苏州部分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郑书娴;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蓓;连云港市中专生学习倦怠现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陈伟珍;高中艺术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2 方怀胜;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及教师的指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5 陈支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其学校适应[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吕文艳;侯爱和;王会芳;;高职护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06期

    7 曹枫林,厉萍,高庆岭,王克芳;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8 黄营英;曹颖;;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年18期

    9 范真;;护生个性特征、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10 姚梅玲;刘丽;;中学生应对方式 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小梅;某校中专学生心理健康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曹静;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应对的中介效应与弹性的调节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萍霞;军校大学生生活事件、气质性乐观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田晓峰;盘锦市寄宿制高中新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尼春萍;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胡岚;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苏娟;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陈雪芳;福州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杰;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丽娟;“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怀军;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孟庆良,马力,全建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葛鲁嘉;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两种存在水平[J];长白学刊;1995年01期

    5 葛鲁嘉;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的超越[J];长白学刊;1996年02期

    6 李华平;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彭晓玲;多途径解困助学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8 易忠,蒋年韬;西部高校资困问题研究——论助学工程可持续开展[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陈文清;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状况分析[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10 陶传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朝丰,张雪芬;浅谈高职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调适[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徐晓l

    本文编号:278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78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8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