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动机及其与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发布时间:2022-08-23 23:35
  在互联网心理学研究中,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使用者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有关互联网使用对于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健康究竟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的问题,已有的研究结果观点不尽一致。这可能与互联网使用者基于不同动机而使用互联网的行为模式有关。由于现有的研究很少考虑到互联网使用动机、使用行为模式和互联网使用行为的效应等变量之间复杂的整合性关系,因此获得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及行为后果的关系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限制了理论模型的解释能力。 本研究首先通过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具体研究,分别考察了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结构、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结构和互联网使用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状态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因素,然后基于整合研究的思路,通过第四个研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以及社会-心理健康纳入到一个整合的模型中,探讨了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到行为模式及行为后果的作用途径及其效应,构建了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使用者社会心理健康的整合性关系模型。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互联网成瘾障碍及其相关概念
    1.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诊断
    1.3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测量
    1.4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理论模型
        1.4.1 ACE模型
        1.4.2 阶段模型
        1.4.3 认知行为模型
    1.5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
        1.5.1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研究
        1.5.2 对互联网使用者特征的研究
        1.5.3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效应的研究
    1.6 国内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研究
    1.7 文献评价
    1.8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与目的
2 研究一: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研究
    2.1 目的
    2.2 方法与程序
        2.2.1 在线认知量表(OCS)的翻译
        2.2.2 被试
        2.2.3 对原OCS的项目分析
        2.2.4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对PIUBS-CS的结构分析
            2.3.1.1 基于样本A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2.3.1.2 基于样本B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3.1.3 因素命名
        2.3.2 PIUBS-CS的信度与效度
        2.3.3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2.3.3.1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性别和专业类型的关系
            2.3.3.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的关系
    2.4 讨论
        2.4.1 PIUBS-CS的含义与性能评价
        2.4.2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结构特征
        2.4.3 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相关因素
    2.5 小结
3 研究二: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研究
    3.1 目的
    3.2 方法与程序
        3.2.1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问卷项目的编辑
        3.2.2 被试
        3.2.3 项目分析
        3.2.4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对IUMS-CS的结构分析
            3.3.1.1 基于样本A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3.1.2 基于样本B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3.3.1.3 因素命名
        3.3.2 IUMS-CS的信度与效度
        3.3.3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相关因素分析
            3.3.3.1 互联网使用动机与性别和专业类型的关系
            3.3.3.2 互联网使用动机与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的关系
    3.4 讨论
        3.4.1 IUMS-CS的含义与性能评价
        3.4.2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结构特征
        3.4.3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相关因素
    3.5 小结
4 研究三: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4.1 目的
    4.2 方法与程序
        4.2.1 互联网使用相关社会-心理健康问卷项目的编辑
        4.2.2 被试
        4.2.3 项目分析
        4.2.4 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对IURSPHS-CS的结构分析
            4.3.1.1 基于样本A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4.3.1.2 基于样本B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4.3.1.3 因素命名
        4.3.2 IURSPHS-CS的信度与效度
        4.3.3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
            4.3.3.1 社会-心理健康与性别和专业类型的关系
            4.3.3.2 社会-心理健康与上网次数和上网时间的关系
    4.4 讨论
        4.4.1 IURSPHS-CS的含义与性能评价
        4.4.2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结构特征
        4.4.3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4.5 小结
5 研究四: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动机与其社会-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的构建
    5.1 目的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3.1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动机与社会-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分析
        5.3.2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动机与社会-心理健康关系的模型构建
            5.3.2.1 测量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5.3.2.2 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5.3.3 结构模型中因果作用效应分解
    5.4 讨论
    5.5 小结
6 本研究的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678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678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8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