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和前四名队接应二传攻防效果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30 19:34
  现代排球发展到今天,接应二传在排球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接应二传在攻防两端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整个队伍的成绩。因此如何能更充分地以接应二传为进攻核心,结合本队的实际情况,完善攻防体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第三十届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中,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中输给了老对手日本女排,止步八强,没有实现获得一枚奖牌的赛前目标,留下了不少遗憾,本研究通过对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前四强队接应二传的进攻与防守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中国女排接应二传与前四强队接应二传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及差距。 本文以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前四名队接应二传的攻防效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前四名队接应二传在进攻与防守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发球失误率较低,发球效果与巴西女排、美国女排、韩国女排无明显差距,但是与日本女排接应二传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2)中国女排接应二传扣球得分率较高,失误率低,总体扣球效果要好于巴西女排、日本女排和韩国女排,但是与美国女排接应二传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女排接应二传在一攻扣...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接应二传的概念
        1.2.2 关于接应二传身体基本特征的研究
        1.2.3 关于接应二传进攻的研究
        1.2.4 关于接应二传防守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分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接应二传攻防效果的比较分析
        3.1.1 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接应二传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1.2 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接应二传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1.3 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接应二传在一攻和防反中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1.4 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接应二传在不同位置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1.5 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接应二传拦网效果的比较分析
        3.1.6 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接应二传防守效果的比较分析
        3.1.7 小结
    3.2 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接应二传攻防效果的比较分析
        3.2.1 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接应二传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2.2 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接应二传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2.3 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接应二传在一攻和防反中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2.4 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接应二传在不同位置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2.5 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接应二传拦网效果的比较分析
        3.2.6 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接应二传防守效果的比较分析
        3.2.7 小结
    3.3 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接应二传攻防效果的比较分析
        3.3.1 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接应二传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3.2 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接应二传在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3.3 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接应二传在一攻和防反中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3.4 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接应二传在不同位置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3.5 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接应二传拦网效果的比较分析
        3.3.6 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接应二传防守效果的比较分析
        3.3.7 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接应二传接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3.8 小结
    3.4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接应二传攻防效果的比较分析
        3.4.1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接应二传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4.2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接应二传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4.3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接应二传在一攻和防反中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4.4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接应二传在不同位置扣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3.4.5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接应二传拦网效果的比较分析
        3.4.6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接应二传防守效果的比较分析
        3.4.7 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24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3824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a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