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诠释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12:09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它的“学以为己”精神,不仅对古代,乃至现今的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宪问》篇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章的历代诠释,颇为丰富。在当今文化与教育背景下,梳理历史学人对此章的诠释,对正确理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内涵,对当前教育现状下的多方面的反思与改进都具有借鉴意义。孔子针对当时之人热衷于求仕禄一途,虽然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批判式的观点,但孔子的意思绝非是要求人们放弃仕途,只是希望弟子或者当时的“学者”能够在做到“修己以敬”的前提下,将学之目的指向“安人”、“安百姓”。“学以为己”这一思想在春秋与战国时期孟子与荀子那里,亦得到了响应。两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在促进儒学的研究与普及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下,兴起了禄利之风,儒家经典的诠解开始变得繁琐,在后期甚至走向荒诞。在这一时期,对“为己”章思想的阐述上,主要是以孔安国所注“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为代表。郑玄所注《论语注》是研究《论语》学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结合其所残存文献,尚可挖掘“为己”章相关章节的思想...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后世对“为己”章思想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阐述
        (二)近年来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诠释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章的解读
    一、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提出的思想背景
    二、对“为己”章“古”、“今”之解读
    三、对《论语》中“学”之内涵的解释
    四、对“为己”章“为己”与“为人”的解读
第二章 汉代郑玄对“为己”章思想的诠释
    一、两汉经学下“为己”章思想的阐释
        (一)今、古文经学之争及诠释路向
        (二)汉代“为己”章思想解释
    二、郑玄“为己”章思想之诠释
        (一)郑玄其人其书
        (二)郑玄对“为己”章思想的阐述
        (三)郑玄“为己”章思想鲜明的诠释特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侃对“为己”章的诠释
    一、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演变
        (一)魏晋玄学思潮的产生
        (二)南北朝时期经学的变化
    二、皇侃“为己”章思想之诠释
        (一)皇侃其人其书
        (二)皇侃《论语义疏》对“为己”章思想诠释研究
        (三)皇侃对“为己”章相关思想的诠释及其特色
第四章 宋明理学家对“为己”章思想的诠释
    一、理学思潮的兴起背景
        (一)科举取士,提高士子文人地位
        (二)儒学内部自身的发展
        (三)学者安身立命的时代焦虑
    二、朱熹“为己”章思想之阐发
        (一)朱熹“为己之学”宗旨的确立
        (二)朱熹对《论语》“为己”章思想的诠释
        (三)朱熹“为己”章思想的诠释特色
    三、张栻《论语解》对“为己”章思想的诠释
    四、陆王心学对“为己”章思想的诠释
第五章 明清经世致用学派对“为己”章思想的阐释
    一、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实学的兴起
        (一)东林党人的实用主张
        (二)明清三大学者的为学思想
    二、王夫之对“为己”思想的阐发
    三、刘宝楠“为己”章思想之诠释
        (一)刘宝楠其人其书
        (二)刘宝楠“为己”章释读
        (三)刘宝楠“为己”章的诠释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学: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辩证统一[J]. 涂可国.  东岳论丛. 2018(08)
[2]《中庸》“知远之近”一节的教化哲学内涵[J]. 于述胜.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8(03)
[3]意义的体验、兴发与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兼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J]. 周卫勇.  教育学报. 2016(06)
[4]杜维明涵盖式人文主义之建构[J]. 梁冰洋.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3(04)
[5]对《论语》“今之学者为人”的诠释与宋代儒学的内倾[J].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6]朱子对“为己之学”的诠释与建构[J]. 周之翔,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7]佛教文化与皇侃《论语义疏》[J]. 徐望驾.  宗教学研究. 2009(03)
[8]郑注与汉代别家《论语注》之比较[J]. 田春来.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01)
[9]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10]郑玄《论语注》探微[J]. 唐明贵.  中华文化论坛. 2005(02)

博士论文
[1]荀子与汉初儒学[D]. 李峻岭.山东大学 2014
[2]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 蔺熙民.陕西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孔子“君子不器”思想的教化意义研究[D]. 王超群.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化哲学思想研究[D]. 吴奇萍.山东师范大学 2017
[3]以“为己之学”为宗旨的孔子美育思想研究[D]. 段治媛.陕西师范大学 2017
[4]《论语正义》与《论语集释》比较研究[D]. 刘娟.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刘宝楠《论语正义》探析[D]. 李桂娟.安徽大学 2012
[6]皇侃《论语义疏》哲学思想研究[D]. 焦鹏伟.陕西师范大学 2009
[7]《论语》朱熹注与刘宝楠注的比较[D]. 屈玉丽.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早期儒家“为己之学”考述[D]. 魏忠强.曲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718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718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