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明代社师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8 23:37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统治与管理,仿照元代社学体例,以“训迪童蒙,化民成俗”为目的,在全国各个地方兴建社学,对乡村学童进行启蒙养正之教,而社学之教师,即社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推动着社学的发展。第一章主要梳理明代社学的发展脉络。明代的政治更迭频繁,社会经济发展较复杂,受不同统治者教育政策的影响,社学的发展一波三折,时起时伏。总体来讲,社学始建于洪武时期,且蒸蒸日上,然而自洪武后期,社学数量逐渐减少,直到永乐至宣德时期陷入沉寂;正统时期社学得以重新振作,并设置了提学官,极大地推动了社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因此嘉靖至万历时期,社学发展情况得到改善并步入正轨。此外,由于明代地域辽阔,社学的空间分布极为广泛,绝大多数地区都有设立社学的记载。不同地区设立社学的数量也有很大差异。第二章主要讲述明代社师的择取。择师标准上,遵循“学行可为师范者”这一理念,选择学术明正、行止端方的人为社师。择师方法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地方推选或地方官员主动聘请,二是由地方官考核选拔,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师队伍的质量与水平。社师的社会来源较复杂,主要包括儒士、生员、童生与...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史料整理
        (二)有关社师的研究
        (三)有关社学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社学
        (二)社塾
        (三)私塾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第一章 明代社学的发展
    一、社学始建:洪武八年(1375)
    二、陷入沉寂:永乐至宣德(1403-1435)
    三、重新振作:正统时期(1436-1449)
    四、进入高峰:嘉靖至万历(1522-1619)
第二章 明代社师的择取
    一、择师标准
        (一)“学”:学术明正
        (二)“行”:行止端方
    二、择师方法
        (一)推选
        (二)考选
    三、社会构成
        (一)儒士
        (二)生员
        (三)童生
        (四)致仕官员
    四、择业原因
        (一)救贫
        (二)济读
        (三)造就后学、施善乡里
第三章 明代社师的教学活动
    一、日常教学
    二、教学管理
第四章 明代社师的社会生活
    一、经济收入
    二、基本生活状况
    三、社会交往
        (一)与地方乡民的交往
        (二)与地方官员的交往
        (三)与文人学者的交往
第五章 明代社师的社会角色
    一、施教化于下
        (一)教化之资格
        (二)教化之内容
    二、言民瘼于上
结语:“师道”视角下的明代社师
    一、为师之道
    二、尊师之道
    三、求师之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安徽的蒙学教育[J]. 张室龙.  黄山学院学报. 2015(06)
[2]试论明代云南社学与基层社会的软性控制[J]. 付春,管卫江.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02)
[3]古代社学沿革与性质考[J]. 施克灿.  教育学报. 2013(06)
[4]古代社学对我国当前农民职业教育的启示[J]. 胡志艳.  辽宁教育. 2012(19)
[5]明代的山东社学[J]. 张宝义,赵树廷.  山东档案. 2010(06)
[6]明清时期甘肃社学及其性质探讨[J]. 刘玉璟.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0(05)
[7]中国古代社学教化职能初探[J]. 施克灿.  教育学报. 2010(01)
[8]明清时期社师的遴选、教学及经济收入[J]. 李良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2)
[9]元明清时期泉州的社学[J]. 郑燕凤.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10]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J]. 李良品.  民族教育研究. 2008(05)

博士论文
[1]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D]. 张昂霄.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D]. 刘静.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明代江西地区社学研究[D]. 王静.东北师范大学 2018
[2]王阳明的乡治思想和实践研究[D]. 倪敬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
[3]明清塾师研究[D]. 滕志妍.西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14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714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d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