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论文 >

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干预研究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1-12-23 04:11
  心理疾病公众污名是指社会成员对心理疾病及其患者的负面态度,包括对其的负性认知评价、消极情绪情感体验与歧视行为倾向。心理疾病公众污名使公众无法形成对心理疾病患者关注、接纳的社会氛围,对心理疾病患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负面影响,其干预受到日益重视。目前国内外提出了抗议、教育和患者接触等干预方式。其中,教育作为用正确信息替换错误信息的干预手段,在国内外研究中多用于干预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但对其干预效果仍存争议。同时,教育在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的干预应用上,仍有较大探索空间。此外,患者接触作为强调公众与被污名群体互动的干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出于便捷性和可控性的考虑,常使用间接接触的形式。而想象接触作为间接接触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去污名的研究,但目前仍鲜见想象接触干预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研究。教育、想象接触以及教育与想象接触相结合(简称教育+想象接触)的干预手段在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和内隐公众污名上分别有怎样的干预效果?相同的干预手段在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和内隐公众污名上的干预效果有何不同?均是本研究亟待探索的问题。据此,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的前后测...

【文章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心理疾病污名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干预研究综述
    1.4 研究现状述评与问题提出
        1.4.1 研究现状述评
        1.4.2 问题提出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假设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假设
    1.6 创新点
        1.6.1 测量方法有新拓展
        1.6.2 研究内容有新突破
        1.6.3 研究结果有新启示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被试
        2.2.1 样本量确定依据
        2.2.2 被试选取情况
    2.3 实验材料
        2.3.1 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测量材料
        2.3.2 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测量材料
        2.3.3 视频材料
        2.3.4 教育材料
        2.3.5 想象接触材料
    2.4 实验程序
        2.4.1 前测
        2.4.2 第一次干预
        2.4.3 第二次干预
        2.4.4 后测
3 研究结果
    3.1 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干预结果
        3.1.1 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干预前后测结果比较
        3.1.2 干预后实验组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组间比较
    3.2 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干预结果
        3.2.1 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干预前后测结果比较
        3.2.2 干预后实验组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组间比较
4 讨论
    4.1 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干预效果分析
        4.1.1 责任归因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1.2 危险评估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1.3 同情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1.4 生气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1.5 害怕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1.6 帮助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1.7 强制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1.8 隔离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1.9 回避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2 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干预效果分析
        4.2.1 认知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2.2 情感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2.3 行为倾向维度干预效果分析
        4.2.4 总体干预效果分析
    4.3 总讨论: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及干预效果比较
        4.3.1 心理疾病外显和内隐公众污名比较
        4.3.2 教育干预效果比较
        4.3.3 想象接触干预效果比较
        4.3.4 教育+想象接触干预效果比较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有效的教育引导
        5.1.1 提升教育队伍的专业性
        5.1.2 加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5.1.3 注重教育材料的多样性
    5.2 增进有效的患者接触
        5.2.1 编制合理的引导内容
        5.2.2 采用适宜的接触形式
    5.3 发挥教育与患者接触的合力
    5.4 合理引导社会期待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被试基本信息及归因问卷-27中文版举例
    附录2:教育材料举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昆明桃园两地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现状比较 [J]. 张萌,邓慧君.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4)
[2]弓形虫感染引起精神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J]. 郑维泓,窦宁馨,吕志跃.  热带医学杂志. 2017(01)
[3]PTEN基因在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陆颖,张晨,易正辉.  精神医学杂志. 2016(05)
[4]学校环境中的积极行为支持——一种可借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J]. 刘艳,蒋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5]教育中的精神病态人格障碍的问题与防范 [J]. 包翠秋,冉亚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6)
[6]中小学生民族偏见与歧视的成因及干预策略:群际接触的视角 [J]. 曲映蓓,辛自强.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02)
[7]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 [J]. 尧丽,于海涛,段海军,乔亲才.  心理科学. 2015(05)
[8]中学生专业心理帮助有效性、归因方式与心理污名关系 [J]. 秦峰鸣,高晓寒,孙宏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7)
[9]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基于说服双过程模型 [J]. 刘志明.  江汉学术. 2015(04)
[10]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的研究 [J]. 程跃文,杨思亮,桑青松.  中国特殊教育. 2015(04)

博士论文
[1]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D]. 李凤兰.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D]. 颜志雄.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评估及其预测因素[D]. 王晓刚.西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人格特征与价值取向在中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中的作用[D]. 李歆乐.华南理工大学. 2016
[2]心理疾病内隐污名与外显污名的测量方法及关系研究[D]. 朱鸿健.江西师范大学. 2015
[3]想象接触降低群际威胁感:感知相似性的作用[D]. 黄群英.西南大学. 2014
[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现象[D]. 张晓凤.华东理工大学. 2014
[5]观点采择对心理疾病外显和内隐污名的影响研究[D]. 岳童.西南大学. 2013
[6]成人依恋的GNAT内隐测量研究[D]. 白延国.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7]想象性群际接触、接触经验对农民工内隐偏见的影响[D]. 李艳敏.苏州大学. 2012
[8]情绪确定性对信息加工的影响研究[D]. 刘学梅.西南大学. 2010
[9]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陈博.首都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47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xinli/3547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6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