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计算教学五部曲

发布时间:2014-07-24 12:25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既要重视以计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与计算能力为核心的发展目标。因此,计算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刨设情珑,激发兴趣

  有效的数学情境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此,计算教学应与学生的情坡有机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进而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可创设"小明买梨"的情境。

  小贩:哎,卖梨啦,新鲜的大鸭梨,快来买啊,一块钱一斤....

  小明:啊!一块钱一斤,太贵了吧,便宜点卖不卖?小贩:你说多少钱?

  小明:五块钱三斤吧。

  小贩:(笑)….,.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情境,你想说点什么吗?小明买三斤梨应花多少钱?请你们帮他算一算,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此引入新课,这样的情境创设紧扣教学内容,体现情境创设的简捷、有效。

  二、注重算理,掌握方法

  算理是计算规则的理论依据,规则是算理的具体化。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计算,而且还应该社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再理解算理的基础掌握算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在引出算式"43+21"后,教师要求学生周小棒摆一援,第次摆上了43根(4捆和3根),第二次摆出21根,并提问.2]根小棒怎么摆比较好?(2捆放在4拥下面,1根放在3根于面)请说明理由?(这样容易算出结果,因为整捆委和整拥合在一起,羊根姿和单根合在一起)。这一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列竖式时相同位数要对齐的规则,这样不仅使学生领悟了算理,同时又为规则的概括打下了基础。

  三、算法多样,优化选择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算法多样化。但教学时不使,停留在算法多样化的表面,而必须关注算理的优化。教师在"尊重、接纳、欣赏"学生的思维创新带来的算法多样化以后,要引导学生去比较、去体验,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提升自己原有的思路和算法,从而自觉地进行最优化。例如教学{I∞以内数的连加》时,学生探索出了算式:24+29叫4的五种计算方法。

  (1)20+20=4040+40=80

  4+9+4=1780+17=97

  (2)用两个竖式计算:先算24+29=53,再算53叫4=97(3)只用了一个竖式连加:24+29叫4=97

  (4)20+20叫0=80,4+9+4=17,80+17=97

  (5)用口算:24+44=68,68+30=98,98-1=97……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么多的算法,觉得哪种最合适?在对各种方法的比较、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选择的方法做出了积极的反思和改进。最后学生都觉得选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好,不会错,心里踏实。

  四、加强口算,提高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实践表明:笔算的错误,大部分学生是由于"20以内的加减法"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刚开始练习时,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在算理明、思路清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的题量,加快练习的速度。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口算,如走迷宫、钻山洞、送信、玩,扑克等,使学生感到口算也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每天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笔耕论文,使学生看到算式也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每天坚持3-5分钟的口算,使学生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得数,将算式与得数直接联系起来。从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技巧,达到口算准确、熟练。

  五、检验习惯、自觉养成

  验算是计算过程中不少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规定验算的题目会进行检验外,其他计算题则基本上不愿‘意检验,更不会自觉检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让他们体验到检验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一些检验的方法。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总之,教师要正确认识计算教学的作用与价值,重视数学中的计算教学,在扎实有效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6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6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