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5:26
   本文分析当代美国课程话语转向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动因、理论基础。勾勒当代美国课程领域的话语谱系,通过对课程话语系统的重要主题进行阐释,理解其蕴含的丰富的课程意义。比较、评价多元的课程话语,概括其主要的特点,最后阐明当代美国课程话语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全文分为10章,由3部分组成:课程话语转向及理论基础;课程话语系统及课程理解;课程话语的比较和启示。 当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提升语言在课程研究中的价值,突破传统的课程领域过分重视普适性的原理的研究状况,出现了多元的课程话语。课程研究这一新的发展趋向,有其深刻的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学背景。当代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场景促成了课程话语转向,西方语用学的兴起以及抽象社会理论,成为课程话语转向重要的外部推力。美国教育自身的变革以及课程领域内发生的概念重建活动,使课程研究发生了范式的根本转换。因此,当代美国课程领域的话语转向,正是在这种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出现。课程话语是“课程理解”范式的生动体现。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树,为当代美国课程话语提供了文化语境,丰富了课程话语的资源,使其在精神的底蕴方面带有浓郁的批判气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差异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是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直接的语源和思想基础。 当代美国课程研究一方面向外拓展,把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场景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的意义上理解和建构课程的意义,促成了政治性课程话语、种族性课程话语、女性主义课程话语、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另一方面,课程研究向内深入,即课程研究深入到儿童日常教育生活的内部,深入到课程研究者本人生活的内部,通过对这些具体的生活进行反思,达成理解、建构课程意义的目的,开启了现象学课程话语、自传性课程话语。多元的课程话语架构了当代美国课程领域,各种话语的主题隐藏复杂的课程意义。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文本,试图对其主题进行阐释,领会其深刻的课程内涵,以拓展我们对课程的思维。 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的主题复杂多样。多元的课程话语具有不同的语源和文化语境,形成对课程意义的不同理解,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当代美国课程话语复杂而多元,需要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G571.2
【文章目录】:
导言
    一、问题之源
    二、研究的意义
    三、概念的诠释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
    五、论文的基本架构
第一部分 课程话语转向及理论基础
    第一章 课程话语转向的动因分析
        一、课程话语转向的外源性动因
        二、课程话语转向的内源性动因
    第二章 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差异理论
        三、社会性别理论
第二部分 课程话语系统及课程理解
    第三章 政治性课程话语
        一、政治性课程话语的主题
        二、政治性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四章 种族性课程话语
        一、种族性课程话语的主题
        二、种族性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五章 女性主义课程话语
        一、女性主义课程话语直接的语源:女性主义
        二、女性主义课程话语的主题
        三、女性主义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四、女性主义课程话语的评价
    第六章 现象学课程话语
        一、现象学课程研究
        二、现象学课程话语的主要发言人及其主题
        三、现象学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七章 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
        一、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
        二、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的主题
        三、后结构主义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八章 自传性课程话语
        一、自传性课程话语与概念重建活动
        二、自传性课程话语的主要话题
        三、自传性课程话语的课程理解
第三部分 课程话语的比较和启示
    第九章 课程话语的比较与评价
        一、课程话语的多维度比较
        二、课程话语的特点
        三、课程话语的评价
    第十章 课程话语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中遭遇的阻力
        四、当代美国课程话语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蓉辉;当代美国音乐教育的特征与理念[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2 洪明;;当代美国教师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3 周蕾;;当代美国经济伦理学的演变与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4 陈冬秀;;评当代美国通俗小说之暴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徐宇清,吴淑媛;当代美国高校德育的历史沿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06期

6 项卫星;90年代初期美国的金融改革及其性质与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7 黄汉升;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特点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8 陈向东;中美高等学校机构编制管理的比较与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9 俞珉;任韶华;古镜;;这事儿谁摊上谁犯难[J];北京纪事;1998年11期

10 吴心正;美国高校的安全立法和警察制度[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马晓翔;新媒体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3 苏喜庆;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探源[D];西北大学;2012年

4 张陈;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D];西南大学;2011年

5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6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奚红;当代城市管理及其哲学理念[D];苏州大学;2005年

8 包惠;美国产业研发的空间结构与科技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程雪峰;媒介垄断与文化渗透:冷战后美国传播霸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界;“9·11”事件后美国反恐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05年

2 王娟涓;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苍金户;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解红丽;美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研究(1947—1958年)[D];苏州大学;2005年

5 毕云;美国高校收费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晓峰;美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范明丽;美国农村社区学院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郑晓军;美国投资基金独立董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吴布林;资源委员会与美国的技术贸易(1932-1949年)[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小丽;PDS: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89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889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