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因声求气”理论视域中的高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2-04-16 08:21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倡导的古文创作理论,这一理论在清代桐城派相继的作家姚鼐、方东树、张裕钊等人阐释中得到了不断发展,现代学者朱光潜对这一传统理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因声求气”内涵是通过读者对古诗文的声律的诵读,达到对作品的语言意蕴、作者的精神气质与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因声求气”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诵读。“因声求气”理论符合古诗文文本特征;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解决古诗文教学存在的对声律重视不够、对于诵读内涵以及方式处理简单以及对人文情感忽视的相关问题,具备应用于高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基础。从声入手,读准作品音韵;由声入话,读出作品语意;以气为本,读出作品情感;由气入境,读出作品品味,这是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策略,对高中古诗文诵读教学来说不可或缺。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因声求气”理论概述
    2.1“因声求气”的产生与发展
    2.2“因声求气”的现代继承与创新
    2.3“因声求气”的理论内涵
第3章“因声求气”应用于古诗文诵读教学的依据
    3.1 理论基础
        3.1.1 古诗文文本特征
        3.1.2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规定
        3.1.3 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2 现实需要
        3.2.1 古诗文教学对声律重视不够
        3.2.2 古诗文教学对诵读的处理过于简单
        3.2.3 古诗文教学对人文性情感的忽视
第4章“因声求气”在高中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从声入手,读准作品音韵
    4.2 由声入话,读出作品语意
    4.3 以气为本,读出作品情感
    4.4 由气入境,读出作品品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因声求气 以“义”贯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J]. 张向群.  中学语文. 2016(30)
[2]诵读品情比较赏妙——《登高》教学设计[J]. 魏代强.  亚太教育. 2016(29)
[3]因声求气——《烛之武退秦师》的诵读教学[J]. 李华.  语文天地. 2016(04)
[4]中学语文朗读指导教学研究[J]. 童志斌,尹菲.  课程教学研究. 2015(11)
[5]果敢睿智率直勇猛的“小人物”——《鸿门宴》中樊哙艺术形象论析[J]. 蔡娟.  鸡西大学学报. 2015(08)
[6]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 于龙.  课程.教材.教法. 2015(08)
[7]“因声求气”:桐城派对声韵美的不懈追求[J]. 邓心强.  理论与现代化. 2014(03)
[8]关于文言文教学中的“因声求气”[J]. 洪慧.  文学教育(中). 2013(06)
[9]桐城派“因声求气”理论源流考辨[J]. 任雪山.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10]浅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J]. 王君,张丽花.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8)

博士论文
[1]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 李功连.湖南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刘大櫆《论文偶记》研究[D]. 李季.安徽师范大学 2012
[2]朗读背诵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D]. 郎爽.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朱光潜和桐城派[D]. 任雪山.安徽大学 2010
[4]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探究[D]. 陈思.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诵读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D]. 李春玲.首都师范大学 2007
[6]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论[D]. 徐华.四川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45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645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7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