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课程的人类学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12:09

  本文关键词:课程的人类学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课程的人类学基础从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出发,阐明人类学对课程研究、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领域基本问题的影响。对课程的人类学基础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和扩展课程的理论基础,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为我国课程改革寻找理论依据,指导课程发展。 以往对课程基础的研究多集中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传统的学科领域,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课程进行研究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我们从两个方面搜集资料,一是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的课程研究,二是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有关课程问题的阐述。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已有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有很多重要问题仍没涉及到,思辨性的研究结论多,真正进行田野研究的尚属少数,研究尚处于较浅层次,系统性较差。 人类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基本原理为我们更充分的认识课程提供了基础。人类学启示我们要深入田野进行课程研究,将民族志引入课程使课程研究具有了质性研究的特点,并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他者的眼光看待问题有助于实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平等,文化分析则开拓了课程研究的视野。从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课程设计,视野得到了拓展,多元主体有机会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文化的霸权。人类学视域之下,课程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人类学有助于合理解决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矛盾,科学处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间的关系。在课程实施方面,人类学的引入有助于我们正视课堂文化冲突,全方位设计教学时空,开放性开发课程资源。在课程评价上,兼顾了多元价值取向,拓展了评价的视野,强调评价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并且吸纳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评价。
【关键词】:课程研究 课程理论基础 人类学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绪论8-20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8-12
  • 1. 深化和扩展课程的理论基础8-9
  • 2.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9-10
  • 3. 为我国课程改革寻找理论依据,指导课程发展10-12
  •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12-15
  • 1. 课程基础12-13
  • 2. 人类学13-14
  • 3. 课程的人类学基础14-15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5
  • (四) 研究综述15-20
  • 1. 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的课程研究15-17
  • 2. 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有关课程问题的阐述17-18
  • 3. 小结18-20
  • 二、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20-28
  • (一) 人类学的基本概念20-23
  • 1. 人20-21
  • 2. 文化21-22
  • 3. 种族、群组、民族22-23
  • (二) 人类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23-28
  • 1. 田野调查与民族志23-25
  • 2. 我族中心与他者25
  • 3. 文化分析25-28
  • 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启示28-35
  • (一) 田野研究与课程研究28-30
  • (二) 民族志与课程研究30-32
  • (三) 他者思维与课程研究32-33
  • (四) 文化分析与课程研究33-35
  • 四、课程的人类学作用机制分析35-50
  • (一) 人类学对课程设计的影响35-40
  • 1. 扩展课程设计的视野35-38
  • 2. 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设计38
  • 3. 摆脱文化霸权的束缚38-40
  • (二) 人类学对课程目标的影响40-43
  • 1. 促进人的真正解放41-42
  • 2. 合理解决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42-43
  • 3. 科学处理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43
  • (三) 人类学对课程实施的影响43-47
  • 1. 正视课堂文化冲突,有效处理教与学的关系43-45
  • 2. 全方位设计教学的时空,创设教学情境45-46
  • 3. 开放性开发课程资源46-47
  • (四) 人类学对课程评价的影响47-50
  • 1. 拓展评价的视野,兼顾多元价值取向47-48
  • 2. 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8
  • 3. 多元主体合作参与课程评价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7
  • 后记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鸿保,陆煜;历史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利用和误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费孝通;;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J];读书;1990年10期

3 常永才,孟雅君;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4 肖川;论教育的人类学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5 李运奎;;人类学方法——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15期

6 李长江;李运奎;;人类学方法——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05期

7 李运奎;;人类学方法——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0期

8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张红霞;教育“行动研究”的原理及其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梅其君;;技术人类学:一个成长中的新学科[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木生;陈永旗;;漳州市四起杀人碎尸案应用法医人类学方法检验鉴定情况[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吴姿娟;;从《旷野中的认知》看认知的人类学进路[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万建中;;钟敬文先生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贡献[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黄传坤;杨家康;陈昆玉;;产业循环经济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应用的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王媛;曹树基;;民居研究中的历史人类学方法与社会史视角之新探索——以松阳县石仓村为例[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兵;;试论道德的人类学基础[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安东尼奥·奈格里;申林;;共产主义:概念与实践之思[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9 管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让·菲利普·德兰;余永林;;作为一种唯物主义方案的承认伦理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 主任;人类学基础奠定多元一体化格局的人种成分相对稳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谢维扬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人类学方法:作用与局限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黄淑娉;临别花开君子兰 有情应怜书生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皇甫晓涛 中国文学人类学会特约,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人类学、比较文学与文化产业研究[N];文艺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文杰;庄孔韶:发现“虎日”[N];成都日报;2006年

6 喻国明;新闻有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王庆环;一位杰出人才的报国情[N];光明日报;2007年

8 府建明;“拿来主义”依然精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卢卫红;文化观念下的天学真原[N];光明日报;2005年

10 牛锐;用人类学方法观察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鄢庆丰;中国村庄社区转变的理论脉络与经验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军平;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宋立军;超越高墙的秩序[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陈锐钢;意义的寻求—解读玛丽·道格拉斯的“格/群”文化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王伟臣;英美法律人类学的困境:格卢克曼与博安南之争[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少静;课程的人类学基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周文清;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泽芬;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梅小青;中国传统皮船技术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陈瑾斓;甘南卓尼游牧藏区人类学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

6 梁时英;吉尔兹与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陈安民;超越分野[D];西南大学;2010年

8 李一舟;基于UCD的农村手机用户研究和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9 吴庆庆;人类学进路与社会学进路:巴黎学派STS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李淘;仪式中的教育意蕴[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课程的人类学基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20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0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