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缓冲与催化: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24-02-20 21:44
  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机制及其保护性因素,对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和临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以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为依据,考察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杀人际关系理论的潜变量模型能较好拟合我国大学生自杀行为数据。自我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显著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且具有叠加效应。习得的自杀能力,尤其是死亡恐惧感的降低,对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显著影响。希望对大学生自杀行为存在缓冲和催化两种调节作用。当个体心理状态恶化时,高希望水平会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降低自杀意愿和行为产生的可能;但在同样情况下,如果个体缺乏希望或绝望悲观,则会起到一个催化作用,放大对自杀行为的影响力度。随着个体心理状态恶化程度的提高,这两种机制的作用逐渐增强。研究发现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临床或预防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图2IPTS———自我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的交互作用注:n/s=non-significant;*P<0.05;**P<0.01;***P<0.001

图2IPTS———自我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的交互作用注:n/s=non-significant;*P<0.05;**P<0.01;***P<0.001

之下,自我累赘感知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力度大于归属感受挫。在习得的自杀能力中,死亡恐惧感的降低显著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产生(β=0.140,P<0.001)。身体痛苦忍受性的提高虽然也显著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β=-0.044,P<0.05),但在影响力度上相对较低,且与IPTS....



本文编号:3904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904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