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利用微公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9 17:28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被人们广泛使用,微时代也正式到来。微公益作为微时代新型的公益形式,兴起之初,主要是借助于网络,但随着微公益的不断发展,线下的微公益活动也不断丰富与发展。微公益以其参与门槛低、简单易行、参与方式与内容多样等优势,迅速的被人们所熟知和参与,同时其倡导的人人参与、时时参与,聚沙成塔等理念,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接受与认同。微公益的出现,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不仅是作为参与者,同时还可以是微公益的发起者、监督者。公益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善事、乐事,微公益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已然成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与微公益的特征具有某些天然的契合度,因此,微公益逐渐成为大学生乐于参与公益、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新形式。在微公益活动中,大学生不仅能更好的去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点滴爱心;也能在微公益中去感悟、体验、认知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把助人、友善、利他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道德品质,进而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无疑拓展了高校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实践平台,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微公益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论解读
    (一)微公益的概念界定、特征及理念
        1. 微公益的概念界定
        2. 微公益的特征
        3. 微公益的理念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解析
        1. 责任意识
        2. 社会责任意识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二、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成效
        1.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
        2. 高校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积极举措
    (二)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令人堪忧
        2.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3. 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教学创新乏力
        4.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缺乏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助力
        5. 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整合力不强
三、微公益是高校解决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短板的有效实践平台
    (一)微公益的特征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高度契合,易于实施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1. 微公益的简单易行、微投入契合了大学生碎片化时间多、微收入特点
        2. 微公益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契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
        3. 微公益丰富的线上活动契合了大学生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网络技能优的特点
    (二)微公益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实践平台
        1. 微公益丰富了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实践教育途径
        2. 微公益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载体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显性教育
    (三)微公益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1. 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2. 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奉献信念
        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
四、高校利用微公益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策略思考
    (一)积极倡导微公益理念,内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1. 将微公益理念融入高校社会责任教育之中
        2. 形成校社联动的微公益理念教育,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二)大力营造微公益氛围,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体验
        1. 营造充满微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激发社会责任情感
        2. 树立微榜样,激发大学生“微”力量
    (三)努力促进微公益常态常新,帮助学生主动践行社会责任
        1. 发挥学生处、团委等的组织协调作用,促进微公益常态化
        2. 整合各种有益网络资源,积极搭建网络微公益平台
        3. 打造丰富多彩、点面结合的微公益活动,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
        4. 加强与家庭、社会公益组织的联动,促进大学生外化社会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40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840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