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所需的适用型本科人才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07 17:35

【摘要】随着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扩大,企业迫切需要适用型本科人才。本文以天津科技大学国际学院软件人才培养为例,介绍了合作办学的过程和做法,探索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 软件外包 适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1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出能够获得企业、市场认可的毕业生,已成为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作为重点面向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专业,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满足市场、企业对适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解决好教育质量和特色的问题,使其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并着重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 着眼新兴行业,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挂钩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结构,橄榄中间就是本科毕业生,两头是高端开发人才和大批从事基础工作的低端技术人员。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处于热门时期,就业也相当不错,在各高校扩招计划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首选,从而形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结构在今天呈现了所谓“橄榄型”,在各高校各个相关专业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基本雷同的情况下,这部分毕业生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随着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对这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使用1-2门外语的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特别是日本少子化和“团块世代”接近退休年龄,优秀软件开发人才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已经对日本的计算机和电子类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从而使日本软件开发企业将视线越发转向海外,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国际合作开发。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70.28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8.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2%。其中,仅只是对日软件外包服务产业分析,今后3-5年内,年增长率将保持在400%左右。而目前对日软件出口虽然占我国软件出口总额的60%左右,但我国企业所承担的项目在整个日本可承包项目中只占到1-2%。为了在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熟练使用日语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更是成为企业争相追捧的人才。
  正是认识到这一状况,以IT人才需求趋势为依据,由教育部批准,我校与日本京都计算机学院以及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联合创办了以日语为第一外语,兼修英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专业,并在2000年招收了第一批计划内本科生,迄今为止已有六届毕业生。而2001年教育部批准36所高等院校成立软件学院,于次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可以说,我校是在全国的本科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对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
  
  2 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听取企业意见,促进教学改革
  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环境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积极的听取企业意见和声音,这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大有益处。
  我院定期组织由院领导带队、教学负责人及专业老师参加的企业走访活动。先后走访了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北京)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用人单位。
  并且,先后邀请了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人力资源部及技术部人员来校,通过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座谈,我们了解到,现阶段的我国软件人才培养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软件外包产业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软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软件作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抽象处理后,再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具体表征,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现实事物的抽象化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确立。为此,具有上述两方面能力的人才是软件产业所急需的。然而现阶段的软件人才培养对上述能力的养成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因此通过以下两点来促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第一、通过对从各企业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我们修改教学计划以及编制新教学计划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依据;第二、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现在我院实施的在专业教学中嵌入企业部分必要的培训课程,就是通过几年的办学中获取的用人单位意见以及在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今天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转贴于

笔耕文化传播

本文编号:2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7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