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培智学校家庭陪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1 08:27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中、重度障碍的特殊儿童进入了培智学校。培智学校面临着学生数量庞大、学生障碍类型多样且程度重、师资力量匮乏等一系列困难。不少培智学校正在把家庭陪读当作解决困难的措施。但家庭陪读真的能有效解决培智学校的困难吗?家庭愿意来陪读吗?家庭陪读真的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吗?这些问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值得去探讨。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研究选取C市两所开展家庭陪读的培智学校的25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对9名陪读学生、9名陪读人员、5名陪读班级班主任,从早操到放学期间的教学与生活片段进行了为期18天的观察。同时笔者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9名陪读人员、5名陪读班级班主任以及2名学校管理者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为对家庭陪读的认识,家庭陪读的实施现状,对家庭陪读的支持三个方面。研究发现,陪读人员参与意愿与培智学校对家庭陪读的需求存在冲突,多数家庭不愿陪读,却仍被学校安排陪读。培智学校家庭陪读的实施现状中,陪读人员的参与形式以全天偶尔入班陪读为主,大部分陪读人员到校不到班。家庭陪读内容以照顾陪读学生的生活起居为主。但家庭陪读过程中存在颇多问题,部分家庭被强制要求陪读...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不少培智学校把家庭陪读当作解决困难的措施
        1.1.2 实践中的家庭陪读让笔者心生诸多疑惑
        1.1.3 培智学校家庭陪读相关的研究不足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的研究
        2.1.2 特殊教育学校家长参与的研究
        2.1.3 培智学校家庭陪读的研究
        2.1.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培智学校
        2.2.2 家庭陪读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的具体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自然观察法
        3.3.2 半结构访谈法
    3.4 研究过程
        3.4.1 预研究
        3.4.2 研究数据的收集
        3.4.3 研究数据的整理
4 研究结果
    4.1 培智学校陪读学生与陪读人员基本信息
    4.2 培智学校家庭陪读参与意愿与需求
        4.2.1 家庭陪读参与意愿与需求基本情况:参与意愿与需求存在冲突,大部分家庭陪读是被学校安排
        4.2.2 家庭陪读参与意愿与需求冲突原因:考虑出发点不同,家庭意愿被忽视
    4.3 培智学校家庭陪读实施现状
        4.3.1 培智学校陪读人员参与形式:全天偶尔入班陪读为主,大部分陪读人员到校不到班
        4.3.2 培智学校家庭陪读陪读内容:照顾陪读学生生活起居为主
        4.3.3 培智学校家庭陪读存在的问题:问题颇多,未达到促进陪读学生发展的目的
    4.4 培智学校家庭陪读未达目的原因分析
        4.4.1 陪读人员的原因
        4.4.2 培智学校的原因
5 讨论与分析
    5.1 陪读家庭的意愿何处安放
    5.2 陪读人员自我的生活意义何在
6. 研究结论
    6.1 家庭陪读具有非必需性与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6.2 家庭陪读具有阶段过渡性,但必须大力改善
7 研究建议
    7.1 培智学校合理增加、利用教师资源
    7.2 完善培智学校评估工作
    7.3 明确责任分配,加强学生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7.4 出台家庭陪读相关的规章制度
    7.5 尊重家庭意愿与需求,充分利用优秀、积极陪读人员资源
    7.6 培智学校加强对陪读人员的培训
8.研究反思
    8.1 本研究的不足
        8.1.1 研究样本量不足
        8.1.2 访谈提纲及观察表的编制还需要不断验证及修订
        8.1.3 数据分析还需不断完善
    8.2 研究展望
        8.2.1 将负责学生住宿的培智学校纳入研究对象
        8.2.2 扩大研究的特殊学校类型
        8.2.3 扩大研究地域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599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599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1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