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动态

发布时间:2016-08-28 21:36

  本文关键词: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研究动态

    通过对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发表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杂志的分析与综合,发现这半年有关学者对我国教育管理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广范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管理学学科论方面。有学者对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还有学者通过三维审视的方式再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再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二是在教育管理学自身理论方面。既有对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也有对教育管理管理观念的研究。

    一、教育管理学学科论
    张伟坤,黄 崴《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第80-86页)一文中指出:近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体现在研究数量的增加、研究主题的扩展、研究范式的初步转型、研究队伍的成熟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主流的重点热点领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教育管理学科体系建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等基本问题,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未来教育管理学研究应继续关注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时应具备问题及前瞻意识,并在比较与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坚持发展本土的教育管理理论。
    陈红燕,张新平在《再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三维审视》(《现代教育管理》2013 年第2期,第18—20页)中指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可以从“教育学科还是管理学科、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应用学科还是理论学科”三个维度进行审视。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高度教育化的管理学科,它归属于应用性社会科学。通过三个维度对教育管理学的性质进行审视后,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高度教育化的管理学科,它归属于应用性社会科学。
    赵映川《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吗?》(《高校教育管理 2013年6月,第4期 第48—49页)中指出,在科学日益复杂化的时代,在知识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如果还固守陈旧的学科观,显然有碍学科的发展。库恩的“形而下范式”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新视角:即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否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不影响其学科性。根据这个标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可以成立。
    二、教育管理学本身理论
    (一)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丁志伟《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创新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13 年第5期,第75至90页)中指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简政放权,把权力下放给最该拥有权力的部门和机构,实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来说,其改革借鉴意义堪比当年农村改革的“小岗村”。
  秦发盈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发展趋向》(《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第2期,第39—42页)一文中指出,成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至今这一改革仍在继续。在成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管理体制的改革又是其关键。其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改革启动阶段,第二为改革深化阶段,第三是重点突破阶段,以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为标志。
    唐建华在《高校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7月第7期,第45—54页)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加快,高校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日益显现出不足的地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已经在积极改革,目标就是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大学制度,构建一套符合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我们应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应该努力创新高校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更新与创新。
    范明丽, 庞丽娟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第11—16页)中指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政府职责定位不清晰、各级政府与政府各部门间权责划分不合理、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健全、督导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促进公平、保障质量,明确政府主导责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实行绩效管理,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分阶段、分区域稳步推进。
    邵泽斌在《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3期,第26—32页)中指出, 以"行政授权"为特征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内在地具有义务教育供给的激励优势与激励困境。1980年代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治理先后经历的"以乡镇为主"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具有相似的治理特征。当前,必须在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完善义务教育供给的激励优势,破解义务教育供给的激励困境,构建"管理重心下移、激励机制完善、经费供给充足"的义务教育治理机制。
  孙怡,谢鸿全在《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对比与分析》(《教育观察》2013年第1期,第27—30页)中指出, 由于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地理环境、社会宗教等原因,经过数年的历史演变,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美国形成了国家干预、地方分权、学校自治三者互相依存和统一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而在中国形成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文章分析了两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给予了极大地启发和建议。
  王志强在《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简要分析》(《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第33—37页)中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各项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步进入正轨。针对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国家相继进行了改革的各项尝试,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仍就存在着很好的进一步发展空间。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使得职业教育管理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文章作者以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简单的对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做了一个简单的个人论述。
    (二)关于教育管理机制的探讨
    丁延发在《论人本化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机制》(《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7期,第22—28页)中指出,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管理机制已经发生了由控制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的转变,也就是说管理的主要职能不在于监督、控制,而是以提供适当的服务为宗旨。相比于传统的控制性管理模式,服务性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是人本化,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寻求符合人性需求的服务机制。学校教育是一项“为人”与“成人”的活动,学校是为了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专有的社会组织,现代管理的服务性转向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学校管理需要以人本主义为基本理念,探求人本化的高职管理机制,这也是高职教育管理机制转型的必然要求。
  杨春燕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期,第11—19页)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是教育管理对教育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一种回应与完善,对促进社会和教育管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也能够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效率。因此,其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聂亚杰在《探讨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华章》2013年第28期,第44—49页)中指出,构建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机制是现代教育、学校发展、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渗入,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机制不仅包括管理层内部管理机制,且涵盖大学校园管理、人际关系调节、学生管理、校园内部各资源管理等内容;因此,管理中必须以有效方式来实现大学教育全面化管理,充分发挥各个行为主体的作用,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从而实现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文章说明了构建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机制的必然性,并结合现代大学教育和谐管理要求,提出一些构建和谐的大学教育管理机制的意见。
    刘其晴,周宜在《芬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第21—27页)中指出,质量管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近10多年来,质量管理在芬兰职业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芬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政策及其蕴含的理念直接影响着芬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实践选择。芬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由强制性机制和自愿性机制构成。前者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绩效本位拨款、供需匹配预测、国家核心课程、技能展示系统、质量评估等机制;后者主要包括建议性机制和技能竞赛机制。这些机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三)关于教育管理观念的研究
    尹姣容在《新功能主义对教育管理的启示》(《郑州师范教育》, 2013年1月第一期,第20—23页)指出,新功能主义非常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在理论探究中产生和存在的争论是促进科学不断变化及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一门学科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管理研究的趋向是科学化,而要成为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必须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中国教育管理整体正处于一个从经验、人治到理性、科学管理的转变过程,而新功能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对于中国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转向具有启示意义。
    陈爱平,李志平在《试谈激励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应用》(《科学管理》,2013年6月第二期,第10—17页)指出,激励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另外不能忽视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不仅能极大激发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学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而且与学校的其他工作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也非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宓甜在《论高教成人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新视域下的发展》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12期,第45—49页)指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改革教育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终身教育全面普及的新趋势下,"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了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日趋成为高教成人教育管理新模式。并通过对成人教育管理的分析,提出了高教成人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
    杨明宏在《人性消解:现代教育管理的人学审视》(《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4期,第19—24页)中指出,现代化进程中,受工具、技术理性主义的强势渗透,无限崇尚理性、迷信数字和追求效率的现代教育管理走上了麦当劳化的管理模式,出现了人文的失落和自由的压抑,个性的丧失和创造的消解,人格的扭曲和道德的失范,陷入了现代性危机的漩涡。以人学理论为分析框架,教育管理的现代性危机其实质上是现实的教育管理问题在理论层次、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究其根源,就是现代性以绝对理性去定义人——"单向度"的理性人假设,使人的存在失去了根基而出现的"人"的观念的危机。
    金莹在《以人为本——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观念定位》(《高教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2期,第47—51页)中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化发展和稳步调整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更加需要认清高校行政管理的定位和性质以及高校行政管理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在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贯彻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去,为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助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种体制的改革首先就应当从观念的转变入手。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在进行中,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我们更应当不断的深入对以人为本观念的理解,以此来指导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以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能够跃上新的台阶。
    金保华,顾沛卿在《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年第1期,第16-19页)一文中指出人性假设是每个管理主体、每种管理模式在哲学和价值观念上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各种管理主体、管理实践者乃至管理学家都以其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判定作为依据,采用各自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手段,来指挥、控制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起一定的管理理论与模式。由此看来,人性假设构成了管理的理论前提,一定程度上,人性假设预制、作用于管理理论和模式。人性假设构成教育管理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前提,预制和作用于教育管理理论与模式。
                                                                            (王帅 编译)


  本文关键词: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4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04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6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