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1898-1911:梁启超立宪思想的萌生与转变

发布时间:2020-11-20 10:10
   近代中国立宪思潮的发轫是伴随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涌现的。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早日摆脱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们对西方的宪政话语进行了中国式的解读,形成了独特的“宪政—富强”的宪政文化范式。这一文化范式,是以梁启超为杰出代表的思想启蒙者们对实施中国的宪政之道进行有力探索的结果。毫无疑问,他们对西方宪政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一种误读,他们对于宪政理念在中国的接纳和普及上,成为时代的旗手和精神的先导和鼓动者,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开始了在中国艰难的宪政之道的寻根之旅。 本文对梁启超的立宪思想以1898—1911年为时间段进行了专门研究,试图探寻他对宪政的认知和把握,完整再现他对宪政审视和思考的心路历程,揭示他的宪政思想萌生与转变的真实原因。文章通过对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分阶段的研究,认为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立宪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原创性,他对西方宪政话语的认知是很有见地的,他的立宪思想对于我国今后的宪政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文章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 引言对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发轫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分析,认为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宪政是西方社会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而近代中国宪政思潮的涌现却是在西方价值观念的有力挑战的情形下出现的。中国近代宪政思想的涌现,必须进行艰难的语境转换。 第一部分对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立宪思想的萌生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梁启超立宪思想的萌生更多的是受到康有为立宪思想的影响,“民权”与“议会”是其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儒家思想与西方宪政思想的比附论证,借助西方的社会进化理论,阐明了“君权”与“民权”相嬗的原理,初步形成了“君权与民权”为框架的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第二部分对梁启超思想激进时期的立宪思想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梁启超一方面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力口深入的批判,提出了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时代课题,并对在君主立宪框架下的立法权的归属问题,政府与人民的权限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另一方面在吸收了西方的自由权利学说以后,思想日益激进起来,力倡革命排满和破坏主义,思想倾向于民主共和政体,并对民主共和政体下的新国家观和自由权利学说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学位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D921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立宪思想的萌生
    (一) “今日欲强中国,宜莫亟于复议院”
    (二) “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二、梁启超思想激进时期的立宪思想
    (一) “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二) 破坏主义与民主立宪
        1. 破坏主义,“遂成为今日第一美德”
        2. 新的国家观
        3. 独特的自由权利观
三、梁启超立宪思想由激进趋向缓和
    (一) 思想转变的原因探析
    (二) 独特的开明专制理论
四、梁启超君主立宪思想的回归
    (一) 三权分立宪政体制
        1. 国会制度
        2. 责任内阁制度
        3. 司法独立制度
    (二) 政党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发云;钟珍维;;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张跃先;;梁启超晚年的文化思想初探[J];甘肃理论学刊;1991年03期

3 周晓东;李锐;;略论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J];文史博览;2006年10期

4 周武;;新民之道与人的现代化[J];探索与争鸣;1992年06期

5 傅国涌;;思想不败——近代中国两代思想先躯的传承[J];中国改革;2010年11期

6 林国强;;梁启超法学思想与中国法制现代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7 吴爱萍;;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8 闫伟杰;;试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以《新民说》为考察中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10期

9 闫伟杰;;梁启超与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之比较[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述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2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6 倪琳;近代中国舆论思想演迁[D];上海大学;2010年

7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伟;《大中华》杂志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耿励;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雪松;谭嗣同与梁启超佛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史莉琴;梁启超女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庆涛;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思想传播的贡献[D];山东大学;2007年

7 夏柏秋;“越界”带来的“想象”[D];清华大学;2005年

8 梁俊涛;梁启超晚年讲学讲演活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李新英;梁启超新民伦理思想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振涛;近代中国宪政思想视野下的新民[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91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91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f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