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29 06:36

  本文关键词: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年

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

徐君  

【摘要】:人及动物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其中细菌的数量最为庞大。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是密不可分,菌群失调会引起诸多疾病,如2型糖尿病、肠炎、慢性肝炎等。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病理生理基础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几年来的研究显示胰岛抵抗与肠道细菌密切相关,因此肠道细菌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长期的能量稳态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黄芩-黄连配伍,出自《伤寒论》,是临床上典型的清热解毒药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对。黄芩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野黄芩苷等黄酮类化合物;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如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汀等。口服是传统的中药给药方式,黄芩-黄连药对成分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地与肠道细菌接触,一方面,肠道细菌产生丰富的酶将活性成分被转化为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后,再吸收入血;另一方面,一些活性成分通过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从而调控肠道菌群的组成。 本文通过黄芩-黄连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为该药对的体内吸收代谢机制、药效物质基础、生物利用度等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本研究还为揭示治疗2型糖尿病的微生物学作用机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1人肠道细菌对黄芩-黄连药对的代谢研究 从人肠道混合菌群中分离得到100种不同的肠道菌,将肠道混合菌群、肠道单个菌分别与中药单体(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以及黄芩、黄连、黄芩-黄连药对提取物厌氧培养,筛选出具有代谢能力的人肠道细菌,采用菌落形态、显微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并应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MetabolyxTM软件分析、鉴定了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 人肠道细菌对黄芩-黄连药对具有代谢能力的细菌分为Escherichia、Bacillus、 Enterococcu菌属。其中约80%的细菌具有去甲氧基功能,虽然具有此功能的细菌种类偏多,但它们只能对少量小檗碱、黄连碱和巴马汀进行生物转化,且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都偏少。约50%的细菌具有去糖基化功能,主要针对黄芩中的黄酮苷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苷元则是主要的代谢产物分。甲基化功能细菌种类次于去糖基化细菌种类,约占30%-40%。肠道细菌还具有氢化反应等还原作用,此类细菌约占20%-30%。约10%的细菌对黄酮类物质具有环裂解和去甲基化作用。混合菌群与单菌株代谢同一种药物,混合菌群代谢能力偏弱;单味药配伍后,混合菌群对其代谢的产物种类和含量均相应减少。 2大鼠肠道细菌与黄芩-黄连药对的相互作用研究 采用高脂饲料和注射STZ的方法建立了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正常大鼠和2型糖尿病大鼠的肠道菌群分别与黄芩、黄连、黄芩-黄连药对提取物厌氧培养,以上述单体成分为原形药,筛选并鉴定其代谢产物。此外,从正常与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中分离出两种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两种有害菌(肠杆菌、肠球菌),采用酶标仪比浊法分析黄芩、黄连、黄芩-黄连提取物对四类代表性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 正常大鼠肠道菌群可将黄芩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转化成裂解产物、去糖基化产物、氢化产物、去糖基化且甲基化的产物等;对黄连提取物中的生物碱类成分代谢能力较弱,主要代谢成去甲氧基产物和氢化产物;对黄芩-黄连药对提取物中的黄芩成分转化相比单味药黄芩较少,主要包括裂解产物、甲基化产物、去糖基化产物、去糖基化且甲基化产物,而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等生物碱类成分基本没有被肠道菌群代谢。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对黄芩提取物的代谢以去糖基化作用为主,其中黄芩素的含量大量增加;对黄连提取物的代谢以去甲基化和氢化作用为主;对黄芩-黄连药对提取物的代谢则产生了黄酮类成分的裂解、甲基化和去糖基化产物,生物碱类成分的代谢物依旧较少。药物对细菌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黄芩、黄连及其药对均显著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且药对对有害菌群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 3黄芩-黄连药对的体内过程研究 选取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小檗碱、黄连碱及巴马汀为检测指标,采用UPLC-MS/MS同时测定正常与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中以上六种成分含量,并将其应用于大鼠灌胃单味药及药对提取物后相应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及MetaboLynx软件和质量亏损过滤分析(MDF),分析黄芩-黄连药对灌胃正常与2型糖尿病大鼠后血浆、尿液、胆汁及粪便中主要成分的代谢产物。此外,对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等六种成分的Caco-2细胞摄取特性进行了研究。 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2型糖尿病大鼠对黄芩苷及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较正常大鼠明显增大;体内代谢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大鼠血液中黄芩苷及小檗碱的含量更多。可见2型糖尿病大鼠的肠道菌群代谢黄芩-黄连药对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黄芩-黄连药对的体内过程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细胞模型数据显示,渗透系数随底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时间延长而减小;苷类较苷元难吸收;成分在单味药中的渗透系数明显高于在药对中的渗透系数。 综上所述,黄芩-黄连药对的肠道菌群代谢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一方面,肠道菌群将药对中的活性成分代谢成易吸收入血的成分,这些成分在体内进一步转化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物质;或者直接代谢成有效物质吸收入血。另一方面,黄芩-黄连口服给药后,与胃肠道接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促进有益菌群生长,抑制有害菌群生长,从而减少血液中炎症因子数量,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为黄芩-黄连药对成分的体内吸收代谢机制、生物利用度、药效物质基础等相关研究奠定重要基础,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新药研发,并为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8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杨晓晖;;糖尿病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与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0期

2 杜丹;方立超;陈丙波;魏泓;;嗜酸乳杆菌合生元对抗生素相关腹泻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研究[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年06期

3 吕小迅,周玉珍,吕华冲,马耀荣,袁敏玲;黄芩、黄精抗真菌作用活性部位实验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4 邓婧婷;庄笑梅;李桦;;小肠首过代谢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0年04期

5 孟艳秋;刘文虎;刘凤鑫;张宇;薛菁;;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年03期

6 陈怀侠;杜鹏;韩凤梅;陈勇;;东莨菪碱大鼠肠内菌代谢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张秀娟,李津明,霍明,李葵,谭宏宇,姚华;黄芩水煎液黄芩甙去黄芩甙水煎液抑菌试验比较[J];黑龙江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8 何颖;叶风;;继发磺脲类药物失效时间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李金钟;;肠球菌分类与鉴定新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2006年03期

10 董泮亮;范萍;;肠道菌群失调与小儿腹泻的关系探讨[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克明;;几种中药及与其他合成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3期

2 张丽;;自拟甲亢方减轻西药治疗Graves病的毒副反应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6期

3 王清玲;刘欣;严洲平;丁月芳;;复方黄聚凝胶联合窄波UVB治疗面部寻常痤疮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6期

4 严洲平;李坤;张红;翟军青;丁月芳;孙晶;于爽;张伟;;复方黄聚凝胶制剂制备及抗炎作用抑菌试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6期

5 陈瑞芳;刘璠;;体质预防理念指导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的相关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2期

6 刘敏;余海林;;百合固金汤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治疗的增效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7 张勤;徐辉;杨其云;王欣辉;杨芳;;清热解毒利湿方足疗对糖尿病足的改善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8 高靖;;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8期

9 吕志勇;吕志刚;;双歧杆菌的保健功能及其产品研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10 王长文;崔秀艳;刘墨;刘冠廷;娄玉杰;;2种纤维源对鹅肠道正常菌群定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立红;王洋岗;张丽粉;叶煜婉;;穴位埋线治疗不同性别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周必发;陆备军;周雪玲;陈明军;张莹雯;;周巷镇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意义[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和义;;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66例体会[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柏华;葛顺顺;;抗菌纺织品的生态性能评价与分析[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莫宝庆;马凤楼;刘尧芬;孔三囡;刘华;丁丽;顾湘;;营养宣教在改善痛风病人生活质量中的作用[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项目总结论文集[C];2004年

6 龙朝阳;朱炳辉;鲁琳;许秀敏;黄湘东;李晖;高燕红;;PLC法测定食品中的2种双胍类降糖药物[A];2010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7 王亚玲;许筠;张星;程立志;翟晓丽;苏建平;张军;谢华;;多普勒血流探测在早期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应用与护理[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吴晓秋;张凤蕴;徐雯;杨景云;唐建民;王丽群;李殿俊;;sICAM-1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9 马景;毛水龙;杨彬;俞恒桑;叶骞;;凉膈散与黄连解毒汤对高脂高糖饲料加STZ所致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10 陈颖;吴晓燕;瞿发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及其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选玲;血竭合剂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陈默;大豆分离蛋白抑菌膜性能评价及抑菌剂释放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黎满香;感染猪的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特性和诊断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韩玉萍;糖尿病双生子肾虚血瘀证的表观遗传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赵启鹏;基于抗氧化—指纹图谱相关性及PPARs蛋白表达的中药糖脉康颗粒止消渴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陈敏;参芪复方调控GK大鼠大血管病变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凋亡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丁阳平;小檗碱衍生物设计、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继芬;阿魏酸载脂质体壳聚糖微球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竹;9-O-小檗碱糖苷同系物的合成与降糖药理活性[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董世芬;小檗碱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作用和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凤;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国佐;脑泰方血清和血浆蛋白质(肽)组学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魏红珍;痔特佳栓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张宏坡;金莲花中荭草苷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杨黎;平糖降脂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刘晓东;通腑汤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肠组织TGF-β1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苏淑娟;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IL-6、IL-8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蕊;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NO、ET-1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朱立革;道地黄芩与非道地黄芩的药效学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钟美蓉;丝胶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及相关神经元胞体的保护作用[D];承德医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吴寅;服用降糖中成药致糖尿病加重24例报告[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01期

2 张秀芳;;黄连素在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3 袁晓晴;顾小红;汤坚;蒋再良;;水溶性癞葡萄降血糖多肽MC2-1-5的分离纯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4 杜丹,王斌,陈丙波 ,魏泓;两株乳酸杆菌益生菌特性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年01期

5 黄全海;水蛭素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周冬菊;赵会英;杨英禄;;大鼠小肠对葛根素吸收的动力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7 蔡寒青,葛焕琦,张秀娟,白立炜;天芪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5期

8 王海玲;刘宁;刘志强;刘忠英;张寒琦;周秋丽;;利用Caco-2细胞模型模拟槲皮素和芦丁在小肠的吸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9 牟永平;吴刚;乔秀文;周立社;和彦苓;;手性金属配合物d,l-[Ni(phen)_3]~(2+)经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转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198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莉;丹参脂溶性成分吸收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小飞;李学刚;汤琳;叶小利;;8-烷基黄连碱同系物的合成及体外降糖作用[J];中草药;2011年04期

2 熊飞宇;马云桐;严铸云;徐瑞超;马庆;吴清华;;国产黄连属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现状[J];中药与临床;2011年01期

3 覃重真;黄连炮制近年来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1998年04期

4 马连珍,王爱玲,刘和善;黄连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08期

5 吕霞 ,王晶 ,蒋文强 ,张鸿雁;黄连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工业;2003年06期

6 程慧丽;黄连临床使用的误区[J];黑龙江中医药;2005年04期

7 缪希文;;黄连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7年06期

8 蒋小飞;张宝顺;刘勇;李学刚;;荧光猝灭法研究8-烷基黄连碱衍生物对溶菌酶的作用机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冬梅;魏金钊;范宝妍;刘泉;朱海波;申竹芳;吴松;;四氢黄连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12年12期

10 王莉珍;黄连在治疗恶性肿瘤中应用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虎田;张世春;赵永刚;;黄连药理的研究进展[A];2004年中国西部药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4年

2 张志辉;于金倩;邓安珺;秦海林;;黄连碱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赖宝色;;黄连研究进展[A];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魏清;;黄连的临床应用[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5 张海;李佳川;孟宪丽;周小玲;;黄连碱对3T3-L1脂肪细胞糖代谢及细胞分化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10年

6 沈晓庆;降雪;贾天柱;;黄连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汤琳;李学刚;李平;冯平;;黄连加工技术对其活性成分和安全性影响研究[A];2010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汤建林;刘智远;刘明;胡岚岚;;HPLC-ELDS测定黄连中黄连碱含量[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祝晨陈;;CAMAG薄层应用报告 黄连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鉴别[A];纪念《元亨疗马集》付梓40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八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暨兽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马秉亮;马越鸣;;黄连毒性物质基础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尧;[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代廷荣;[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沈尔安;[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郭雪彦;[N];大众卫生报;2005年

5 韩德承;[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6 李延斌;[N];中国医药报;2004年

7 邓理有;[N];上海中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蒋小飞;8-烷基黄连碱同系物的合成与药理活性[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西平;影响黄连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樊冬丽;基于热力学表达的黄连炮制与配伍变化的生物活性差异及化学表征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4 陈红英;黄连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降糖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田金凤;玄参和黄连的化学成分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雪;基于相似结构特征的黄连混合生物碱转化为单体黄连碱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海;黄连碱体外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张媛;黄连与附子减毒增效配伍关系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刘芳;黄连品质评价的研究及其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5 吴玉娟;黄连多糖的提取及活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峰;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彭爱华;三种野生黄连的生药学和RAPD分析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吴施国;五组黄连药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所致胃炎的疗效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常艳波;黄连属药用植物RAPD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李沛;不同生长条件下黄连主要生物碱的积累动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黄芩—黄连药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1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