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现实根源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4-07-24 09:36

 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提出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种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类的力量外化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来确证自己的类本质。但是在现实中劳动者却不能占有自己所创造的财富、对象。这引起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现实的思考。
  一、马克思对劳动和人的关系理解及与现实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一种对象性的类的存在。人的劳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这种对象性活动的结果或者说是人们的劳动产品就体现出了人的这种的类的本质、类的存在,“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重要的对象。”正是通过劳动,人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并在这个对象世界中证明自身的存在和自身的价值;也正是通过劳动,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自身。作为主体进行劳动的人,也自然地要求占有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也就是他的劳动产品,并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体现自己的生命本质。人自身对象性的创造物、劳动产品越多,就越能证明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身存在的价值。人们的劳动产品也因此理所当然地归生产它的人们所占有。
  然而在现实中马克思所看到的事实却根本不是这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造成了这样一种事实: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对象成为了一种外部的存在;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生命给予了对象,但是这种对象却与他相对立。劳动的对象化却变成了对象的丧失,对对象的占有变成了对象对自身的外化和对立、奴役。“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已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已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样,一方面“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是另一方面,“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工人用自己的生命力用努力地生产着劳动产品,笔耕文化推荐期刊,但他们却仍然一无所有,他们不能占有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自己的劳动产品。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根本没有回答这一问题,“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这些经济事实与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是相矛盾的。因为人的劳动成果并不能为劳动者所占有,人并不能够占有自己生产的对象世界,相反它却反过来成了劳动者的对立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马克思引出了“异化”的概念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他认为,这是由于劳动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劳动本来作为一种确证人的自身力量、证明人的生命存在的人的生命活动,现在却成为了使人丧失其生命本质力量的活动,成为了与人相对立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对象性的活动的思想克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关于私有财产的思辨理解,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现实条件下。人的本质在异化劳动中被否定的历史性事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再能够通过自由、自主和能动的劳动来实现对自我的创造,因为劳动已经变成了异化劳动,正是异化劳动制造了资

本文编号:4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8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