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德勒兹的“非个人化”思想——主体的消解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4-02-03 12:34
  传统主体惯常以“自我”为中心,即以主观意识的“自我”实现主体中心化,而客体概念则是由主体概念中的“我”建立出的参照,表现出主体与客体相互割裂的特点,具有绝对和僵化的缺陷。而且,主体的行为准则的理性化,在同一哲学的秩序下,为了表征而表征,反而忽视了每个独立个体之间纯粹、根本、自在的差异,理性和经验束缚了主体与差异的沟通,使主体不仅丧失了自我创造性的活力,遏制了生命的内在能动性,同时也使客体成为了主体的附庸。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德勒兹提出了“非个人化”。“非个人化”是一种倡导差异化的主体,是德勒兹对传统主客二分的主体的结构之下主体的解构。对“非个人化”的研究,需要把握消解主体时“非人”思想的主要旨趣,以及在先验经验论中重构主体的个体化理论。为了进行经验的先验分析,德勒兹以自在的差异为基础,把从先验世界带来的一般经验结果,看作是主体思维和物质上的双重现实化,探究出非个人化的、前个体性的本体论的先验内在性方法论,解构了概念表征解释的封闭的、有限的主体,通过先验经验对主体非人思想的内在差异的先验作用以及对个体化过程中现实化条件的说明,建构出内在差异化的新主体。对德勒兹而言,主体概念已经不再限制于以...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非个人化”的提出
    1.1 “非个人化”的源起
        1.1.1 对理性主体的批判
        1.1.2 对语言概念表征的批判
    1.2 “非个人化”的内涵
        1.2.1 非人思想
        1.2.2 个体化理论
    1.3 “非个人化”发展的脉络
第二章 “非个人化”的理论基础
    2.1 差异——“非个人化”内在动力
    2.2 理念——“非个人化”引导力量
    2.3 先验经验——“非个人化”的现实条件
第三章 “非个人化”实践中的概念辨析
    3.1 “非个人化”实践的三个阶段
    3.2 个体差异与个体化差异
    3.3 奇异体、奇异性、奇异点
    3.4 奇异性与个体性
    3.5 非个人化与非个体化
第四章 “非个人化”对主体的解构
    4.1 主体外延的拓展
    4.2 新主体的形式——“无器官的身体”
    4.3 主客关系的变化
        4.3.1 新型主客关系的建立
        4.3.2 作为界限的他人
    4.4 新主体内在同一性的维持
        4.4.1 异质时间的内在综合
        4.4.2 事物存在的单义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894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94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