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基于“治未

发布时间:2024-04-12 00:32
  目的:基于“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防治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电话指导,耳穴压豆及中药汤药等综合干预,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评价耳穴压豆及中药汤药喘证2号方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构建慢性心力衰竭预防和治疗一体化模式,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院内外管理提供理论和临床支持。 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慢性心力衰竭(证属阳虚水停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Ⅰ:基于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电话指导;试验组Ⅱ:基于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电话指导+耳穴压豆;试验组Ⅲ:基于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电话指导+中药汤剂(喘证2号方加减)。疗程均为两月,试验期间各组不停药或换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体征评分、NYHA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血常规、肝功、肾功等指标变化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1.临床症候总疗效 对照组:显效率26.67%、有效率20.00%、总有效率46.67%;试验组Ⅰ:显效率26.67%、有效率33.33%、总有效率为60.00%;试验组...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标准
        1.1 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
        1.2 喘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中医单项症状评分标准
        1.4 生活量表
        1.5 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与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测指标及方法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临床资料特征分析
        3.1 性别构成比较(见表 1)
        3.2 年龄构成比较(见表 2-3)
        3.3 体重、身高比较(见表 4)
        3.4 病程比较(见表 5)
        3.5 合并其他疾病情况比较(见表 6)
        3.6 心力衰竭治疗史情况比较(见表 7)
        3.7 治疗前心力衰竭患者 NYHA 心功能分级比较(见表 8 )
        3.8 治疗前心力衰竭患者 6 分钟步行试验情况比较(见表 9)
        3.9 治疗前心力衰竭患者 BNP 比较(见表 10)
        3.10 治疗前心力衰竭患者射血分数比较(见表 11)
        3.11 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情况比较(见表 12-22)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症候总疗效比较(见表 23)
        4.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 24)
        4.3 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比较(见表 25-35)
        4.4 治疗后 NYHA 心功能分级比较(见表 36)
        4.5 治疗后 6 分钟步行试验情况比较(见表 37)
        4.6 治疗前后心力衰竭患者 BNP 比较(见表 38)
        4.7 治疗前后射血分数比较(见表 39)
        4.8 舌、脉象比较(见表 40-41)
        4.9 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比较(见表 44)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1.1 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病名
        1.2 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原因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认识
        1.4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
    2 现代相关研究
        2.1 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调查
        2.2 现代医学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2.4 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
    3 祖国医学“治未病”相关理论
        3.1 未病先防
        3.2 欲病救萌
        3.3 既病防变
        3.4 瘥后防复
    4 中医“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
        4.1 中医“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的构建
        4.2 “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功能简介
    5 防治一体化模式
        5.1 一体化模式的必要性
        5.2 一体化模式内容
        5.3 结论
    6.健康教育+电话指导
        6.1 健康教育
        6.2 电话指导
    7.耳穴压豆
        7.1 耳穴压豆理论依据
        7.2 具体穴位及功能主治
        7.3 注意事项
    8. 喘证 2 号方处方依据
        8.1 药物组成
        8.2 功能主治
        8.3 药物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951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951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1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