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

发布时间:2014-11-30 21:17

【摘要】 以个性解放和民族救亡为主题的现代文学经典,在中国社会的文学史和精神史上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以往相比,无论是的作品形态、文本传播、美学风貌、社会效应生,还是读者的接受方式、审美体验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八、九十年代开始,现代文学经典就开始以影视这种电子媒介形态走进受众的生活,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现代文学开始在读图时代以影视的方式拉近与大众的距离。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在新媒体语境下,现代文学经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渗透和挤压,尤其是网络出现以后,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下接受再次出现了动荡。本文立足于当下转型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探索现代文学经典在现代化电子媒介社会中的现实境遇,将现代文学经典在电子媒介中的演变作为本研究的切入点来考察各类具体的现代文学传播现象和事件,试图来把握现代文学经典当下传播、接受的实质,并对现代文学经典在新媒介语境下生存的显性形态和隐性价值进行反思,力图重新建立一种开放的文学思想。首先,论文提出电子媒介中现代文学经典的解构与持存这个问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厘清了与该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并归纳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当下关于现代文学经典的研究基本都是在现代经典文学自身立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使有以媒介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也都受到经典主义观的束缚,学术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大众审美趣味与精英文化之间关系等问题上,经典的探讨逐渐成为一种文学价值的探讨,缺少在媒介演变过程中进行跟进性的研究,所以,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置入一个媒介发展的历史跨度中进行考量,从而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其次,溯源与厘清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其传播媒介发展情况。媒介凭借其宽泛的话语权力即可以排斥任何异端力量,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兼容任何外物,使之融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国历史巨变时期的启蒙精神与审美体验的积淀与延传——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负载着媒介技术和理念的驱动。在这样的改变中梳理出经典的概念、现代文学经典生成与历史阶段性特点,厘清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和媒介理论脉络,从而阐明传播方式的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流变之间的关系。第三,探究电子传媒时代与现代文学经典的谱系转换。在不同的传媒阶段,媒介符号与话语模式的变革构建了不同文学经典的呈现形态,并由外及内地颠覆了现代文学经典谱系与生态,所以从现代文学经典的人物、叙事、以及主题意义等角度,阐释了现代文学经典在影视和网络两大类电子媒介中谱系转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第四,解析电子技术对现代文学经典的解魅。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文学经典生产与传播,电子媒介中的现代文学经典再传播消解了艺术的灵韵与神圣,“经典性”成了媒介技术的祛魅对象,所以,从影像处理、网络传播以及受众的理解认知等角度来分析现代文学经典的在电子媒介技术下的解构成为本研究的关键。最后,通过对传播媒介演变下文学场域的重建来解读现代文学经典持存。要探究媒介变革中的现代文学经典,现代文学场域的演变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媒介演变的过程中,文学场域的重建不仅推动了文学经典的形成、传播和演变,同时促进了现代文学经典的审美经验的拓展、精神价值的延传等。 

【关键词】 现代文学; 经典; 电子媒介; 文学场;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过去时代相比,无论在作品的体式形态的呈现、文本信息的传播、美学风貌的接受、社会效应的产生,还是在读者的阅读、接受状态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八、九十年代开始,现代文学经典开始以影视这种媒介形态走进受众的生活,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现代文学开始在读图时代以影视的方式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现代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渗透,尤其是网络出现以后,现代文学的当下接受再次出现了动荡。网络中虚拟社区对现代作家作品关注、批评,以及这些年的微博热对现代作品的传播等,使现代文学再次成为一种时尚,似乎使现代文学经典与大众之间原本的疏离关系得到了修复和重建,但是仔细研究发现受众对现代文学的接受在新媒体的演变过程中与在现代传播媒介中所接受、理解的迥然不同,现代经典的接受对象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下,关于现代文学经典的研究基本都是在经典文学自身立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到了经典主义观的束缚,学术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大众审美趣味与精英文化之间关系等问题上,经典的探讨逐渐成为一种文学价值的探讨。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该方向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研究,第二类是关于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语境中,新媒体对文化影响的研究以及新媒体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首先是关于文学经典的研究,中国学术界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了对“经典”问题的关注,从经典的“重写”、“再读”到经典的“打开”、“捍卫”,从经典的“戏说”到“大话”,经典的建构到解构,再从解构到重构,从经典是永恒本质的到经典是历史建构的,从“伟大时代为何难觅伟大作品”再到“经典生产机制的失落与经典的失序”等讨论,都集中体现了文学的“经典化”到“去经典化”再到“再经典化”的问题,表现了对文学经典信仰的动摇,也体现了文学经典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变革。整体来看,学术界对经典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问题:首先,究竟什么是经典;  第二,文学经典化和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第三,文学经典的边缘化;  第四,消费社会视域下的文学经典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主要都是在经典文学自身立场上建立起来的,受到经典主义观的束缚,学术界更多地集中在大众审美趣味与精英文化之间关系等问题上,经典的探讨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学价值的探讨。 
........

第 2 章  溯源与厘清: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传播媒介 

2.1 文学经典与现代文学经典的概念辨析 
媒介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代表了理念的变革,媒介的演变在对人的感官进行延伸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模式,所以,媒介的变迁与当代各种文化思潮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媒介凭借其宽泛的话语权力既可以排斥任何异端力量,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兼容任何外物,使之融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中国历史巨变时期的启蒙精神与审美体验的积淀与延传——也同样不可避免地负载着媒介技术和理念的驱动。在后现代媒介的变革中,现代文学经典的媒介话语价值开始逐渐凸显出来,所以要梳理出经典的概念、现代文学经典生成与历史阶段性特点,厘清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和媒介理论脉络,从而阐明传播方式的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流变之间的关系。 经典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儒家经典到五四后的文学经典,从文革中的“样板戏经典”,到文革后的“红色经典”,甚至到当下大众文化的“经典消费”,使得经典的界定在一定的程度上变得模糊、宽泛。
.........

2.2 传播媒介的理论诉求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传播介质在文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为文学经典提供全新的延传载体,而媒介发展又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传播媒介之于文学传播不仅是独立于内容之外的、冰冷的技术载体,伊尼斯的“媒介偏向”和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等都揭示了媒介自身的重要性,媒介反作用于传播内容,甚至制约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而人们习以为常将媒介单纯地理解为物理载体的方式极容易遮蔽传播活动对文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对媒介的理解应该从关系的角度进行阐述。将媒介看作一种关联性的链接存在,文学作为信息进入了传播过程就是进入了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相作用的渠道。所以,从关系的视角去看待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可以看到文学的发展史与媒介的演进历程是有密切关联的,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处于历史更替、媒介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所以,对现代文学经典的演变进行研究就必须对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理论进行考量。为了更加严谨地掌握文学经典在媒介发展中的生成、延传、演变、解构、持存等规律和特点,下面从媒介的纵向发展历史和横向的特征比较出发,通过对相关媒介理论的具体阐释,来对文学经典研究的媒介语境进行更加全面、具体的分析。
........

第 3 章  经典蜕变:电子媒介时代与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形式转换 .......... 46 
3.1  镜像语言的转换与现代文学经典人物的形象解读 ............ 46
3.2  网络技术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叙事演绎 ........... 63
3.3  公共领域变革与现代文学经典主题的意义解构 .............. 75
第 4 章  技术解魅:现代文学经典与电子媒介的技术解析 ........... 85 
4.1  图像增殖:现代文学经典艺术形式的影像化处理 .......... 85
4.2 高速中的低效:现代文学经典网络传播的技术悖论 ......... 96
4.3  深度中的迷惘:公共领域变革下现代文学经典认知的双重变奏 ..... 107
第 5 章  文学场域:传播媒介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经典解构持存 ............ 123 
5.1  裂变与重构:媒介变迁下的现代文学场域演变 .......... 123
5.2  消解与修辞:新建文学场下的现代文学经典改造 ........... 133
5.3  颠覆与重建:媒介技术祛魅下的现代文学经典审美嬗变 ........ 138
 
第 5 章  文学场域:传播媒介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经典解构持存 

5.1  裂变与重构:媒介变迁下的现代文学场域演变
在后现代媒介变革的同时,现代文学场也随之发生了裂变,新的文学场在重建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逻辑与特点,这些异于传统文学场的特殊性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作用于现代文学经典,颠覆并重建了现代文学经典的审美经验,由于现代文学经典独特、开放、富有生命力的审美经验是随文学场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在此审美意义下的现代文学经典依然持存。最后,重估电子媒介时代现代文学经典精神价值选择,在电子媒介作用下的新建文学场域中,寻觅现代文学经典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意义,以照见当下的突破与缺失。 经典的建构、演变是个多种因素相作用的复杂过程。不仅取决于文学作品自身的精神价值和审美特质,同时,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还受制于文学外部多种社会文化动力的共同作用。文学经典的建构与演变过程并不是其自身自然发生的,而是有赖于文学场域外部各种场域如政治、经济等场域的相互竞争、较量、制约,以及文学场域内部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文学经典的形成、传播和演变。
.........

结束语 
在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文学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上个时代的文学”而失去了其“当代性”。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现代文学经典的境遇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些经典符合新生政权的需求,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被写入教材,改编成影视作品等,有的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七年”到“文化大革命”、从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到 90 年代中期的商业化浪潮来袭、再到新世纪以来的网络媒体的兴起,现代文学经典的呈现形态一直是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性传播而不断变化的。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兴起打破了一直以来的精英文化对现代文学经典选择、传播、接受的霸权态势,带来了现代文学经典传播的多元化同时,更是对媒介社会中的现代文学价值进行了解构性的重估。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中国现代传播媒介与当代社会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乃至通讯媒介的综合交融、对接、转化的过程中,现代文学经典进入了一个文学弱化、迷失、失序、悬置甚至重构的媒介化阶段。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下大众接受往往立足于“时代改变了”,而对现代文学的精神价值产生质疑。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负载着数千年封建思想和文化国家,相比之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不足百年,虽然出现了一些后现代社会因素,但是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层面上的现代化还是远未成熟的。
..........
参考文献:

[1] 张晶.  数字化语境中文艺学的观念转换[J]. 河北学刊. 2007(02)
[2]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的本体追问与意义体认[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1)
[3] 王一川.  泛媒介互动路径与文学转变[J]. 天津社会科学. 2007(01)
[4] 童庆炳.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5] 方忠.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 江海学刊. 2005(03)
[6] 李春青.  文学经典面临挑战[J].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3)
[7] 黄乔生.  试论鲁迅的经典性[J]. 鲁迅研究月刊. 2004(12)
[8] 黄曼君.  回到经典 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 文学评论. 2004(04)
[9] 黄曼君.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3)
[10] 刘意青.  文论讲座:概念与术语 经典[J]. 外国文学. 2004(02)


本文编号:10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0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