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肖邦第三谐谑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5 16:46
  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音乐家之一,他是第一位称得上“钢琴诗人”的伟大作曲家,他创造了一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理想的键盘风格。 “谐谑”一词原来是文学用语,来自意大利文scherzo,本意为“戏谑”、“玩笑”。用于音乐领域之前,在民间的其他艺术形式中早有体现,其风格特点是轻巧、幽默,大部分由三拍子组成,作为一种体裁的正式确立是在十八世纪的上半叶,此后便逐渐成为大型器乐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规模与结构上不断扩大并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 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谐谑曲的来源和早期发展,并分析了海顿和贝多芬作品中的谐谑性。从贝多芬开始,谐谑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速度较快、力度变化突然、调性变化频繁的音乐体裁形式,虽然此时还并不是作为单独乐章而出现,但是构思上、规模上为后来肖邦创作单乐章的谐谑曲做了铺垫。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对于肖邦第三谐谑曲的音乐学分析。本部分将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角度对肖邦音乐进行分析,并试图在哲学-美学高度探求肖邦谐谑精神及肖邦音乐回归性情感的深层原因。还将对肖邦的谐谑风格进行...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肖邦以前谐谑曲的发展
    1.1 古典早期谐谑的发展情况
        1.1.1 小步舞曲
        1.1.2 海顿的降E大调奏鸣曲轻快诙谐的幽默
    1.2 古典盛期谐谑的发展情况
        1.2.1 贝多芬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的音乐学分析
        1.2.2 贝多芬奏鸣曲Op.2No.2第三乐章分析及其与前辈音乐家的传承
        1.2.3 贝多芬奏鸣曲Op.2No.2第三乐章与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
        1.2.4 贝多芬奏鸣曲Op.49No.2中的讽刺
第2章 肖邦第三谐谑曲的分析
    2.1 肖邦第三谐谑曲的音乐学分析
        2.1.1 宏观分析
        2.1.2 中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2.1.3 第三谐谑曲的崇高与优美及其中的释放原则
        2.1.4 第三谐谑曲的寻觅性
    2.2 肖邦音乐的谐谑精神及回归情感
        2.2.1 肖邦音乐的谐谑精神
        2.2.2 肖邦音乐的回归情感
    2.3 肖邦同时代作曲家作品中的谐谑——李斯特
        2.3.1 《梅菲斯托圆舞曲》
        2.3.2 《侏儒舞》
第3章 肖邦之后的谐谑发展
    3.1 谐谑后期的情况
        3.1.1 后期发展综述
        3.1.2 《动物狂欢节》
        3.1.3 格什温和《蓝色狂想曲》
    3.2 现当代谐谑的哲学-美学分析
        3.2.1 谐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3.2.2 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56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756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