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从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历史脉络中探寻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17-03-22 17:05

  本文关键词:从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历史脉络中探寻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早在文艺复兴早期,人们就渴望在恢复古希腊音乐审美理想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能够适合表现当代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歌剧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要求,或者更加确切地说,歌剧艺术的产生乃是人们迫切需要情感表现而将这种表现付诸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文艺复兴以来人类追求人性的解放,其结果必然是人类内在情感和固有的形式法则产生对抗的过程,对抗的结果就是旧形式的解体和新形式的诞生。这个过程就是歌剧发展的历史。我们在探寻歌剧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情感因素这一内在原因,否则我们的探索就成为了文字和史料的堆砌。 目前中国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和文艺团体的声乐表演中,都广泛的选用了西洋歌剧作品,而西洋歌剧咏叹调在声乐教学和演唱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且非常艰难的内容,演唱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演唱技巧,深厚的音乐修养,还必须深入的分析和把握各个不同时期歌剧的演唱特征。但是,我们对于西洋歌剧作品本身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把握都还相当的缺乏,尤其是学习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都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发声技巧的练习当中而忽视了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性。我们只有清楚地研究和了解咏叹调作品的创作历史、演唱风格和在其中体现出的内在的美学特征,才能将内心形成的感性的知识构建升华到理性的界面,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其精髓,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演唱实践,用自己的理解去演绎不同的作品。
【关键词】:歌剧咏叹调 历史脉络 情感 美学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对歌剧咏叹调的认识7-13
  • 第一节 歌剧咏叹调在歌剧中的作用7-11
  • 一、歌剧概述7-8
  • 二、歌剧咏叹调概述8-9
  • 三、咏叹调在歌剧中的作用9-11
  • 第二节 研究此课题的立论依据11-13
  • 第二章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咏叹调13-25
  • 第一节 历史背景13-14
  • 第二节 巴洛克时期歌剧咏叹调的发展脉络和美学特征14-18
  • 一、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发展脉络14-15
  • 二、巴洛克时期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15-18
  • 第三节 17世纪法国和英国的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18-19
  • 第四节 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歌剧创作与咏叹调的美学特征19-25
  • 第三章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咏叹调的发展25-43
  • 第一节 历史背景25-26
  • 第二节 喜歌剧的诞生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26-29
  • 一、喜歌剧诞生的历史缘由和其咏叹调的美学特征26-27
  •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与其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27-28
  • 三、如何辩证的看待格鲁克的歌剧改革28-29
  • 第三节 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与其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29-39
  • 一、莫扎特的歌剧创作30-31
  • 二、莫扎特歌剧咏叹调中体现的艺术观和美学特征31-39
  • 第四节 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和咏叹调的美学特征39-43
  • 第四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咏叹调43-67
  • 第一节 历史背景43-44
  • 第二节 德国民族歌剧和瓦格纳的歌剧改革44-50
  • 一、韦柏的《自由射手》和其咏叹调的美学特征44-46
  • 二、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和咏叹调的美学特征46-50
  • 第三节 丰富多采的法国歌剧50-52
  • 一、《卡门》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50-51
  • 二、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歌剧51-52
  • 第四节 传统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新发展与美学特征52-67
  • 一、罗西尼的戏剧观与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52-55
  • 二、贝里尼和董尼采蒂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55-56
  • 三、威尔第的歌剧创作56-59
  • 四、真实主义歌剧59-62
  • 五、民族主义歌剧简介62-67
  • 第五章 20世纪歌剧发展的一般状况67-69
  • 第六章 歌剧咏叹调在中国声乐实践中的应用69-73
  • 第一节 国内声乐专业教学与演唱中存在的普遍现象69-70
  • 第二节 如何把握发挥二度创作的可能性70-71
  • 第三节 研究此课题的理论实践意义71-73
  • 结语73-77
  • 参考文献77-81
  • 致谢81-83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志杰;;歌剧咏叹调的审美特征[J];大舞台;2006年03期

2 王鸿俊;;歌剧演唱与艺术歌曲演唱之探微[J];艺术研究;2007年01期

3 穆言;;拿索斯的华人音乐家群像(一)[J];音乐爱好者;2007年01期

4 平客;;手机推销员唱红咏叹调[J];新世纪周刊;2007年16期

5 李响;;歌剧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J];科技风;2009年04期

6 王海霞;;从《艺术家的生涯》看普契尼歌剧的艺术特色[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樊燕;;浅谈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赏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年20期

8 贾睿佳;;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征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2010年24期

9 郭强;;歌剧咏叹调《我心爱的宝贝》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冬兰;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艺术风格和演唱处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瑞;王赛音;;传承与创新: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蒙古察哈尔部文化为例[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茹凯;;“正戈为武”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精神演绎[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陈茜;;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A];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柯坚;;日本循环社会立法分析[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5 韩晓莉;宋功明;;房地产业对西安居住空间格局的重组[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宋功明;韩晓莉;;房地产业对西安居住空间格局的重构[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高少才;;论医史文献的内在关系及其学术价值[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牛静;;浅谈体育场馆的改扩建和可持续发展——以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为例[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杨路平;;后记[A];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艳荣;历史脉络在延续[N];河北日报;2002年

2 张际达;广州:维护城市历史脉络[N];中国建设报;2010年

3 张智慧;梳理货币政策体系嬗变的历史脉络[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李t$;十岁“爱乐”的生日纪念[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南香红;私房改造的历史脉络[N];南方周末;2004年

6 记者 谭华健 赵伟;从小事切入梳理历史脉络[N];中山日报;2008年

7 邸永君;满族形成的历史脉络[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张燕;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重要拓展[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欧志平 特约记者 罗文义;掌握历史脉络 认识科学内涵[N];战士报;2003年

10 记者 李雪林;城市改造应延续历史脉络[N];文汇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复旦大学;2009年

2 孙浩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改革[D];山东大学;2005年

3 王月萍;公法现代化的一般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D];南京大学;2001年

5 蒙星宇;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暨南大学;2010年

6 黄明耀;民法适用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广少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晓静;中国大众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于宝东;香港经济周期波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从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历史脉络中探寻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姜晓;歌剧咏叹调《晴朗的一天》的音乐分析及演唱提示[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3 李翔;莫扎特声乐作品用于教学之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小平;于都客家唢呐艺术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彦杰;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分析(1978-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小宾;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7 艾峰;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涛;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小莉;古诺女声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10 程熙;从神话考古看古蜀的历史文化内涵[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从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历史脉络中探寻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61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c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