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济慈在中国(1920-1940)

发布时间:2022-12-09 04:0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在西方文学翻译的热潮中,对英国诗人济慈的翻译介绍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随着对济慈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新诗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朱湘通过诗歌的媒介与济慈在精神上达成了深深的共鸣,他们从济慈的诗歌中不断吸取养料,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促进着中国新诗的发展壮大。本文梳理了大量济慈与中国文学关系的史料,从济慈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传播、影响,重点阐述了对闻一多、徐志摩和朱湘三人的影响,透析他们三人是如何由与济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到应用到新诗创作实践上的转化。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对济慈的翻译介绍情况,重点是对史料的分析和整理,阐述济慈在中国传播影响的总体特点。下面三章是个案分析,第二章论述济慈对闻一多的影响,重点以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来分析济慈是如何从死亡观、诗歌两种境界——“动”、“静”和英雄的人格三个方面影响他的。第三章以徐志摩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他独特的爱情死亡观为切入点论述济慈对他的影响。第四章是济慈对朱湘的影响,从朱湘平静细腻的诗风和对诗歌形式和音节的探索两个方面来分析济慈对他的影响。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国内学术界济慈研究的特点
    二、对济慈作品的研究
    三、济慈对中国诗人影响的研究
    四、本文研究的主题
第1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对济慈的介绍
    1.1 济慈独特的诗歌理念及精神追求
        1.1.1 对想象力的珍视
        1.1.2 "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说
        1.1.3 "两个房间"说
    1.2 对济慈的诗歌及其书信的翻译介绍
        1.2.1 翻译的角度
        1.2.2 研究的角度
        1.2.3 结论
    1.3 对济慈其人的介绍
        1.3.1 唯美的
        1.3.2 写实的
        1.3.3 中立的
        1.3.4 结论
第2章 济慈对闻一多的影响
    2.1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矛盾二重性
    2.2 寻求精神上的文学知己
    2.3 《红烛》的圆形结构
        2.3.1 对死亡的理解——"我的灵魂底灵魂!我的生命底生命。"
        2.3.2 神秘的黄昏——恬静美
        2.3.3 红豆——英雄的死亡
第3章 济慈对徐志摩的影响
    3.1 丰富的意象——情感的具象化
        3.1.1 这些意象是美的
        3.1.2 意象的内涵
    3.2 爱情死亡观
        3.2.1 "我"也化做了一只夜莺
        3.2.2 "形式的生命"与爱情的抉择
第4章 济慈对朱湘的影响
    4.1 平静细腻的诗风——对生活的过滤
    4.2 对"自然"的处理
    4.3 对诗歌的形式和音节的探索
        4.3.1 济慈的尝试和探索
        4.3.2 朱湘的尝试和探索
结语
附录:济慈与中国文学关系编年概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714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714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8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