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刘熙载诗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0 16:36
  刘熙载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批评史和古典美学史上杰出的理论家和美学家。刘熙载一生著述颇丰,《艺概》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他文艺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艺概》共六卷,分别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其中《诗概》是其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已有的对刘熙载的研究中,有关其诗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且对刘熙载诗学理论的研究多是文艺观的零散探析和一般观照,对其诗学理论的整体把握和其理论价值的发掘还有很大空间。 本文以刘熙载的生平、思想以及学界对刘熙载诗学理论的研究为出发点,以刘熙载对历代重要诗人诗作的评论为主要材料,首先考察刘熙载关于诗的本质的认识,笔者认为刘熙载说的“道”,既具有一定的神学意味,又具有现实政治伦理的内容,是人文关怀、道义信念和艺术规律的有效整合。他所说的言志和抒情二者也互为表里,虽然刘熙载在诗论中表达了对情的极大关注,仍然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扩充和阐发,是将艺术的最终目的归结为审美创造主体对现实实践的关注,更大程度上是将艺术的目的归于对传统儒学精神的阐发和实现。 其次,本文试图以刘熙载所论及的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为纽带,考察刘熙载的诗...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刘熙载生平及思想
    二、刘熙载诗学思想研究概况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天地之心”与“民之性情”:刘熙载诗歌本质论
    第一节 艺者,道之形也
    第二节 因志而有诗,贵于言志
    第三节 诗者,民之性情也
第二章 惟与时为消息:刘熙载的诗歌发展史观
    第一节 “变之正”:刘熙载对传统诗学“正变观”的继承
    第二节 “变而真”:刘熙载对传统诗学“正变观”的突破
第三章 出言平时,见地颇高:刘熙载的诗学批评方法
    第一节 博综贯洽,探源析本:刘熙载对诗学内涵的批评
        一、文章名类,各举一端:对诗体及诗史的把握
        二、结撰至思,原始要终:诗学发展的总括
        三、实事求是,见仁见智:审美体验的“有我”
    第二节 系统观物,对待整合:刘熙载的诗学批评方法
        一、空诸所有,包诸所有:《诗概》诗学批评方法的系统性
        二、推倒扶起,无施不可:《诗概》诗学批评方法的开拓性
        三、相济有功,以观其合:《诗概》诗学批评方法的创造性
第四章 伦理与诗性:刘熙载诗学理论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对文行统一思想的沿革
        一、从“诗品出于人品”到“真千古论诗之极则”
        二、从“非才有馀,乃品不足”到“周旨荡而史意贪”
    第二节 道德与审美的结合:刘熙载诗学批评方式的典范价值
        一、重要诗人批评选择的道德典范性
        二、重要诗人批评选择的审美典范性
    第三节 朴至深远,得未曾有:刘熙载诗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释“诗体正变”——中国诗学之诗史观[J]. 陈伯海.  社会科学. 2006(04)
[2]刘熙载“厚而清”艺术理念评介[J]. 杨柏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3]好借禅机悟“文诀”——佛学对刘熙载文艺美学观的影响浸润[J]. 詹志和.  文学评论. 2006(01)
[4]刘熙载“日喻说”及其现代阐释[J]. 孙士聪,黄文祥.  常熟高专学报. 2004(05)
[5]台湾香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述评[J]. 徐林祥.  学术研究. 2003(01)
[6]从《艺概》看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J]. 李清良.  文学评论. 2003(01)
[7]由刘熙载引出的若干思考──《刘熙载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前言[J]. 董运庭.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8]刘熙载及其诗歌简论[J]. 曹东.  苏州大学学报. 1999(01)
[9]《艺概》对《人间词话》的直接启迪——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精神[J]. 孙维城.  文艺研究. 1996(03)
[10]论刘熙载文学思想的儒家倾向[J]. 周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1)

博士论文
[1]刘熙载《艺概》及其创作研究[D]. 陈志.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刘熙载艺术史思想研究[D]. 贾小青.安徽师范大学 2006
[2]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 王海涛.四川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717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717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a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