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当代“打工文学”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6:09
【摘要】:本文围绕打工文学现象,分别讨论了打工文学的形成过程、创作模式、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里大量出现由农村而来的“新移民”,他们“走出了乡村,却走不进城市”,这种“边缘人”的身份给他们带来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其中部分人通过手中的笔反映他们的打工生活,打工文学也因此诞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打工文学的确认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和外延在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本文通过比较各种版本的定义,从时间、写作主体与写作对象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解解。 在打工文学文本创作方面,不同时期的打工者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因处于主流边缘的共同遭遇,其“无根性”便成为作品中的基本特征。基于此,困境中的人们在“逃”与“困”的疑惑中开始对人性进行拷问,乡村传统文化在异域的城市也得到了新的绽放,叙事的主题有了新的转变,叙事题材也有了新的拓展。 同时,需要明确打工文学虽然起于底层写作,但它所体现的美学意蕴却不能忽视。以乡愁美学理念支撑的“乡土意识”在拓展乡土空间的同时,构建了超越故乡之思的新乡土观,“书写故乡”“渴求身份认同”“关切城乡矛盾”这种情感表现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方面,另外,写作主题的盘桓则是它的另一个审美特征,也正因为此,通过对“传统乡土叙事特征纵的继承”与“对现代主义叙事特征横的移置”创造出了传统与现代合璧的“新文学” 最后,清理了打工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所占的位置,从边缘话语到与主流话语对峙互动,再到身份的被认同,最终形成与主流话语多元共生发展过程阐述了其文化价值。认为边缘是话语的活力和创生之地,它既是个体化话语与全权话语、边缘话语与主流话语的对峙,也能形成和促使这两种话语的互动;同时,打工作家对身份的书写,不仅有益于主体自我的确立,也使当代中国文学绽放出新的魅力。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柳冬妩;;打工文学与寻根文学的精神衔接——以王十月《寻根团》为例[J];创作与评论;2011年05期

2 汪丹凤;;浅析“打工文学”的异质性艺术元素——以王十月小说《纹身》与《白斑马》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叶维廉;异花受精的繁殖:华裔文学中文化对话的张力[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04期

4 邓大才;;农民打工:动机与行为逻辑——劳动力社会化的动机—行为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9期



本文编号:2785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85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e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