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听觉叙事初探

发布时间:2019-04-21 08:27
【摘要】:听觉叙事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阐扬听觉的艺术价值,针砭文学研究的"失聪"痼疾。由于汉语中缺乏相应的话语工具,有必要创建与"观察"平行的"聆察"概念,引进与"图景"并列的"音景"术语。叙事中的"拟声"或为对原声的模仿,或以声音为"画笔"表达对事件的感觉与印象。视听领域的"通感"可分为"以耳代目"和"听声类形"两类,后者由"听声类声"发展而来——声音之间的类比往往捉襟见肘,一旦将无形的声音事件转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故事讲述人更有驰骋想象的余地。听觉叙事研究的一项要务是"重听"经典,过去许多人沉湎于图像思维而不自知,"重听"作为一种反弹琵琶的手段,有利于拨正视听失衡导致的"偏食"习惯,让叙事经典散发出久已不闻的听觉芬芳。
[Abstract]: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auditory narration lies in explaining the artistic value of hearing and criticizing the chronic illness of deafness in literary research. Due to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tools in Chinese,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the concept of "listening" parallel to "observation", and to introduce the term "sound scene" parallel to "picture". The "onomatopoeia" in narrative is either an imitation of the original sound or a "brush" to express the feeling and impression of the event. "synaesthesia" in the audiovisual 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replacing eyes with the ear" and "listening to the sound", the latter developed from "listening to the sound"-the analogy between sounds is often stretched. Once an invisible sound event is transformed into a tangible visual association, the storyteller has more room to gallop his imagination. In the past, many people indulged in image thinking and did not know themselves. As a means of rebounding the pipa, "heavy hearing" is conducive to correcting the "partial eating" habit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audio-visual system and the audio-visual system. Let the narrative classics exude the smell of hearing that has long gone unheard.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I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千;;声之有味:通感释例考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刘成亮;;通感辞格在文学艺术欣赏中的作用[J];焦作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吴硕贤;声音与听觉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00年03期

4 陈晓明;人欲的神话:狂欢式叙事与商业主义审美霸权——哲夫小说论略[J];文艺争鸣;1998年02期

5 杰克·古迪,户晓辉;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J];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6 江守义;叙事是一种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王舒雅;;从叙事四要素谈公文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区别[J];文教资料;2008年34期

8 孟悦;隐喻与小说的表意方式[J];文艺研究;1987年02期

9 钱竞;叙事学向价值意义地域延伸的可能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10 张国军,廉少纯;“不及”和“过”:写人叙事要适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文薇;;启蒙与催化——论新时期对西方叙事学的引进[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庆璋 祖国颂 李晓宁 胡明贵 沈玉梅 莫立民;“文化诗学”研究论文集萃[N];文艺报;2004年

2 ;当下文学中的乡村叙事和都市叙事[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图像与声音[N];文艺报;2001年

4 叶延滨;散文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1年

5 洪治纲;文学果真多元化了吗[N];文汇报;2003年

6 洪治纲;想像的匮乏意味着什么[N];文艺报;2003年

7 ;“网络文学”与媒体叙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美周刊;捧读一本厚重的美国艺术史[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 巴莫曲布嫫;“传统指涉性”:民间叙事法制的发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李俊国;消费主义时代文艺的美学风格及其困境[N];中国艺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明朝;本事、故事和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牟学苑;和而不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晓红;叙事中的悬念[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源;第一人称叙事:书信体与非书信体[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陆爱华;大众化时代女性写作的狂欢化叙事[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程开成;论荒诞叙事[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7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8 夏云;叙事虚构小说视角的文体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田雪莹;数字超文本小说的叙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莉莉;联觉与转换[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2462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462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3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