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托尼·莫里森的《仁慈》之新人本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6-11-04 11:42

  本文关键词:从荒诞感到荒诞哲学——文学中荒诞意识从传统向后现代的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12年

超越荒诞—托尼·莫里森的《仁慈》之新人本主义解读

王丽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非但没有让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和谐反而使世界与我们的对立更强烈,人类成为世界的局外人。现代人在面对世界时产生了巨大的无助感和荒诞感,尤其对于那些处于社会边缘或文化边缘的群体,荒诞感更是四处弥漫。作为西方哲学主流思想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乐观主义日益受到质疑,荒诞这一概念成为思想者讨论的焦点。其中加缪有关“荒诞”的论述引人注目,同时他对“反抗”的诠释和研究又进一步延伸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为迷茫的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与幸福的新道路。 托尼·莫里森,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通过小说《仁慈》展示了不同种族、不同身份的孤独个体面对荒诞的世界时的所思所为,表达了她对人类荒诞的存在的终极思考,并探讨如何通过不同形式的反抗超越荒诞。这部小说于2008年一经出版即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年度十佳图书之一,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国内已有多篇论文分别就叙事、美学、性别,,种族、社会、伦理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然而却少有人注意到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始终关注的是在荒诞面前人类的态度和命运。 本文拟从加缪新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此文本,通过分析荒诞的表现,荒诞对人、集体和世界带来的后果,以及人们面对荒诞采取的态度,从而论证“反抗”是超越荒诞并通向自由的唯一出路。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引言首先介绍了托尼·莫里森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小说《仁慈》;然后综述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状况以及此小说在国内外得到的评论;最后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加缪的新人本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本论文的写作框架。 第一章揭示荒诞的表现。从对荒诞的历时研究出发,论述荒诞源于人类对理性的渴望与无理性的世界现实之间的对立冲突:在《仁慈》中表现为人与世界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以及人与自身的断裂。 第二章论述了荒诞带来的影响。人、世界和荒诞的相互联系使它们可能有暂时的“共在”,然而三者相互对立的关系却是本质的,冲突成为其间的主要矛盾,因此悲剧不可避免。在《仁慈》中荒诞终最导致了人的“孤儿”状态,集体趋于瓦解,世界变为一个恐怖的死亡区。 第三章分析小说中人物对荒诞的反抗。从“反抗”的定义入手分析反抗的两种主要形式,即个体持久的反抗和集体的共同反抗,最后揭示如何通过“反抗”荒诞带来最终的结果——自由。 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阐释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在《仁慈》中,通过构建一个最终走向幻灭的理想世界,艺术地再现了世界荒诞的本质,并且通过倡导西西弗式个人的反抗和普罗米修斯式集体的反抗实现对荒诞的超越,体现出作家对最终摆脱生活的桎梏,实现自由和幸福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淑娟;;二十年来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2 王守仁;吴新云;;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3 李琳;;“荒诞”的多维解读[J];东岳论丛;2009年03期

4 少况;“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1994年01期

5 高继海;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叙述特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李秀清;;女性自我书写与建构—评莫里森的最新小说《慈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朱小琳;;历史语境下的追问——托妮·莫里森的新作《仁慈》[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2期

8 胡俊;;《一点慈悲》:关于“家”的建构[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3期

9 马汉广;;从荒诞感到荒诞哲学——文学中荒诞意识从传统向后现代的嬗变[J];学习与探索;2007年05期

10 王玉括;;美国莫里森研究综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军;加缪的“荒诞哲学”及其“文学化”[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阳;《仁慈》中人物自卑心理解读[D];河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张佳;;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酷儿——试用酷儿理论分析中国古代的酷儿现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5 沈晓燕;;张系国科幻三部曲《城》的历史思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童晓燕;;命定的自由:析勃朗特和萨特二人自由思想的契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杜海燕;;王家卫《2046》缀合复调式叙事结构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孙艳侠;;试论存在的“恶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吴畅畅;赵瑜;;同志、身份/认同与空间——对中国内地同志网络空间生存及(集体)行动可能性之探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奕娜;;加缪的荒诞体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孟令娟;;论托尼·莫里森最新力作《慈悲》中的背叛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10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小军;萨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桂晓;舒克申小说创作与其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卑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一览;;’9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J];世界博览;1994年02期

3 杨昌龙;写实的载体 存在的精髓——论加缪的《鼠疫》[J];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01期

4 周小珊;走近加缪——读《第一个人》[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4期

5 柳鸣九;《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6 王守仁,吴新云;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7 王守仁;吴新云;;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8 心航;纽约纸不贵[J];读书;1994年01期

9 黄真梅;小说如何面对荒诞的世界──谈加缪的《局外人》[J];法国研究;1999年02期

10 少况;“语言不能流汗”:托妮·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199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宇香;《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错觉[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婷;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卑情结[D];中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雪梅;芦娜;;解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神话原型[J];长城;2010年12期

2 张弘;;异质文明中困惑心灵的阐释者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J];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01期

3 王玉括;;对非裔美国文学、历史与文化的反思——评《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4 王稀;;从三个女性形象看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艰难[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5 韩兰;;浅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迷失与探索[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6 贾素芹;;文化冲突下的成长困惑——托尼·莫里森两部早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杜小惠;;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布鲁斯美学[J];电影文学;2007年19期

8 王玉括;;美国莫里森研究综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9 李维兴;罗桂保;;宠儿的多重人物身份和象征身份[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3期

10 余青兰;施健;;论《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的女性主义视角的多维性[J];名作欣赏;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令娟;;论托尼·莫里森最新力作《慈悲》中的背叛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隆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危机:从文化的视角考察经济危机(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邓海伦;;中国教训:对新奥尔良……和其他地方的启发?(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6 Chae Young Kim;;在全球多元的时代,宗教如何实现人类的善好?(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Michael Zuckerman;;对立还是对话:美国历史上的危机(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8 Caroline E.Janney;;不再分裂的国家:美国内战后国家重建的教训(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9 孟令娟;;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构建与自我解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山口 守;;浦爱德与义和团事件——两个国家,两个文化[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群 王丽莉;[N];文艺报;2006年

2 傅铷;[N];东方早报;2008年

3 清芳;[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子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李焯桃;[N];南方周末;2005年

6 本报记者 渠竞帆 编译;[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谢惠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文学博士 张清芳;[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王元陆;[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马毅达;[N];东方早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焦小婷;多元的梦想[D];河南大学;2006年

2 唐文;权力·死亡·荒诞[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杨永春;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陈连丰;艾丽丝·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曾梅;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6 黄坚;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论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博;1549年凯特起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超越荒诞—托尼·莫里森的《仁慈》之新人本主义解读[D];河南大学;2012年

2 孔珍;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饮食的文化隐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游赪晨;荒谬与反抗:对《在路上》的哲学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卉;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分析《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中的男性女性形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丽霞;迷失 抗争 引导[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吴贝贝;荒谬世界中安娜的自由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7 王明霞;黑人性的遗失与保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远方;荒诞世界中的反抗[D];郑州大学;2012年

9 肖志宏;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李璇;边缘化非裔美国人的诗化表现[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荒诞感到荒诞哲学——文学中荒诞意识从传统向后现代的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4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8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