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装饰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09 08:08

 

【摘要】 剪纸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悠久的民族文化在剪纸艺术的世界里不断得以传承与发展。其中,喜花剪纸作为剪纸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婚俗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已然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与传统装饰趣味的结合体,其中承载了诸多的审美及文化寓意。胶东半岛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呈现出诸多民间艺术样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胶东地区的剪纸艺术,胶东剪纸以其细密繁缛,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特点自成一派,在与当地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胶东剪纸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审美样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胶东半岛这一地域背景,简要论述喜花剪纸的发展脉络,进而从胶东的地理环境、民间民俗等方面探讨地域环境对喜花剪纸题材与风格的影响;第二部分从表现形式、色彩特征和造型特点三方面重点探讨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艺术风格;第三部分以胶东民间文化为背景、胶东地区喜花剪纸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为切入点,对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综合审美趣味进行系统研究;第四部分提出喜花剪纸艺术对现代装饰艺术创作的启迪,以及喜花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转型应用。“手工艺剪纸于2003年被我国列为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掘和保护工作。”①民间剪纸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了各界学者的重视,本文基于现有对胶东地区的喜花剪纸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对喜花剪纸的装饰元素和题材内涵进行综合的研究探讨,在不脱离“装饰”这一主线的前提下利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胶东剪纸的装饰纹样特征,探讨喜花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梳理胶东地区的剪纸纹样的类型,力图从中寻求民间地域文化、地域审美特征与本地传统装饰纹样的某种关联,希望能给胶东地区的民间艺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胶东; 喜花剪纸; 传统装饰; 
 

第一章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概述

 

民间剪纸艺术是民间美术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贴切的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是最质朴的艺术存在。关于剪纸艺术的起源,最早的剪纸形态萌芽于纸张产生之前,《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表现周成王童年玩游戏时用梧桐叶剪成的玉圭的形状赠予弟弟,后来叔虞成为晋国第一任诸侯的故事。南北朝的沈括引以为诗:“桐叶虽可贱,一剪或成圭。”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剪桐封弟”的典故,这就是最早的关于我国剪纸艺术的记载,说明剪纸艺术形态的雏形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第一节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历史沿革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剪纸实物是在新疆发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猴团花、对马团花、忍冬纹团花(如图2)等五幅团花剪纸,民间工艺美术最初都是伴随着或实用价值或祈福祭祀的精神寄托而产生的,跟上层阶级专为审美的需求而创作艺术的观念有所不同,此类艺术表现形式更加贴近民间,因此剪纸艺术的创作用意可大致分为几个方面:婚丧嫁娶时节剪纸、庆生贺寿时节剪纸、迎年节庆剪纸、祭祖祀神剪纸、招魂送病剪纸,其中作为人生礼仪类剪纸的婚庆剪纸是较为常见的剪纸形式,喜花剪纸是喜庆花样的一种,狭义的喜花剪纸是指婚礼时装点在婚房和器物上的喜字花剪纸,广义的喜花剪纸则包括婚前喜花剪纸和婚礼喜花剪纸,我国民间对于婚礼仪式的重视始于周朝:“一场完整的婚礼程序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部分组成,称为六礼,到宋朝时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从此可以看出喜花剪纸的身影贯穿在这些喜事礼仪的各个场合,再如古时胶东地区嫁女都会陪嫁两个面盆,在面盆的底部要贴上刚好可以覆盖盆底的吉祥剪纸图样,大到新房的顶棚小到陪嫁的茶壶茶碗都要贴上喜庆的红色剪纸烘托喜庆的气氛。由此可见剪纸的装饰功能随着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也不断发生这变化,特别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装饰功能和文化寓意有着较大的差别。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装饰特征研究

 

 

第二节 地域环境对喜花剪纸的影响

从自然地理环境上来看,胶东地区位于山东半岛,是山东半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胶莱河为界,是胶莱河以东的部分,也称胶东半岛,主要包括烟台地区、青岛市区、平度市等。特殊的地理区位也形成了胶东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而这种地域文化的烙印也“印”在了胶东地区的剪纸艺术上,胶东地区的喜花剪纸艺术主要分布在蓬、黄、掖三县,以做工精细著称。自战国时期,受“齐人好逐利”的影响,男子多外出经商,所以他们从小都会接受一定的教育,清咸丰年间,经外出经商的人们带回了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及潍坊杨家埠的年画样本,对胶东剪纸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所以胶东地区的文化受齐文化影响较大,具有开放、兼收并蓄的特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糅合形成了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独特风格。

任何文化、艺术的生发都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西方著名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及:“倘若同一棵植物的多颗种子散播在不同的地方,让它们自己去萌发、生长、结果、繁育,那它们就会适应各自的环境,生发出好几个变种。”地理环境对艺术不一定有决定性的影响,但一定会产生隐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胶东人民的生活既有赖于农耕生产又有渔盐之利,长期与海洋里的生物打交道,胶东的老百姓习惯创作一些海洋生物题材的剪纸造型,如以人的头部配以繁殖能力强的海洋生物组合为半人半兽的生物形象的喜花剪纸(如图3),这些通过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吉祥图样表现了胶东人民傍海而居、善于运用身边的素材来表现心中对于多子多福的朴素愿望的诉求。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装饰特征研究

 

从近年来搜集到的清末以来的蓬、黄、掖地区及其毗邻的福山、宁海(今牟平区)地区的剪纸实物来看,这些地区的文人也参与过剪纸纹样的创作,,另一条纯民间的剪纸传承主线也没有间断,在相同时空内有两条主线在同时发展,如老鼠嫁女题材的喜花剪纸在很多个地区都有表现,其表现形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所以既不能用文人影响来概括胶东剪纸也不能用单纯民间传承来概括胶东地区剪纸的整体面貌。但不论哪一种剪纸表现样态都离不开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乡土习俗的影响,而这些文化因子都孕育在胶东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都或多或少的对胶东地区的喜花剪纸艺术产生过影响。

 

第二章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艺术风格

 

胶东地区的剪纸艺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风俗文化、民间信仰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形成了极具地域性的艺术特点,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胶东地区的剪纸艺术表现出了较为质朴的风格特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文人美术有较大不同,胶东地区的剪纸艺术更加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装饰性,这种特性在胶东地区的喜花剪纸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第一节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表现形式

一、喜窗花,胶东地区冬季寒冷,先民们都在窗户上糊纸以御寒气,每到过年或者逢喜事的时候就会换一层新纸,再贴上新剪制的象征喜庆纳福的剪纸窗花,正因如此,窗花是剪纸艺术最常见的形式,目前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剪纸门类就是窗花,所以习惯上也以窗花代称剪纸,农闲时妇女们便聚在一起剪窗花以装饰单调的窗纸,窗户是婚礼家居装饰最直接的表现载体,谁家办喜事,一踏进院门就立即被映入眼帘的红色的喜庆窗花所感染,喜从心来。喜窗花剪纸的样式有窗心花、角花和窗裙花,角花是根据窗户的四个角的形状而剪制的,一般是三角形制,窗心花的创作则比较自由,常见的有圆形、方形、菱形等,以圆形的较为多见,取团团圆圆之意,所以圆形窗花也称团花。

喜窗花是胶东地区喜花剪纸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形式之一,具有实用性强、装饰效果好的特点,其丰富的纹样、多变的题材、简洁的轮廓,不仅能实现其装饰目的,而且能够传递人们内心美好的祝福。尤其是在早期乡村生活中人们较为重视宗族礼仪,而婚姻礼俗又是宗族礼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遵守着这种礼仪形式,这种礼仪形式也成为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纽带,喜窗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

二、喜饽饽花、婚礼肉花,以前的胶东习俗是在结婚前男方要送数量为单数的大饽饽(即馒头) 、一块猪肉、一只白条鸡等到女方家里,而这些东西除了白条鸡是绑红色的绸带之外,其他的都要贴上大红色剪纸,饽饽上贴的是依照饽饽形状和大小专门剪的圆形饽饽花,婚礼饽饽花的剪纸题材主要是表现子孙繁衍的主题,表现手法上,由于载体是圆形的饽饽,聪慧的剪纸艺人们运用了线线相连、以线为主的表现手法,兼顾了既不遮挡住主体“饽饽”这一载体,又让饽饽披上了一幅红色画境般的喜庆纹饰,两者浑然一体,始终没有脱离喜花剪纸的装饰意味和实用寓意相结合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色彩特征

胶东地区的喜花剪纸的表现形式中,比较多见的还是传统的单色大红剪纸,红色最直接的表明了喜事的氛围,加上特定的文化群体中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吉祥图形,很鲜明的形成了一种“吉瑞效应”。正是因为省去了绘制和染色的过程,单色剪纸以其制作简练、材质易的优势成为胶东婚礼喜事中最常见的剪纸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多色彩的剪纸样式——窗染花,当地人称为“染花儿”或“窗越”,而行里人一般称之为“半剪半绘剪纸”,因为它是通过剪纸和绘画的双重元素来表达思想的表现形式。在胶东农家,窗染花是土生土长的东西,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画出底稿或是直接用熏样,再剪出纹样的轮廓,叫做“坯儿”,然后用毛笔在上面勾画出相应的图案。用来布置新房的染花儿,有“喜上眉梢”、 “葡萄生子”、“榴开百子”、“龙凤呈祥”等,都是姑娘们在婚前为自己精心绘制、剪裁的。清代胶东有一个习俗,就是根据新婚时新娘所剪的窗花来评判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们都很认真的学习剪绘,每到有哪家娶媳妇的时候,村里的姑娘们都要去留心观看新媳妇剪的喜窗花,看到好的就默默的记下来,再剪好,等着以后装点自己的新房,所以有“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的说法。会剪纸工艺的男性一般是专门剪纸用来售卖的,在收集的剪纸熏样的造型基础上,根据受众的审美趣味加上自己的情感抒发,形成新的剪纸样式来迎合受众的需求。

 由此可见胶东地区的剪纸表现样式较为多样,从纹样的类型上来看,既有传统的花样文案又有不断迎合新文化环境不断创新的纹样,从纹样的颜色表现方式上来看,既有较为常见的单色大红剪纸又有表现力更为丰富的彩色剪纸。其中大红色喜花剪纸以其高纯度的视觉冲击力为大众所熟识,成为喜花剪纸最为常用的色种。

 

第三章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所承载的文化内涵...........................17

第一节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所体现出的朴素精神需求..................17

第二节 胶东地区喜花剪纸所体现出的民间地域文化特征..............18

第四章 喜花剪纸对现代装饰艺术创作的启迪...........................20

第一节 喜花剪纸为现代装饰设计提供创意资源......................20

第二节 喜花剪纸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的功能转换..............20

 

第四章 喜花剪纸对现代装饰艺术创作的启迪

 

第一节 喜花剪纸为现代装饰设计提供创意资源

如今艺术市场上的喜花剪纸以其手工制作的精细性和独创性形成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主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群众基础和民俗积淀的固有样式,这种一成不变的传承方式一方面让我们得以欣赏随着时间积淀进一步完善的传统喜花剪纸样式,另一方面也因一味的传承而缺少创新的样式造成了喜花剪纸市场越来越小众的局面,要使喜花剪纸保持经久不息的生命活力,就要将其进一步与现代设计和大众娱乐相结合,形成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又蕴含传统元素的喜花剪纸新面貌。

喜花剪纸以其情节丰富、寓意吉祥、构图多样而不同于其他的美术形式,一幅喜花剪纸作品中往往包含很多素材,有动物、树木、果实、文字等,在现代的设计理念中一个画面包含太多的素材很容易造成构图混乱、主次不分的视觉缺陷,而喜花剪纸的镂空设计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互补观念,即突出为阳、凹下为阴,线条和块面部分为阳,掏空的部分为阴,在阴阳的调和、互补中,协调了画面感,避免了构图混乱的弊端,这为现代设计的借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喜花剪纸中最常见的是以圆形或方形为轮廓,其中的内容使用打破物象的维度变化、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物象的表现形式,使得画面饱满充盈,其中加入打散与重组的现代设计观念,大、小对比和大面积留白的图案排列,变精细为简约,使得细密繁缛的喜花剪纸变身为现代的简约设计作品的一部分。

 

结语

胶东地区的喜花剪纸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表现出较为独特的审美特征,正是这些扎根于民间的艺术样式承载着当地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基因,从这些朴素而富有创意的剪纸纹样中可以看到散布在民间的设计创意源泉。从数量庞大的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纹样种类上可以看出胶东地区民间艺术昔日的繁荣兴盛,但如今胶东地区的剪纸艺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或许喜花剪纸和其他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最终会被时代所淡忘,但那一纸窗花所承载的文化之重和艺术之美是不应被时代所遗弃的。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本文从胶东地区喜花剪纸的外在装饰之美谈到剪纸纹样所蕴含的民间文化与民俗寓意,重在强调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胶东地区的剪纸纹样种类或许是有限的,但剪纸艺术背后扎根于民间地域文化的部分是无法用某一种类型的艺术样式所完整展现的,从艺术创作上来说也不能割裂这种来自于民间的原生的创意源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应该遵循“活态保护”的原则,但笔者认为这种“活态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现有的剪纸纹样的收集整理上,而应该将这种“活态保护”深化,将保护建立在这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与地域文化、民间风俗的紧密的联系基础上,鼓励更多的专业设计者、艺术创作者投入到胶东剪纸的开发利用上,只有将这种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回归”于民间才能使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恢复持久的生命力,当然这一“恢复”过程必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说,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1年6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胶东剪纸艺术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胶东地域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整个胶东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的保护也是对整个胶东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多种保护、传承方式,共同营造胶东剪纸的生存空间,使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样式重新焕发的活力。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9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e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