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基于类型学摄影的沂蒙老区红色主题影像创作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21-07-29 23:25
  类型学摄影是指将事物按形态特征以类型学的方式分组、归类进行摄影,制作一系列客观真实的影像,这类事物在摄影的视觉呈现方式上表现为总结、归纳、梳理,并从中寻找其典型一致性。其在艺术及学术领域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随着摄影技术和创作理念的不断发展,类型学摄影的创作手法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然而,类型学摄影在中国起步较晚,针对特定区域的红色主题涉及较少。笔者在厘清类型学摄影概念、创作方法和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明确了类型学摄影的创作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调研和实验等方式,对沂蒙老区红色背景、红色主题摄影的创作进行了深入了解,明晰了当前沂蒙老区红色主题摄影的发展进程。基于以上调研和实验,采用类型学摄影的方法将看似普通的红色事物通过分组、归类的方法,以图谱化的形式呈现革命战争年代留存下来的红色事物,从而形成一种超越单独影像的辩证关系,用红色事物的真实影像讲述特定年代的历史故事,通过类型学摄影呈现形式改变影像的观看方式,使影像与影像之间相互关联,展现在观者面前的时候会形成强大的震撼力,并引发观者的思考。本文以类型学摄影创作手法表现沂蒙老区红色主题,以期为沂蒙文化的传承提供材料支撑,并为类型学摄影在红色题材艺术... 

【文章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类型学摄影的沂蒙老区红色主题影像创作实践探究


《铁线蕨》布劳斯菲尔德摄影

夫妇,水塔,类型学


5类型学摄影发源于新客观主义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意在表明摒弃在沙龙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画意摄影,开始以直接的拍摄手法,在柔和的自然光线下展现现实世界中事物丰富的影调和清晰细节。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无表情”美学风格和科学采样般拍摄与表现方法,内心平静地去拍摄事物。[6]作品统一面貌表现为“趋冷外观”,且以浅色影调为背景。二、纪实摄影与类型学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德国摄影家伯恩·贝歇(BerndBecher)和希拉·贝歇(HillaBecher)的摄影源自新客观主义摄影的遗风,逐步确立和发展了“类型学形式”的拍摄风格。他们解禁了摄影创作的观念,以一种开放的理念和客观的摄影语言表达,采用客观理性的纪实态度进行拍摄。他们所注重和表达的并不是拍摄者主观的感受,而是被摄物体的客观性,被拍摄物体放在画面中间位置,具有较强的对称感。镜头对焦于水塔、煤气罐、卷扬机塔、石灰窑、粉碎机以及工厂外观等,并把类型学和纪实摄影组合发挥到了极致,以静态的画面呈一般以9、12或者15幅图片为一组(图2-2、图2-3)。这些图片就像孪生复制一样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贝歇夫妇最大的贡献就是以工业考古学式为建筑留下不同风格的类型学摄影作品。他们的工业构成摄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纪实风格,为建筑摄影构建了不同风格的类型学[7]。图2-2《水塔》贝歇夫妇摄影

照片,夫妇,石灰


6图2-3《石灰窑》贝歇夫妇摄影三、典型的大画幅摄影手法贝歇夫妇及其创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类型学摄影为了达到宏大且精细的视觉效果,大多采用中画幅或大画幅相机,底片以4×5或8×10英寸规格画幅为主。大画幅底片代表可以将照片放大到更大的尺寸,也能清晰展现细腻而清晰的细节,因此在展览中获得了同油画同等的地位与视觉冲击力。贝歇夫妇的弟子托马斯·鲁夫(ThomasRuff)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大量如同证件照一般的德国青年肖像。他以一种规矩、严肃、寻常的画面构成,通过摄影技术关闭了通往被摄者身份认知和情绪的通道,丝毫不去透露被拍摄人物的身份背景或喜怒哀乐,肖像也未透露国籍、种族、职业之类的任何信息,记录了一个个“客观”的肖像。大画幅相机可以将作品被放大到连皮肤和毛孔都清晰明了的时候(作品尺寸1.6m×2.1m),依然反映不出来被摄对象的身份信息(图2-4)。鲁夫的《肖像》系列摄影作品是对摄影的新客观主义理论的深化,强调摄影的记录和复制特征,以证件照的形式进行对比,模糊了人们身份的含义,认为摄影只是一种图像复制,不能反馈皮肤以内的任何信息,他探讨了在一个监控无处不在的时代里人们的身份问题[8]。


本文编号:3310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3310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8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