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摄影论文 >

数码摄影技术在地下空间变形信息采集中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9 16:26

  本文关键词:数码摄影技术在地下空间变形信息采集中的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武汉理工大学》 2007年

数码摄影技术在地下空间变形信息采集中的分析研究

张璞  

【摘要】: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迅速发展,大中型水电站项目与日俱增,现代地下厂房的发展趋势使得隧洞和地下结构的跨径和断面不断扩大,因此对施工技术的快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围岩变形信息的采集和量测方法以人工现场接触测量为主,不仅现场的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相对低下,难以和现代化施工的要求相匹配,因此研究采用围岩变形信息非接触量测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为隧洞和地下结构的变形信息的快速获取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解决大型隧洞及地下空间围岩变形信息测量中所面临的困难,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的非接触测量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隧洞围岩变形信息观测中,给非接触的量测方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基于数码摄影技术的岩体变形测量法,是一种与传统测量完全不同的新方法,,可以高效率地测量岩体变形。本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理论,针对图像的特点,对这一新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地探索,提出了图像的现场采集方法及其解析路线,并对相应的步骤进行编程处理分析。按照上述解析路线,对典型数字图像进行了试算、分析和总结,初步证明了此解析路线的可行性。 本研究把测绘学与工程力学紧密结合,通过现场测量,研究以普通数码相机为主要数据采集系统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来获取岩体变形信息。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分析,研究并证实了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变形信息的可行性。本文介绍了依据现代计算机视觉理论开发的岩体数码图像的信息处理方案。应用该法不但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而且可以大大地改善工作环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V22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0-11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11-14
  • 1.3.1 研究目的11-12
  • 1.3.2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 1.3.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12-14
  • 第2章 数码摄影技术获取岩体变形信息理论14-40
  • 2.1 数码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14-16
  • 2.1.1 物方(空间)坐标系14
  • 2.1.2 图像平面坐标系14-15
  • 2.1.3 像空间坐标系(辅助坐标系)15-16
  • 2.1.4 相机坐标系16
  • 2.1.5 摄影测量坐标系(辅助坐标系)16
  • 2.2 不同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16-18
  • 2.3 数码摄影像片的方位元素18-20
  • 2.3.1 内方位元素18-19
  • 2.3.2 外方位元素19
  • 2.3.3 转角系统19-20
  • 2.4 数码摄影测量中共线、共面方程20-27
  • 2.4.1 空间直角坐标变换21
  • 2.4.2 方向余弦的确定21-25
  • 2.4.3 像点与相应地面点之间的关系25-27
  • 2.5 非接触技术进行围岩变形测量的方法27-37
  • 2.5.1 空间极坐标测量方法27-28
  • 2.5.2 空间前方交会法28-29
  • 2.5.3 前后交替摄像法29-35
  • 2.5.4 标定摄像法35-37
  • 2.6 数码摄影测量精度分析37-40
  • 2.6.1 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38
  • 2.6.2 提高精度的建议38-40
  • 第3章 数码摄影技术进行围岩变形测量系统40-49
  • 3.1 系统硬件组成40-45
  • 3.1.1 摄影器材(数码相机)40-42
  • 3.1.2 底部调平装置42
  • 3.1.3 三角架42
  • 3.1.4 照明设备42-43
  • 3.1.5 控制点的标志及点位布设43-44
  • 3.1.6 活动控制系统44-45
  • 3.2 普通数码相机的标定检验45-47
  • 3.3 图像畸变系数的求解方法47-49
  • 3.3.1 畸变系数的求解47-48
  • 3.3.2 相机内方位元素的测定48
  • 3.3.3 Canon数码相机的检校誓言48-49
  • 第4章 数码摄影技术进行地下空间变形测量分析49-67
  • 4.1 图像处理及解译49-64
  • 4.1.1 图像数字化49-50
  • 4.1.2 图像的增强50-59
  • 4.1.3 图像分割59-61
  • 4.1.4 图像解译流程61-64
  • 4.2 数据处理64-67
  • 4.2.1 图像特征点坐标64-65
  • 4.2.2 数据分析及处理65-67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5.1 结论67
  • 5.2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实践71-72
  • 致谢7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国奎;宋敏;;浅谈公路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加固措施[J];市政技术;2010年S1期

    2 李桂林;吴思浩;;大岗山地下厂房施工期阶段性安全监测及分析[J];人民长江;2011年14期

    3 崔文艳;于志华;宋建;杨昊;;大伙房水库不良地段围岩变形特征与加固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11年07期

    4 余永强;路耀邦;仲玮年;凌文昌;;关角隧道开挖围岩变形监测及分析[J];公路工程;2011年04期

    5 柯尉;蒋斌松;;改进MGM(1,N)模型在赛果公路隧道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9期

    6 解志刚;许海东;;灰色理论在围岩变形预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年22期

    7 刘保国;徐干成;;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分层间隔施工方法[J];岩土力学;2011年09期

    8 万小明;李彰明;;大断面大跨度小净距隧道监控量测技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年04期

    9 李亮;;基于BS构架的隧道监测管理分析系统的开发[J];公路与汽运;2011年04期

    10 史秀志;黄刚海;张舒;周健;;基于FLAC~(3D)的复杂条件下露天转地下开采空区围岩变形及破坏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从谋;陈建洪;黄志波;黄金山;;特大断面隧道多步序施工工法试验及围岩变形[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赵才顺;;引沁入汾草峪岭隧洞工程施工期围岩变形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永岩;马士进;高菲;;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时序预测方法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4 张新曙;;乌鞘岭隧道围岩变形控制[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恩强;;锚杆两侧加固窄煤柱沿空掘巷的矿压分析[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6 钱伟平;郭啟良;;乌鞘岭隧道地应力特征与软弱围岩的变形防治[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谢卫红;刘胡行男;董昊;;锚杆支护技术在某地下工程的应用[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8 陶波;伍法权;张建南;钱卫平;郭改梅;;层面对高地应力条件下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裴海淇;;小湾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地下厂房安全监测及施工期监测成果[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裴海淇;;小湾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地下厂房安全监测及施工期监测成果[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陈乃文;[N];中国交通报;2004年

    2 陈乃文;[N];中国交通报;2004年

    3 吴丙峰 晓伟;[N];人民铁道;2009年

    4 新矿集团 张万武;[N];新疆科技报(汉);2004年

    5 记者 赵承;[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黄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7 颜以亨 李仕兵;[N];人民铁道;2009年

    8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审计处 王哲;[N];山西科技报;2005年

    9 叶青;[N];经理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南鹏超 记者 李艳;[N];陕西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扈世民;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蔡来炳;软弱围岩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力学效应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王其胜;深部软岩巷道矿压特征与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刘小伟;引洮工程红层软岩隧洞工程地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江文武;金川二矿区深部矿体开采效应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岳顺;隧道围岩动力稳定性研究与时间序列建模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7 滕宏伟;隧道特殊大变形段初支开裂机理及二次衬砌结构可靠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肖林萍;连拱隧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曲天智;深井综放沿空巷道围岩变形演化规律及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10 胡学军;王庄矿大断面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控制及快速成巷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江;草帽山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金昊;马尔康隧道围岩变形与稳定性研究[D];西华大学;2012年

    3 张璞;数码摄影技术在地下空间变形信息采集中的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喻伟;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围岩变形与支护结构受力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5 刘武麟;临近断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锴;上官隧道施工变形监测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海威;滑坡地段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8 王德法;特定围岩变形量测及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杨小军;铁路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判据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石文博;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时效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数码摄影技术在地下空间变形信息采集中的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8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198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