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佛教文化在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发布时间:2014-07-27 14:49

  佛寿文化朝圣区规划设计
  1佛寿文化朝圣区规划范围:佛寿文化朝圣区用地面积为13公顷,建筑面积为0.65万平方米,位于景区最高点菩提山顶,风景优美。在规划中将其定位为佛文化朝拜圣地。
  2佛寿文化朝圣区规划构想:充分利用菩提山的历史及自然资源,围绕广为流传的菩提圣灯的传说和菩提寺的历史文化底蕴,策划一系列宗教朝觐和宗教文化旅游项目,作为整个长寿文化城的核心旅游区。集中展示长寿区的宗教文化,设置多种文化体验活动,满足人们的观光游览、宗教朝觐、休闲养生的需求。
  佛寿文化朝圣区项目设置
  1菩提寺
  在菩提寺原址及周边区域,建设菩提寺。民间有很多菩提山的形成及山名由来的神奇传说,但是对于菩提寺的记载颇少,只记载着人们曾在此驻寨建庙、开物造化。历史上菩提寺建在山顶凹处,又名晶山寺,金荣寺,吸引了众多信徒、游人前往朝拜,香火甚旺。因此考虑本地区的宗教朝觐需求和对其历史文化的挖掘需要,策划恢复菩提寺,并设置菩提圣灯、放生池、菩提三宝等项目,让游客拜佛朝拜、听梵音、点圣灯、参与佛事活动等。
  2菩提圣灯
  据史料记载,明代僧人大智曾铸造一根长近20米的铁柱,笔耕文化推荐期刊,立于山顶高台上,名曰“灯杆堡”,燃灯于山顶铁柱上。每当夜晚,灯光四射,百里可见。由此菩提山以“菩提圣灯”之名,被列为长寿八景之一而闻名遐迩。  “塔”,源于印度的古老的建筑形式,代表生命的止息与消散。佛塔、寺院、石窟被称为是佛教三大建筑。在此以小型壁雕、山石、模型、缩微景观等形式,展示世界各地佛塔样式、形制风格及历史演变,使游人观一园而知天下塔,增进对佛塔文化和建筑的了解和崇敬。
  3菩提晓钟
  恢复重建菩提圣灯同时,在菩提山现状的另一山顶设置一古钟,形成朝有钟声,夜有圣灯的壮景,增加旅游看点和神秘感。
  佛教文化元素在重庆市长寿区菩提山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项目现状概况
  菩提山生态公园位于重庆市长寿区城中,距长江约3公里,最高海拔597米,相对高度400米。南邻渝宜高速公路,北靠渝巫路和渝利铁路、渝万城际铁路,东面和南面紧邻长寿城市发展区,西面和晏家工业园区隔山相望。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2风景区性质及功能分区
  菩提山是依托于佛教文化的风景区,有其独特的景观和历史文化,但与周边东林寺、石佛寺等佛文化旅游景区相比,景观资源和佛教传统遗留匮乏,缺乏竞争力。充分挖掘菩提山佛教文化资源,结合“森林长寿”建设,加快恢复菩提山的良好生态,在修建完善寺庙建筑的基础上,重现绿树成荫、修竹映月、殿宇恢宏、香烟袅袅、暮鼓晨钟的佛教文化景观并重燃“菩提圣灯”加快推进“菩提山?中国长寿文化城”建设,完善佛寿文化朝圣区、长寿文化游览区、长寿古镇等九大功能分区,将菩提山打造成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佛教名山。本文中将着重介绍宗教文化朝圣区,其余区域应专文讨论,本文将不再涉及。

 



本文编号:7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7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