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雕塑论文 >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研究

发布时间:2015-05-06 15:07

 

【摘要】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精彩纷呈,不单美化了建筑内部空间,增加建筑的感染力,也赋予建筑象征意义,有些装饰更寄托了主人或营造者的意志。建筑装饰存在于建筑之中,是广府祠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祠堂案例的搜集,构建广府祠堂建筑模型,弥清建筑装饰的分布,以装饰部件为核心,重点探讨其材料工艺、形态和题材,系统地整理出它们在广府祠堂建筑群中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本文大部分内容属于共时性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讨论部分建筑装饰历时性的问题,从而完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建筑装饰研究。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和扩展性研究,其中第二章到第四章为基础性研究,主要探讨建筑装饰的材料工艺、装饰部件形态和题材,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五章是扩展性研究,主要分析建筑装饰是如何被感知的。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的研究背景和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通过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示意了主要装饰部件的分布,叙述了装饰部件的主要工艺种类,并从基础、墙体、梁架和屋面四个方面叙述了建筑装饰材料工艺的特点。第三章重点讨论装饰部件的形态,对重要装饰部件的形态进行分类,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31个案例装饰部件的形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其在祠堂建筑单体和群体中的关系和规律,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拓展,并归纳出“程式化”和清早期装饰部件的常见组合。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装饰部件的题材,首先对建筑装饰的题材进行分类,然后通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找出其对应的关系和规律,深化第三章归纳出的“程式化”装饰部件组合。并挑选两种广泛应用在祠堂建筑各个构件的纹样作深入讨论,总结题材表达方式的特点。第五章主要从建筑装饰的空间分布特点、仪式行进中人与建筑装饰的关系、建筑装饰的观者和纪念性的表达这四方面陈述了建筑装饰是如何被感知的,这章也是对前三章研究内容的回应和延伸。通过将建筑装饰结合到广府祠堂建筑整个建筑体系中,从材料工艺、形态、题材三方面入手,系统和深入地对建筑装饰进行研究,归纳了建筑装饰在建筑群中整体的分布趋势,并且绘制了“程式化”现象中的建筑装饰模型,较完整地呈现了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的面貌。 

【关键词】 广府祠堂; 建筑装饰; 材料工艺; 形态; 题材;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主要通过对建筑结构或构件进行艺术化加工,使之美化建筑内部空间或增加建筑的感染力,也赋予建筑象征意义,有些装饰更寄托了主人或营造者的意志。同时,丰富的装饰也使传统建筑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高耸的屋脊,细致的檐口,精致的墀头,与特有的结构共同构成了传统建筑的形象。过去关于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甚多,较为系统,对于建筑装饰的部位、材料、工艺、题材等方面均有比较完整的研究。

广府祠堂的建筑装饰风格突出,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装饰题材和工艺多种多样,在过去二十多年关于广府祠堂的研究当中,经过前人的不断努力,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对于这一课题却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涉及祠堂装饰的资料多,但专门论述的资料少,大多数文献都是把广府祠堂装饰附属于广府祠堂建筑下探讨,只作为其中一章或一小部分来阐述,篇幅有限。以往对祠堂建筑装饰的研究大多是比较单一的从工艺,题材图像进行研究,缺乏对祠堂建筑营造技术和空间的整体及系统考量。对此,本课题从祠堂建筑群的视角,较为整体地对广府祠堂的装饰进行研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现存大量地实例的调研,采用归纳法,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对祠堂建筑装饰尝试建立一个更为全面地研究框架,发展广府祠堂装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建立和完善祠堂建筑装饰体系,以综合的视角充实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的研究理论。在前人对广府祠堂装饰的工艺和和题材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具备统计意义数量的)实例的装饰信息采集,从部件形态,题材,工艺及建筑空间展开研究,通过对广府祠堂装饰部件和题材进行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找出装饰图样题材与部位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傅熹年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谈到建筑装饰时指出:“在木构建筑中,一些功能型构件的组合,往往同时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如檐椽、斗栱左右规则或有韵律的排列。这原不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但正是由于这种客观的装饰效果,使之在木构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受到重视,不断加以强调……”。由此,相对于建筑,狭义的“装饰”指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广义的“装饰”,是一种艺术表现力,它根据一定的原则,塑造出一种合乎逻辑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美。相对于广府祠堂,建筑装饰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蕴含在形式之中的感染力。故本文的“建筑装饰”是装饰部件(建筑部位或建筑构件),工艺(含材料),题材的综合,与建筑结构、构件密不可分,存在于建筑空间之中,同时也是一种展现于表面或深藏于其中的装饰部件的艺术表现力。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研究

 

根据对“建筑装饰”的含义,本文涉及建筑装饰的类型主要包括:

第一,在不影响装饰部件结构功能和材料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斫削和雕饰,塑造其形态和内容。其中斫削是指对部件加工,如针对木构件的卷杀、斜杀和凹杀等,这是建筑的特有手法,它创造了部件的外观形体;雕饰是指在构件表面进行雕琢或捏塑所形成的纹样、图案等,这是工艺美术手法在建筑上的应用。这些艺术处理或使装饰部件形象更加贴切反映出其存在于建筑之中的状态,或赋予装饰部件某种深层含义。在祠堂中,这一类型建筑装饰包括墀头、屋脊、驼峰、梁头、门枕石、柱础等。

 

第二章 装饰部件及其工艺

 

本章主要根据前人对广府祠堂建筑的研究归纳广府祠堂建筑装饰分布示意模型,以方便下文对建筑装饰在广府祠堂建筑上的讨论,因为装饰部件的分布对整体装饰效果的影响,可以通过建筑平立剖面较好的反映出来。建立模型后,进一步讨论装饰部件的材料工艺特点。

 

2.1  广府祠堂建筑的装饰部件分布示意

广府祠堂建筑可以划分为基础、墙体、梁架、屋面四部分,主要的装饰部件也遵循这些位置分布(表2.1-1)。建立装饰部件分布模型,透过广府祠堂平立剖面图,可以更好地反映这些装饰部件的位置,并且划定了下面章节案例讨论建筑装饰的建筑主体。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研究

 

2.1.1 平面格局

祠堂使用一路三进的范式,最吻合《朱子家礼》和《大明会典》的祠堂形制,实例众多,在广州府分布最为广泛,三开间的祠堂头门在广州府最为常见,形制更高的五开间祠堂在广州并不多。故总体格局取一路三进三开间两侧廊,包括头门、中堂和后堂,侧廊位于中堂与后堂天井两侧,位于两堂的次间(图2.1-1),这也是本文讨论建筑装饰的建筑主体。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研究

 

头门,,即祠堂大门,是祠堂中轴线序列的开端,根据前檐有否立柱可分为凹肚式和敞楹式两种。凹肚式是指前檐没有柱子承重,心间向内凹进,两侧次间正面为墙体的形式,此类形式与广府三间两廊民居形式相似,等级低于敞楹式头门。敞楹式指头门前檐使用柱子承重,且多见塾台,是头门的主要形式,清代头门中设一门两塾的祠堂非常普遍7。敞楹式头门一般前后檐置石檐柱,大门处有时沿墙壁立木柱,有时直接以墙分隔;有的在两端靠山墙前后檐各立一根木柱,有的仅在前跨立柱,并无固定范式。

 

2.2  装饰部件的工艺

2.2.1 工艺的种类

建筑装饰的工艺是指利用工具对原材料或半程品进行加工或处理,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换言之,讨论建筑装饰的工艺主要针对其材料和技法。广府祠堂建筑装饰主要工艺以“三雕两塑”而闻名,其中“三雕”包括石雕、木雕、砖雕;“两塑”包括灰塑、陶塑。另外,彩画也是一种重要的工艺,广泛应用在祠堂中。下文主要从材料和技法以及在广府祠堂应用的部位对这些工艺作简要归纳:

1.石雕

石料材质坚硬,具有耐潮、耐磨、耐风化,不易变形损坏的特点,常用于祠堂建筑的基础部位和檐枋梁架。石雕是指用石头作为雕刻材料,制作成的石像、图案等。石雕的主要部件为柱础、柱子、塾台、门枕石、抱鼓石、石狮,头门檐枋梁架、驼峰、梁头、雀替等。广府祠堂的石雕多采用花岗岩石材,质地细腻,个别早期的祠堂采用红砂岩和咸水石。石雕技法包括浮雕、圆雕、沉雕、镂雕、透雕等(图 2.2-1),多种技法在广府祠堂建筑综合运用,形成丰富的艺术效果。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研究

 

浮雕:在实体的表面上雕塑出具有背景的形象,使之成为介于绘画和立体雕塑之间的一种雕塑艺术。根据雕刻的深浅和厚度大小,一般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和中浮雕等。

圆雕:又称立体造像。雕塑的一种。把实体前后左右上下各方面都雕塑出来,而不要背景,从四周看都象真的一样。

 

第三章 装饰部件的形态与组合........ 32

3.1  实例及数据处理....... 32

3.1.1 实例简介....... 32

3.1.2 数据统计对象 ........... 34

第四章 装饰部件的题材研究.............. 77

4.1  装饰部件的题材................. 77

4.1.1 题材的表现手法....... 77

4.1.2 常见题材种类...................... 78

第五章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的感知....... 115

5.1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的空间特点 ........... 115

5.1.1 建筑装饰空间分布特点............. 115

 

第五章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的感知

 

逡巡于祠堂建筑群中,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复杂的线条,纷繁的色彩,却有点让人不明其意。不禁怀疑,这满目的建筑装饰真的是以供观赏的吗?也许建筑装饰的观赏不止依靠视觉,还要靠所感所知。下文主要从建筑装饰的空间特点和纪念性两个角度,分析建筑装饰与人的感知的关系

 

5.1  广府祠堂建筑装饰的空间特点

5.1.1 建筑装饰空间分布特点

祠堂的最基本功能是供奉宗族祖先神位,尽管祠堂按等级可以分为大宗祠、祖祠、分祠、家庙、私伙祠、合族祠等,或者受建造时间和财力的影响,祠堂的规模有所差别,但由于有共同的功能需求,故祠堂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空间和形制特点,尤其是中轴线上的建筑,是祠堂功能最为集中的区域,依次为头门、中堂和后堂,有的祠堂会在庭院之间置牌坊,在后堂后置两层或三层后楼。

头门,顾名思义是祠堂的大门,祠堂建筑中轴线序列的开端,承担礼仪的功能,并没有实际的功用,是人们从世俗空间进入神圣空间的过渡,奠定整个祠堂建筑群庄严肃穆氛围的基调,是祠堂建筑装饰部件最为丰富的建筑。大部分头门通常只有两跨,“分心槽”或中墙往前推一架,在檩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头门前跨的架数要比祠堂内其他建筑的架数要多,为丰富的雕饰留有足够的空白画卷。故一般祠堂头门前跨梁架均有密集的雕饰,题材多为人物传说,引经据典,借古人的光辉事迹喻祖先的丰功伟绩和无上品德。头门的立面,也是祠堂建筑群中,最为完整的呈现,檐枋梁架、墀头、门枕石等装饰部件也有别于其他建筑,从远处即可感知祠堂神圣的存在。

中堂,即享堂,或称祭堂、拜殿,是祠堂的正厅,是宗族活动的主要空间,是议事和集会之处,是举行祭祖、婚丧嫁娶仪式的地方,是祠堂中最具公共性的单体,是人使用的空间,空间高大宽敞,陈设讲究。中堂也是附属建筑种类最多,拜亭、月台等这些元素也多在中堂出现,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拓展人的活动空间。装饰部件种类稍逊于头门,但空间划分明确,基本集中在前跨和四根金柱围合的空间内,也就是人们活动的空间。

 

结语

行文至此,对绪论提出的问题进行如下归纳和总结:

1.建筑装饰在广府祠堂建筑群中的分布规律

通过前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建筑装饰在祠堂建筑群中有如下三个趋势:1.单个厅堂中,前跨装饰部件的形态较为特别,中后跨的装饰部件相对比前跨简洁或使用相同的类型;2.在祠堂建筑群中,头门和中堂装饰部件的形态变化较为丰富,形式较为复杂;3.在祠堂建筑群中,头门装饰构件的时间敏感性较后两堂强,不存在等级差异的装饰部件大多首先在头门中使用。

2.建筑结构与建筑装饰的关系

两者关系密切,随着建筑结构,如檩间距、架数、举折等的变化,建筑部件的形态类型也随之改变。前文的讨论中,斗栱组合、水束等建筑部件对结构的变化最为敏感,两者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单个建筑中,中后跨斗栱的跳数一般不会超过前跨斗栱的跳数,如果建筑采用一跳斗栱的形式,绝大部分与不具拉结作用的水束搭配。同时,建筑结构也会影响整体的装饰效果,如同等举折下,檩间距变小,梁架的密度增大,梁身与斗栱的雕饰更为繁密、隆重,檩间距增大,斗栱跳数增大,则梁架变得疏朗大方。

3.建筑装饰题材与装饰部件的关系

前文讨论了装饰部件与题材的关系,探讨了题材在祠堂建筑群中的一些分布规律:1.  驼峰题材类型与驼峰所处的位置有关,题材内容的丰富性从头门到后堂,从底层到上层逐渐减弱;2.封檐板的装饰题材主要有两种处理手法,分段布置不同的题材和采用连续纹样,有些祠堂中后堂的封檐板图案趋向简洁;3.三段式的墀头从形态到题材构图都呈现了程式化的趋势;4.三堂的屋脊形态与具体画幅分隔相同,题材则没有固定的搭配。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9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4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