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论冯小刚电影的悲剧性

发布时间:2022-12-03 20:33
  冯小刚,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也是中国贺岁片的开山鼻祖,他凭借自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敏锐把握,用一步步精彩的贺岁片赚足了票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神话。冯小刚在《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等贺岁片中用他特有的黑色幽默、京味儿语言及流畅的叙事手法带给观众无数的欢声笑语,同时,人们也时常为影片影射出的赤裸裸的现实、悲悯的人性等深感悲痛与无奈,“笑中带泪”,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及深刻性,很快冯小刚电影便在中国当代影坛占据了一席之地。事实上,冯小刚的电影不管是幽默讽刺的贺岁喜剧片,还是典型的悲剧片,都体现出了冯小刚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立足于冯小刚十多年来的电影创作,通过五个章节对冯氏电影的悲剧性作系统的分析,深入研究探讨冯氏电影悲剧性对社会、人文、艺术等方面产生的价值。首先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概述选题的背景、冯小刚电影悲剧性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研究的创新之所在。由于冯氏电影的特点较为明显,大多数研究都是对其喜剧性、商业性的探析,对其悲剧性的研究少之甚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正文第一章主要以冯小刚电影为基础,总结、剖析其电影的悲剧性主题,探讨悲剧性主题在影片中所产生的作用及意义。在一定程度...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破败与重塑”:悲剧性主题的选择
    一 “残酷之痛”:当下都市生活现实的悲剧性
    二 “反思之痛”:时代顽疾的悲剧性
    三 “抚慰之痛”:历史时空的悲剧性
第二章 “温度与深度”:悲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 悲剧性人物形象的类型
        (一)都市“小”人物
        (二)中产阶级女性
        (三)时代“大”人物
    二 悲剧性人物形象产生的原因
        (一)导演自身的成长经历
        (二)中国当代文化的熏染
        (三)社会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 “笑中含泪”:悲剧性艺术手法的运用
    一 氛围上的以喜衬悲
    二 视角上的平民大众化
    三 情感上的悲悯情怀
第四章 “不破不立”:悲剧性价值
    一 再现真实生活的社会价值
    二 展现多元化的人文价值
        (一)对“真”的探寻
        (二)对“善”的坚守
        (三)对“美”的追求
    三 体现独特风采的艺术价值
        (一)悲情式的叙事风格
        (二)悲情式的台词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冯小刚说:观众不是上帝,是对手[J]. 张玲.  电影. 2002(04)
[2]从冯氏幽默到冯氏悲情——解码《夜宴》和冯小刚电影的转型[J]. 沈莹莹.  电影文学. 2006(14)
[3]亚理士多德与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比较[J]. 吴宏峰.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
[4]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之辨[J]. 孙云宽.  黑龙江史志. 2009(06)
[5]试论冯小刚贺岁片的美学特征[J]. 王森.  电影文学. 2010(09)
[6]从电影看冯小刚的悲悯情怀[J]. 饶军.  西部广播电视. 2015(08)
[7]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J].   当代电影. 1999(01)

博士论文
[1]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 孙云宽.山东大学 2007
[2]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 章池.苏州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D]. 李琼.湖南工业大学 2017
[2]王小帅电影的悲剧性研究[D]. 朱广萍.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论冯小刚的悲剧性电影及其审美理想[D]. 耿晓莹.中南民族大学 2012
[4]论冯小刚电影的审美精神[D]. 王璐.华南理工大学 2015
[5]论冯小刚贺岁电影对中国影视业发展的启示[D]. 张斌.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6]西方悲剧美学梳理及中西悲剧探析[D]. 何华.安徽大学 2011
[7]冯小刚电影的美学流变和文化意蕴[D]. 张茜.西北师范大学 2010
[8]结构与表达:冯小刚电影论[D]. 陈霞.浙江大学 2010
[9]冯小刚贺岁电影的美学分析[D]. 肖建英.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0]冯小刚电影审美趣味阐释[D]. 刘景.陕西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06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706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6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