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对社会学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6-30 21:42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负责任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是培养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的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从苏联引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了通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学开始了通识教育的探索。在通识教育中,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必修通识课之外,还没有形成有共识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社会学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通识课是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而开设的课程,是指根据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①通识课的基本特点有:基础性,即课程的内容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价值和方法;特色性,即通识课强调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和跨学科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学科的相互关系及学科的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为创新做铺垫;综合性,通识课涉及的知识范围广,通过通识教育可以培养有综合知识、综合眼光和综合能力的人;民族性和国际性,即通识教育既重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通晓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实现采借创新;时代性,即通识课尽可能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学科的新成果、新趋势和新信息,打通文、理、工、农、医不同学科的专业界限,为科技、理论和制度创新创造条件。
  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学很符合通识课的要求:社会学的知识体系由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等内容构成,都是青年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社会学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既有人文分析的定性分析,又有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实现了方法上的文理贯通;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与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有联系,并覆盖其主要内容;社会学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启迪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备理性、培养优美的情感、陶冶健康人格;社会学的知识既体现民族精神,又放眼世界文明;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学科,学习社会学有利于实现创新。
  社会学作为通识课又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需要: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四有”人才,作为“四有”人才,至少要经历正常的社会化,协调人际关系,了解社会发展规律,通晓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大、利益结构调整的幅度大,人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大,要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自我调适;高校青年学生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抑郁、厌世、浮躁、偏激等都需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化解;社会学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功能互补,思想政治教育课政治性强,社会学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收集整理的社会生活气息浓,社会学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这丛红花的绿叶,相互配合,更易于学生接受;社会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工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由此,社会学应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通识课。
  社会学难入中国高校通识课的原因分析
  社会学在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基本都被选为通识课程,有的国家入选通识课的社会学课程达十几门。以美国为例来说,美国杜鲁门总统制定的高等教育通识课方案指出:“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有某一技术的或专门的训练,也许专精,但同时也狭窄;而很少能得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称职的父母、一个健康的公民的教育。②”在这一通识教育方案中所确定的11条具体的通识教育目标中,有9条与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有关。
  在美国萨吉诺州立大学通识课中,统计学系列、社会学系列、社会机构系列、国际关系系列中都将社会学列入其中。哈佛大学长期把社会学作为其通识课的重要内容,1985年修订的通识课方案中,课程领域分为六大类,其中第四类为社会分析,社会分析包括11门课程,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都在其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学习苏联的经验,突出高校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通识课的开设较少,即使开设通识课也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体育和军训等课程。社会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院校专业调整中被取消了。1978年开始恢复社会学课程,最初只在部分大学进行社会学的教师培训,现在50岁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中很少有人系统地学过社会学理论。
  现阶段我国社会学理论处在对国外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在现有的高等院校教师中,系统地学过社会学课程的不是很多,而既懂社会学又懂教育学和教学学科论的教师更少,从事社会学和教育学、教学学科论的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很少,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的领导中,系统学过社会学,同时又懂教育学和教学学科论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社会学即使作为高校通识课程急需开设,也很少有人主张。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具备了社会学入选高校通识课程的条件。首先,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社会学的发展。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要求尽快恢复社会学,并进行补课。③胡锦涛曾指出:“社会学的春天到了。”④2006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学。和谐社会的构建、四有人才的培养、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学理论作支撑。特别是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很少从人的社会化角度去思考,很少用治本之策。
  再次,社会学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功能互补,做到绿叶配红花。思想政治课关注意识形态,强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学关注人的正常社会化,强调做合格的公民和有健全的人格,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最后,社会学的师资队伍庞大。目前,我国社会学有本科专业94个,社会学二级硕士点25个,一级硕士点69个,二级博士点4个,一级博士点15个,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12个,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学作为通识课对师资的要求。社会学的教材建设也已形成了体系。
  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主要内容
  作为通识课的社会学的内容选择应具有:普适性,即具有普遍的适应性。给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价值、技能和方法。生活性,即贴近现实生活,摒弃好高骛远的假大空说教。系统性,即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使青年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能动性,即培养学生全境性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实现正常的社会化,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控制情绪、缓解压力、丰富情感;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本文编号: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1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