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性选择

发布时间:2014-08-12 20:14

  据明嘉靖《鲁山县志》卷十三记载:“温泉有三,其水热沸,俗呼为上汤、中汤、下汤,具在县西。”下汤位于鲁山县县城以西22公里处,属山区地貌,郑石和太澳高速在这里交汇。得益于温泉资源,下汤镇的发展十分迅猛。下汤镇总人口约3.2万人,在这里有“田园大汤山”、“金汤一品”等4000元一平的一品豪华住宅区,也有“畔山林语”等2500元一平小高层建筑,还有均价1500元左右的多层建筑,在山区里看起来特别显眼。

  这么多的房子都卖给谁了呢?通过走访调查,购买者大多是城镇周围农村的80后、90后,也就是我们说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外打工回来,不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选择到镇里买房。和第一代农民工希望回老家光宗耀祖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向望城市,渴望被城市认同,希望成为城里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是,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存难、就业难、就医难、教育难等,特别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和保障制度的条块分割,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是“进得去,留不下”,以至于在北上广等地曾出现严重的用工荒,也显示了我国“人口红利”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失。2012年2月7日在由12位基层群众在中南海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温家宝指出:“农民工进城后,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要享受同城市工人和子女平等的待遇。现在进入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就是说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这就要解决户籍问题。因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有限,要鼓励多数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发展,在中小城市和城镇解决户口。”他同时指出“城镇化绝不是改变户籍那么简单”。因此,本文将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小城镇这种选择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

  1.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小城镇买房安家

  1.1职业期望值高。但现实却很残酷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高。

  在下汤镇买房子的大部分是初高中生,不乏大专生。他们都懂电脑,会上网,接受的信息也多,曾经接受过培训,也乐于接受职业再培训。还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就毕业于各类职业院校,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多数人在大城市生活过,因此,他们的期望是留在大城市。但是,经验不足、手艺不高、较低的工资和奇高的生活成本,使得很多刚毕业的职校生和来城市打工的人成了“啃老一族”。当然,多数人没有多少养家糊口的压力,特别是没有结婚的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择业就比较轻松。他们不再愿意干那些“脏、累、差”且待遇较低的工作,而是倾向于那些待遇较优、脑力劳动量较大的职业。这也是南方部分城市闹“民工荒”的原因。但现实是,必须得从最低层干起,没有谁生来就是经理。这让很多人有心理落差,一时难以接受。

  1.2大城市房价高。回老家却不习惯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拔根农村”比较彻底(部分人除了过年,都没回过农村)、“扎根城市”力不从心(没钱买房,买了还不起贷款),群体身份认同问题开始出现,以至于回不到农村、融不进城市,城乡两不靠,成为边缘人。大城市的房价动辄上万元一平米,这对于月工资只有二三千元、又没有其他保障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买一套房安家落户并不容易,或者说只是一种梦想。回去农村,缺少必要的娱乐、医疗等设施,已经很不习惯。因此,对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在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小城镇,房价不高,又有城市气息,离老家也近,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理想之选。

  2.发展小城镇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广义上的小城镇,既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也包括县城。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也提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没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也就没有土地的集中经营与管理,也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同时,工业化需要大量现代工人。只有大量的工人留在城市,才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首先是加快小城镇的区划。在人口聚集密度大的地区,可以建立小城镇。以下汤镇为例,现在城区人口不到一万人,通过规划,实施旅游强镇的策略,预计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可达2.5万人,初具规模。其次是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盘活农村经济形态。在原有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甚至是个体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出大量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进而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和“一镇一品”的品牌优势。三是城镇化可以促成劳动力的转移与劳动力在当地就业。相对于大城市,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而教育、医疗、生活水平较高,故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四是城镇化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购买  力,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可以防止“欧美模式”发展中的“大城市病”,有效缓解大城市发展的压力。

  3.融入小城镇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

  3.1产业集聚是小城镇发展的新模式按照现在的城市发展规模,我们不可能一直发展大中城市,而不发展小城镇。大中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小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在东部沿海省份如浙江省,通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批人口产业集聚程度高、发展动力足、经济实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成为推动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核心。当地的发展模式一般都是能人带动型,回乡镇创业的第一代农民工带回了技术和资金,然后产业集聚,形成了可观的上下游产业集群,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壮大。随着沿海城市工业化的发展逐步完善,劳动力的成本也随之上升,很多公司正向内地转移。内地城镇可以抓住这样的机遇,发展相关产业链长的产业。



本文编号:4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