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27抑制血小板破坏和地西他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1 15:28

  本文关键词:ITP中IL-27抑制血小板破坏和地西他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ITP中IL-27抑制血小板破坏和地西他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周海  

【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伴皮肤黏膜出血为特点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占所有出血性疾病的1/3。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1)体液免疫异常和细胞免疫异常共同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多;(2)自身免疫紊乱引起的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成不足。因此,ITP的治疗方案选择主要包括抑制血小板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生成释放两个方面。除血小板抗体介导的网状内皮系统对血小板的清除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可以通过直接杀伤血小板参与ITP发病。研究发现,发病期ITP患者CD3+T细胞内细胞毒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缓解期ITP患者和正常对照,说明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在IT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随后,体外实验研究证实ITP患者的CTL可以直接杀伤自身血小板,诱导血小板破坏增加。因此,抑制CTL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对ITP的治疗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白细胞介素-27 (interleukin-27, IL-27)是一种具有多重调控作用的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主要由激活的抗原递呈细胞分泌。有研究证实IL-27能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从而缓解病情。IL-27有可能通过抑制CTL细胞毒作用进而减少ITP血小板破坏。研究显示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基因组DNA异常甲基化,且这种异常的甲基化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ITP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样存在DNA甲基化异常,针对DNA甲基化的治疗有望为ITP的治疗开辟新的领域。地西他滨(decitabine, DAC)是一种胞嘧啶类似物,是特异的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国外多项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证实地西他滨可有效改善MDS患者的总反应率、总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尤其在升高血小板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最近有研究发现小剂量地西他滨能够通过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释放两个方面提升血小板数目,且前者可能与巨核细胞中DNA去甲基化有关。DNA去甲基化治疗有可能通过调控巨核细胞成熟和凋亡等作用调节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我们将重组人IL-27加到体外CTL与自身血小板共孵育的培养体系中,发现部分ITP患者的CTL能够直接诱导自身血小板凋亡,这种杀伤作用是颗粒酶B依赖性的。IL-27可以通过抑制颗粒酶B进而减少CTL对血小板的破坏。IL-27对CTL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对某些复发/难治性ITP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可能开辟ITP治疗研究的新领域。另外我们在体外分离培养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通过检测培养体系中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多倍体巨核细胞的比例及巨核细胞凋亡等确定地西他滨的最佳作用浓度。在培养体系中加入10%的ITP患者或正常健康对照血浆及最佳浓度的地西他滨,通过检测上述指标观察地西他滨对ITP血浆抑制巨核细胞成熟、凋亡和血小板生成的影响。我们发现低剂量地西他滨能够有效改善部分ITP患者血浆导致的巨核细胞成熟、凋亡障碍及血小板生成不足。地西他滨通过降低巨核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性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增加TRAIL表达,并能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释放。低剂量地西他滨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释放的作用可能对ITP的治疗有益,为去甲基化药物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IL-27抑制ITP患者CTL杀伤自身血小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IL-27对ITP患者CTL杀伤自身血小板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38例ITP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分离血浆、血小板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CD8免疫磁珠分选CD8+T细胞。自身血小板与CD8+T细胞按照106/mL:105/mL的比例混合,加入CD3单抗和重组人IL-27,体外共培养4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应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ssay kit with JC-1)检测血小板凋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颗粒酶A、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CD8+T细胞中颗粒酶A、颗粒酶B、穿孔素、T-bet和eomesodermin (Eomes)的mRNA表达。改良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odified monoclonal antibody-specific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s, MAIPA)检测ITP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自体抗体。颗粒酶B特异性抑制实验:应用颗粒酶B特异性抑制剂Z-AAD-CMK特异性抑制颗粒酶B的活性。结果:部分ITP患者CTL体外能够诱导自身血小板凋亡增多,且与患者血小板抗体无关。将正常对照CTL共培养的自身血小板凋亡(均数±2倍标准差,0.27%±0.43%)定义为正常范围,ITP患者CTL诱导的自身血小板凋亡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值定义为CTL具有细胞毒性;ITP患者CTL诱导的自身血小板凋亡在正常范围内定义为CTL不具有细胞毒性。基于上述标准,将38例ITP患者分为两组:A组(细胞毒性组,23例)ITP患者CTL诱导的血小板凋亡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均数±标准差,3.32%±1.38% vs.0.27%±0.22%,P0.01);B组(无细胞毒性组,15例)ITP患者CTL诱导的血小板凋亡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0.14%±0.38% vs.0.27%±0.22%,P=0.23)。A组和B组患者之间血小板抗体无差异,说明CTL和血小板抗体可能共同参与某些ITP患者的发病。IL-27能够显著抑制A组ITP患者CTL对自身血小板的杀伤。A组ITP患者血小板与CTL共培养后,血小板凋亡明显高于血小板单独培养的血小板自发凋亡(8.85%±2.49% vs.5.52%±1.58%,P0.01);在培养体系中加入IL-27后,IL-27能够显著减少CTL对自身血小板的杀伤(5.79%±1.86% vs.8.85%±2.49%,P0.01)。B组ITP患者血小板与CTL共培养后,血小板凋亡无显著差异;加入IL-27后,血小板凋亡亦无明显改变。这些结果说明对于CTL显著杀伤血小板的部分ITP患者(A组),IL-27能够抑制CTL对自身血小板的破坏。A组ITP患者CTL体外诱导血小板破坏的作用是颗粒酶B依赖性的,IL-27能够通过抑制颗粒酶B进而减轻CTL的细胞毒作用。A组培养上清中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B组,而三组间颗粒酶A的含量无差别。A组加入IL-27共培养后,上清液中颗粒酶B的含量明显降低,CTL中颗粒酶B的mRNA表达明显减少,但穿孔素的含量和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为进一步验证颗粒酶B在CTL诱导血小板破坏中的作用,我们应用颗粒酶B特异性抑制剂Z-AAD-CMK抑制颗粒酶B的活性,发现Z-AAD-CMK能够阻断CTL对血小板的杀伤作用。说明CTL体外诱导血小板破坏的作用是颗粒酶B依赖性的,IL-27能够通过抑制颗粒酶B进而减轻CTL的细胞毒作用。结论:部分ITP患者CTL诱导自身血小板凋亡增多,且与患者血小板抗体无关。对于CTL能够显著杀伤血小板的部分ITP患者,IL-27可以通过抑制颗粒酶B进而减少CTL对血小板的破坏。IL-27抑制CTL细胞毒作用对某些复发/难治性ITP患者的治疗可能有益。第二部分:低剂量地西他滨促进ITP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低剂量地西他滨对ITP巨核细胞成熟、凋亡障碍和血小板生成不足的影响,探讨其用于促进ITP血小板生成的可能性。方法:收集42例ITP患者和20例健康正常对照的血浆。体外分离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加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3和干细胞因子在1mL SFEM无血清培养基中共培养,于第5天加入不同浓度(0-200 nM)的地西他滨,继续培养8-10天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体系中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多倍体巨核细胞的比例及巨核细胞凋亡等确定地西他滨的最佳作用浓度。上述培养体系中加入10%的ITP患者或正常对照的血浆,于第5天加入最佳作用浓度的地西他滨,继续培养8-10天后,检测培养体系中生成的巨核细胞和释放的血小板数量、巨核细胞中多倍体巨核细胞的比例及巨核细胞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和Bisulfite Sequence PCR (BSP)等检测巨核细胞凋亡相关分子(Bcl-xL、Bcl-2、TRAIL、Caspase等)的表达及某些有差异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改变。结果:地西他滨能够在体外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并呈剂量依赖性。地西他滨体外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释放的最佳作用浓度是10nM,该浓度培养体系中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目、多倍体巨核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浓度。当浓度大于50 nM时,地西他滨对巨核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表现为巨核细胞凋亡增加但血小板生成减少,即巨核细胞发生未成熟无效凋亡。低剂量地西他滨能够促进正常对照和部分ITP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释放。与正常对照血浆孵育体系中生成的巨核细胞数量相比,22例ITP患者血浆孵育下生成的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升高(均数±标准差,7.70±0.93×105vs.5.60±0.55×105,P0.01),定义为A组;12例ITP患者血浆孵育下生成的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减低(3.06±0.56×105vs.5.60±0.55×105,P0.01),定义为B组;另外8例ITP患者血浆孵育下生成的巨核细胞数量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5.47±0.39×105vs.5.60±0.55×105,P=0.65),定义为C组。A组和B组血小板数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组vs.对照组,2.65±0.48×104vs.4.34±0.73×104,P0.01;B组vs.对照组,2.55±0.49×104 vs.4.34±0.73×104,P0.01);C组血小板数目低于对照组(3.77±0.68×104 vs.4.34±0.73×104,P=0.07),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10 nM地西他滨能够显著增加正常对照组和A组培养体系中生成的巨核细胞和释放的血小板数目、巨核细胞中多倍体巨核细胞的比例及巨核细胞凋亡,但对B组和C组无明显作用。这些结果说明,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巨核细胞分化正常的对照组和巨核细胞生成增多的A组具有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但是对巨核细胞来源减少的B组和C组不具有纠正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作用。》低剂量地西他滨能够通过降低巨核细胞TRAIL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促进TRAIL表达增加。培养体系中巨核细胞Bcl-2、Fas、Fas-L和Caspase-9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A组、B组和C组之间无差异;TRAIL、Caspase-3、Caspase-8和Bcl-xL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B组和C组之间无差异。A组培养体系中巨核细胞TRAIL, 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A组巨核细胞Bcl-xL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在加入10 nM地西他滨后,正常对照组和A组巨核细胞TRAIL的表达明显升高,而Caspase-3、Caspase-8和Bcl-xL的表达无明显变化。10 nM地西他滨对B组和C组上述相关分子的表达无明显作用。TRAIL基因启动子区包含一个CpG富集序列(长度240bp,含有7个CpG位点)。正常对照组和A组巨核细胞TRAIL启动子区CpG富集序列的甲基化水平在经过10 nM地西他滨处理后显著降低,巨核细胞TRAIL表达显著增加。由于TRAIL在造血过程中具有诱导巨核细胞发育和促进巨核细胞成熟的作用,因此DAC可能是通过降低巨核细胞TRAIL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诱导TRAIL表达增加,进而促进巨核细胞成熟的。结论:地西他滨能够在体外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并呈剂量依赖性。低剂量地西他滨通过降低巨核细胞TRAIL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增加TRAIL表达,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有效改善部分ITP患者血浆导致的巨核细胞成熟、凋亡障碍及血小板生成不足。低剂量地西他滨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可能对某些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治疗有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58.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Polarization and Apoptosis of T Cell Subsets in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05年05期

2 赵永强,王庆余,翟明,徐健,陈协群,刘文励,张梅,宋善俊,王健民,孟凡义,单渊东;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蓝方;郝云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和意义[J];临床医学;2011年09期

2 何颖芝;吴秉毅;宋朝阳;李玉华;涂三芳;陆志刚;;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小板重建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2年07期

3 李敏;余和平;;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3年02期

4 范玮;石瑞平;郭树霞;李安琪;;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年03期

5 程源山;庄春兰;刘元生;;TPO治疗老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及其水平测定作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年16期

6 郑朝晖;于若寒;高冠民;王沛;李红;肖静;刘升云;刘章锁;;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7 綦娜;于洁;;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J];儿科药学杂志;2015年04期

8 崔中光;王秀林;史雪;隋秀芳;刘竹珍;赵洪国;;rhTPO联合CsA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9 王欣;林凤茹;;CD_4~+ CD_(25)~+T调节细胞与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J];河北医药;2010年18期

10 裴仁治;李双月;马俊霞;张丕胜;刘旭辉;杜小红;李小平;陈冬;沙科娅;陈列光;曹俊杰;陈颖;;幽门螺杆菌阳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细胞凋亡的研究[J];吉林医学;2009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国庆;张宇;李冬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侯明;秦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础与临床进展[A];第九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继续医学教育资料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郎海燕;益气养血活血方治疗激素无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初步临床探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李曙光;ITP患者骨髓CD8~+T细胞对巨核细胞生长和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万辉;芪龙颗粒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设计和实施[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王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树突细胞数量与功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5 杨惊;血小板生成素及T、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吴晓勇;探讨益髓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的免疫网络调控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全日城;参桂益气温阳汤治疗CITP临床、相关免疫学及转录因子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8 崔中光;大剂量地塞米松优化方案治疗ITP及双靶点联合干预的探索[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飞;紫茜合剂治疗CITP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Fas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孟天犁;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蓝方;CD4+CD25+调节T细胞和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和意义[D];济南大学;2011年

4 阿利娅·艾克木;骨髓穿刺检查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5 武迎喜;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NSCLC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应[D];郑州大学;2011年

6 郝学增;紫茜合剂对CITP患者临床疗效及对FasL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江炳东;紫茜合剂治疗CITP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TRAIL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魏昱;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智峰;258例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10 岳薇薇;不同证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激素敏感率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廖小梅,唐雪梅,邓承祺,牛挺,孟文彤;血小板生成素和白细胞介素-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的影响[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 赵永强,姜杰玲,焦力,潘家琦,陈书长,王书杰,单渊东,沈悌,武永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临床耐受性试验[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24期

3 侯明,纪春岩,朱媛媛,徐从高,张茂宏;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血浆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检测[J];中华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地西他滨将在中国上市[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15期

2 李娟;严鲁萍;许亚梅;;地西他滨配合中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高冲;陈宝安;刘苒;徐昕;丁家华;王骏;程坚;赵刚;余正平;宋慧慧;鲍文;;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报告[J];现代医学;2010年02期

4 宋慧慧;陈宝安;刘苒;高冲;丁家华;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余正平;鲍文;;地西他滨3d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讨论附两例病例报道[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5 谭振清;罗自勉;周新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年08期

6 李倩;郑智茵;;地西他滨治疗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2期

7 朱小勤;邱仲川;陈珮;赵琳;黄中迪;胡晓莹;;中药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高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5期

8 胡艳玲;傅得兴;胡欣;;地西他滨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评价[J];中国药学杂志;2008年02期

9 谭昀杜熙;杨薇;李玉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药——地西他滨[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02期

10 贾庆瑞;葛祥花;徐彧;李长龙;刘志胜;;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梅;刘锋;;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吴功强;傅祝能;;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5例报道[A];2013年国家级“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暨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3年

3 李素霞;朱宏丽;卢学春;郭搏;林洁;杨波;冉海红;翟冰;刘洋;杨洋;范辉;;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初步应用[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4 周振环;杨淑莲;郎立新;侯伟;王茂生;孙长勇;周玉才;;参芪清热颗粒联合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MDS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杨力;徐瑞容;;地西他滨联合曲古抑菌素A对SKM-1 MDS细胞株的体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边祥海;王宙政;韩艳霞;胡蓓莉;黄菊;陈丽花;;地西他滨联合三氧化二砷对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细胞株的体外研究[A];2012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波;汪海涛;蔡力力;朱宏丽;卢学春;;超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高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8 王信峰;徐瑞容;;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SKM-1 MDS细胞株的体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胡永仙;顾嫣君;傅华瑞;盛立霞;吴康妮;付珊;张丽飞;刘丽珍;徐玉林;肖浩文;于晓虹;黄河;;地西他滨联合细胞因子协同诱导调节性γδT细胞的生成及其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调控作用[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10 王梅芳;杨林花;董春霞;张睿娟;张建华;陈剑芳;郭志萍;张耀方;;地西他滨对MM U266细胞株肝癌缺失基因-1甲基化的影响[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王雪敏;[N];医药经济报;2010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蔡德山;[N];医药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步青;地西他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治疗中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周海;ITP中IL-27抑制血小板破坏和地西他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又夕;口服地西他滨拟肽类前药的设计与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4 郭昊;白介素35基因治疗协同地西他滨抑制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邵琳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分层诊断及去甲基化分段治疗[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娟;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郝勇;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王婷;地西他滨对MDS患者JAK2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D];泰山医学院;2014年

4 焉兆玥;地西他滨联合细胞因子活化的DLI治疗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胡玉苓;地西他滨为主的方案治疗髓系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6 吴珮琳;含地西他滨的化疗方案与传统化疗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宗磊;地西他滨的合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高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体内甲基化水平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9 李娜;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10 陈茂丽;地西他滨联合化疗逆转白血病细胞系多药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ITP中IL-27抑制血小板破坏和地西他滨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36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