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陈季同对外传播的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5 23:27
  作为晚清“中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为了纠正西人的偏见,用法语传播中国文化。他做到了既迎合西方受众的取向,又坚持中国文化的立场,从而受到了西方欢迎,得到了西方的尊重。但其传播姿态、传播立场也引起了不少争论。研究陈季同对外传播的主体性,是研究陈季同作为传播者如何成为其自身,也即研究陈季同作为传播者的意识、能力、地位,研究陈季同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陈季同协调中西关系的方法和态度,探索其中所蕴含的中西文化交往的核心内涵。陈季同对外传播的主体性,可体现为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处理文化立场时的能动创造性。由此,陈季同在三个方面表现了其主体性:一、传播身份上的中西兼顾,二、传播内容上的中国本位,三、传播精神上中西的平等共进。这些主体性表征符合传播规律,能发展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中国文化立场的建立。但一旦追溯主体性表征的形成,回到主体性的建构上,便会看到其中的复杂性。这体现在陈季同在处理文化立场时的能动创造性的生成。陈季同这方面的能动创造性,首先是对陈季同文化认知的反映,其中包括陈季同对儒家文化的自然、家庭以至“敬”等观念的认识,对西方文化中的自然、道德与“理性”等内涵的认识,...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问题的缘起
    2.“主体性”的内涵
    3.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1章 陈季同对外传播中的主体性表征
    1.1 传播身份:中西兼顾的双重定位
        1.1.1 中国文化的使者
        1.1.2 西方的漫游者
        1.1.3 流动中的本土回归
    1.2 传播内容:中国本位的文化言说
        1.2.1 抑西扬中,自我认同
        1.2.2 中西皆扬,自我发展
        1.2.3 切合时弊的价值选择
    1.3 传播精神:中西文化的平等共进
        1.3.1 人类共性与中西平等
        1.3.2 中西共进与人类发展
        1.3.3 理性自觉的文化格局
第2章 陈季同对外传播中的主体性建构
    2.1 陈季同的文化认知
        2.1.1 自然、家庭与“敬”
        2.1.2 自然、道德与“理性”
        2.1.3 “中体西用”
    2.2 受众的文化心理
        2.2.1 “灵”与“肉”的纠缠
        2.2.2 现代社会的心理诉求
        2.2.3 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
    2.3 中西交流的话语规则
        2.3.1 同中有异的自我演现
        2.3.2 异中有同的自我训导
        2.3.3 以异言同的“我他”虚构
第3章 陈季同对外传播中的主体性取向
    3.1 完善健全的人文精神
        3.1.1 中西文化的共生共赢
        3.1.2 主体间的本真共存
        3.1.3 人的存在方式
    3.2 深层互动的对话关系
        3.2.1 中西交流的相互涵化
        3.2.2 主体间的内在协调
        3.2.3 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化
    3.3 自由选择的建构行动
        3.3.1 中西关系的创造革新
        3.3.2 主体间的动态交往
        3.3.3 人的存在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多元文化主体[J]. 宣云凤,张建晓.  江海学刊. 2017(04)
[2]近代文学发展中的文化输出问题——以外交官陈季同为例[J]. 高有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3]19世纪后期中日外交官古典小说译出比较——以陈季同与末松谦澄译介活动为例[J]. 夏天,陈雪杰.  中国翻译. 2015(05)
[4]荡向无何有之乡的轻舟:陈季同的跨文化交流愿景与书写[J]. 周云龙.  华文文学. 2014(03)
[5]逻各斯与努斯:西方科学文化的两个原点[J]. 郝苑,孟建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02)
[6]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 单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7]民族传统与“文学的世界性”——以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为例[J]. 孟繁华.  南方文坛. 2010(06)
[8]对跨文化传播理论两类、四种理论研究分野的廓清尝试[J]. 姜飞,黄廓.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06)
[9]跨文化经典重构的合法性[J]. 肖四新.  当代文坛. 2009(06)
[10]试论西方近代科学精神与伦理意蕴[J]. 陈爱华.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博士论文
[1]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 赵海英.吉林大学 2005
[2]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 王美凤.西北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论陈季同的中国形象自塑[D]. 赖秀霞.福建师范大学 2015
[2]先秦儒家“敬”观念研究[D]. 杨永胜.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陈季同思想研究[D]. 霍金坡.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 罗迅.贵州大学 2006
[5]陈季同的困境[D]. 李秋华.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18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3518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3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