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发掘学科心理教育资源,扎实开展学科心理渗透

发布时间:2014-07-30 10:20

  【摘要】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掘并利用好学科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从学情出发,依据学生心理需求精心备课;保持愉悦的心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优化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会中体验成功。

  【关键词】精心备课营造环境优化课堂达成目标挖掘因素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活动是在学科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掘并利用好学科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只有关注到每一个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才能使之更好地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一、从学情出发,依据学科和教材特点及学生心理需求精心备课

  提倡教师写个性化教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备线条,备思路,可以说,教案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在内容上,不只是看书写工整,字数多少,而且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做到:在研究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的接受心理,要把教材处理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研究教法时,要多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考虑,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方法;要充分预料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对指导好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考虑如何调控好课堂上随时发生的问题和如何抓住有利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学法指导。在教育期刊上有很多关于这样的文章。这样,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应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很积极。

  比如,我校"数学问题本位新探索"子课题实验教师,就很好地探索出"以点备课"的新思路。即教师首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特点将各知识块依据其自身特点化分为知识点,然后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将各知识点按其特点和学生思维需要灵活的、科学的交叉重组,为我所用。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教学中"以点51线,以线带点"促使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在课堂上要保持愉悦的心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活跃、和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而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觉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心和成功带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具体表现为态度和语气要和蔼亲切,对学生阐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不管问题多么简单、幼稚,笔耕文化传播,观点多么可笑、荒谬,言辞多么尖锐,教师都要耐心适度地进行解答。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要用商量的口气,用激励性的语言,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低年级教师应尽量说易于学生接受的儿童语言,从语气、语调到表情,从举手投足、举-动到着装发型,都努力赢得学生的喜爱。

  三、运用多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心理学实验表明,儿童只有在心境愉快的情境下,情感才真实,思维才活跃,想象才丰富,个性才能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努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努力使环节间的导语过渡自然亲切,内容趣味化,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点拨、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之由"要我学"变为"我想学"从而以最佳的学习心理获取知识。课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伙伴,努力构建"自主一一合作一一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心理安全自由的低重心的良好的"学习场"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及被赏识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之乐于学习。比如,年级位教师在上《小小的船》一课时,精心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一一深蓝色的天空中,闪烁着无数的小星星,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坐在月亮船上不停的划动着,美丽的画面与音乐相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通过老师的范读、范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很好的体现了"心理渗透快乐识字"的教学理念。再如,一位中年级教师讲的《一件运动衫).当出现小男孩和康威老先生的画面后,适时插入了首《爱的永恒).乐曲的旋律下子打动了学生情感的闸门,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情感达到了高潮,也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编号:6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6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c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