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特·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2-06-03 19:10
  上个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现代技术的蓬勃发展,许多哲学家将目光转向技术,京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就是其中之一。安德斯较早地对技术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被称为现代批判技术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技术哲学思想包括批判技术哲学、媒体批判哲学和否定的人类学三大部分。[1]20世纪末以来,现代技术的负面效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安德斯批判技术哲学思想也随之引起了国际学界的重视。特别是他的代表性著作《过时的人》。文章将以该文为主要依据,系统梳理和总结安德斯的技术哲学思想,分析和探讨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章首先探讨了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就目前国内外对其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介绍了安德斯的生平和主要著作,深刻剖析了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以求更好地理解安德斯哲学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第三章是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分别从批判技术哲学、媒体批判哲学和否定的人类学三个角度对安德斯批判技术哲学的核心概念“普罗米修斯的羞愧”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一“羞愧”来源于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的变化,人因自己的自然本质而在人工物面前感到的一种自叹不如的“羞愧...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京特·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背景介绍
    2.1 安德斯其人其著
        2.1.1 安德斯的生平
        2.1.2 安德斯的主要著作
    2.2 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渊源
        2.2.1 社会根源
        2.2.2 理论溯源
3 京特·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批判技术哲学
        3.1.1 “普罗米修斯的羞愧”
        3.1.2 进步的幻象
        3.1.3 过时的时间
    3.2 幻象与复制的世界
        3.2.1 大众人——广播电视消费的产物
        3.2.2 “逻各斯”本质的丧失
        3.2.3 世界朝人们走来
    3.3 否定的人类学
        3.3.1 没有世界的人
        3.3.2 没有人的世界
        3.3.3 新的不自由
4 京特·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评析
    4.1 安德斯技术哲学思想的特点
        4.1.1 技术人类学视角
        4.1.2 技术悲观主义色彩
        4.1.3 具有高科技伦理意义
    4.2 在德国技术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评析
        4.2.1 安德斯的理论贡献
        4.2.2 安德斯的理论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现代技术批判的历史维度[J]. 郝继松,韩志伟.  学术研究. 2014(08)
[2]技术实践批判:马克思与安德斯[J]. 郝继松.  延边党校学报. 2014(04)
[3]简论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J]. 王业建.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5)
[4]从“技术灾难”到“技术的灾难”——对技术与灾难关系的再反思[J]. 徐一超.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5]文明进步中的技术使用问题[J]. 陈凡,陈多闻.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2)
[6]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逻各斯思想的梳理[J]. 徐长福.  求是学刊. 2012(01)
[7]高科技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J]. 赵伟,崔迎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1(05)
[8]对阿伦特技术观的解读与追问[J]. 舒红跃.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08)
[9]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 吴国盛.  求是学刊. 2004(06)
[10]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三) 技术的边界与人的底线——技术化生存的人学反思[J]. 刘同舫.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03)

博士论文
[1]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代技术批判理论研究[D]. 郝继松.吉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技术实践的反思与批判[D]. 帅奕帆.吉林大学 2014
[2]超越技艺生存[D]. 贾玉鹏.黑龙江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53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zkxlw/3653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4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